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凡事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問自己一個問題,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遇到壞事,第一反應是什麼?

只能遵從內心的回答,不修飾和美化。七八成人,會知道自己有問題,但會想辦法掩飾;極少部分人會立刻坦承自己的問題並願意面對後果;當然還有一部分人,會心安理得地覺得自己完全沒做錯什麼,都是別人的錯或絕對是客觀原因。

凡事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說實話,這個問題有點複雜,點在於無論自己還是別人,雖然大多數時候,其實內心都清楚問題在哪裡,即便主因不在自己這邊,個人先承認錯誤或總是先承認錯誤,逐漸會慣壞一些人;在職場主動承認錯誤並承擔責任的往往逐漸會成為背鍋俠,關鍵是領導也認,畢竟,總要有人承擔責任,遇到主動送上門的,怕事的領導自然會笑納。

即便有足夠高的覺悟,遇到問題,先承認錯誤或主動反思,很少能被人讚賞並認可,反而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會被看作傻。這導致很多人,遇事第一反應,儘可能先自保,即便完全是自己的責任或失職,也得先找理由搪塞;即使跟自己不直接相關的人或事,儘管自己也認同,但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煩,還是會選擇明哲保身。

同時,遇事向外,是一個人的正常反應,符合人性。畢竟,趨利避害是本能,即便那些再正直的人,再無私的人,也沒必要放著利故意去選擇害;只是這些胸懷天下、志存高遠的人,在更大層面的利益面前,會果斷放棄個人的私利,正如林則徐的那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大人物,既心懷浪漫宇宙,也珍惜人間日常。

凡事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但這使得極少還有人,遇事都會客觀向內看,及時發現並彌補自己的不足,確保自己始終在快速進步的路上。

1.何為遇事向內看?

《孟子》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切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是一種內心的自省,是要讓自己活得更真實些。

遇事向內看是指,事情出現,尤其是那些干係較大的壞事發生後,即便是團隊合作的事情,個人也會首先系統反思本人在這個過程中的失誤及不足,這種反思一定要如實公正客觀,只對事不對人,所以,談不上對個人的否定或懷疑,也不是不自信,只是純粹的拆解事情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並以此為反例,拿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去避免後續整類事件的發生。這樣無論對本人還是對企業,都能起到及時糾偏的價值。

其實遇事向內看,最大的價值在於,可能讓自己真正透過經歷的一些事情能夠充分汲取養分,進而實現快速成長。而且,遇事不推諉,不抱怨,能夠向內看,即便沒有任何過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遇事向內看是一種擔當,一種責任。遇事能向內看,並主動反思與承擔責任,這是一種擔當,說明這人還反思自己,遇事向內看是一種自我進化方式。遇事向內看,不是大包大攬,而是多從自身找原因,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自身越來越強大。

凡事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反之,遇事各種掩飾,不但於事無補,還可能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個人有問題的,也無助於問題本身的解決。

為何歸因於內?明瞭,心了,事自了。

2.哪些事要向內看?

凡事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裡有一個關鍵字就是“都”,也就是,所有的事,尤其是不好的事,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反思自己。

即便是好事,比如,最近取得了很大一個成就,也要深思,這件事之所以這麼成功,核心的決定要素是自己嗎?有些人總把躺贏或靠運氣帶來的成功都歸結於自己的能力。這對於後續個人的發展其實是極其不利的。

3.如何歸因於內?

遇事抱怨,歸因於外,人之常情。遇挫怨天尤人是最常見的事情,但抱怨於事無補,且不利於個人發現和直面缺點。

孔子《論語·憲問》雲“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遭遇挫折時,不埋怨天,也不責怪他人,只要專心學習就行了。

古人也常講,“向內尋求於心,向外尋求於道”,意思是說,改變人生最好的途徑,就是遇事不抱怨,多想方法解決。

事情本身就是這麼簡單,而且,個人缺點,尤其是那些底層缺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成為優點,比如,懶惰,浮躁,馬虎,虛偽等。

……

向內求,向外看,向前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