首頁/ 情感/ 正文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把人當垃圾處理,眾生必死,死必歸土生老

導語:北大教授提議:恢復土葬,火葬把人當垃圾處理,缺乏人文情懷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歷程,不管你活著的時候是光芒萬丈,站在世界巔峰,還是被人不齒,受人唾罵,但死亡都是終點,但死亡又不僅僅是終點。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把人當垃圾處理,眾生必死,死必歸土生老

中國自古就在信奉“死者為大”,在中國人看來,死亡並非是所謂的終點,所以我們在逝者離開後還會對他(她)進行追悼,並且每年都會對死者進行祭拜,而最近清明節,就是全國範圍祭祀活動,這種行為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體現著中國人的人文情懷。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把人當垃圾處理,眾生必死,死必歸土生老

在中國,人死後進行土葬,是我們最傳統的喪葬方式,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火葬被提起並得到廣泛應用,起初的時候火葬受到多數人的反對,但

我們只是老百姓了,無力改變什麼,響應國家號召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經過時間的沉澱,我們已經慢慢接受了火葬這種方式,但在這個時候北大教授卻提議,恢復土葬,這是為什麼呢?

土葬

塵歸塵,土歸土,及盡繁華,不過一掬細沙。我們都逃脫不了這個定律,生命總會逝去,但生命同樣也會延續,在後人的淚光中長眠,而後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念和敬意,這樣的感覺其實挺好。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把人當垃圾處理,眾生必死,死必歸土生老

為了能讓後人對先人的情感得以延續,也為了逝者能夠找到一個好的歸宿,

古人選擇了厚葬,帝皇修陵,聖人修“林”,貴族修“冢”,富人修“墓”,百姓修“墳”;

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土葬,歷史悠久。

可能剛開始的時候,土葬只是為了避免屍體被野獸吞噬,但隨著人類文明的壯大,土葬逐漸成為一種習俗,《周禮》中記載: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而且古代還講究侍死如侍生,並且埋葬先人的時候還要準備一塊風水寶地,不僅能更顯得有孝心,而且埋在這個地方還會為子孫後代積福。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把人當垃圾處理,眾生必死,死必歸土生老

而且土葬是生者對逝者最後一次盡孝道的機會,為了能讓這個句號更加圓滿一些,我們都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準備。

而且正是因為對土葬的重視,才讓後代發現了那麼多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物。

千年的傳承,讓人們更加依賴土葬,認為土葬好的想法根深蒂固,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專家紛紛表示,土葬不適合當前的時代,不僅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還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汙染,對附近的土壤和水資源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把人當垃圾處理,眾生必死,死必歸土生老

在專家的建議下,土葬被廢除,火葬開始興盛,其實這已經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火葬的形式,在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入駐,讓火葬開始傳入中國,而且到宋朝時期,人口急劇上升,讓火葬得到長足的發展,但因為和禮法產生衝突,最後不了了之。

【結語】

因為有歷史基礎,所以火葬成為土葬的替代品。但隨著火葬的增加,大家發現火葬並非大家所想的那麼節能,想要讓屍體完全燃燒,需要使用最少十公斤柴油,並且還要耗費25度電能,不僅如此,火葬所使用的墓碑遠比土葬停留的時間更長,土地真的能更加合理化利用嗎?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把人當垃圾處理,眾生必死,死必歸土生老

而且在

處理屍體的時候,這場面更像是在焚燒垃圾,就只是單純地在做機械運動,對待那些沒有完全燃燒的骨頭,工作人員就直接掄起榔頭直接砸,雖然逝者沒有知覺,但是生者能看到,能感受到,這種對逝者的不敬,讓死者的家屬該如何面對?

所以北大教授才認為應該重新改用土葬,逝者不應該被如此輕蔑地對待。

其實恢復土葬的提議,在我看來,是想保護我們的文化,讓文化得以傳承,讓生者和逝者得以慰藉。

不過我們確實不能忽視現實因素,城市的擴張讓,土地資源緊張,環境的汙染該如何規避,這一切都是問題。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把人當垃圾處理,眾生必死,死必歸土生老

但出現問題,就要解決問題,而不是要向解決提出問題的人那樣,一刀切。對生者多一份關心,對死者多一分敬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