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真正拖垮一個人的,是認知固化

你是否有類似的困惑:

為什麼減肥總是失敗,

為什麼我們總容易衝動,

為什麼說好的到點睡覺,卻仍舊刷著手機不肯放下……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本關於自控力和心理動機的書籍—

《動機心理學》

相信能給迷茫中的你帶來不少啟迪,幫助你找到內在覺醒的力量。

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學讀書時,曾問過自己一個問題:

“考試得滿分很了不起,但如果在一所精英大學裡,大家都考滿分,你要怎麼出人頭地?”

關於馬克故事的後續,我們都清楚。

他在大學時期創辦了臉書,從最初的校園社交網站,一步步成為了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

其實,促成馬克成功的動機很簡單,那就是出人頭地,做周圍同學都沒做過的事。

心理學中稱之為“能力需求”,就是對有效性、能力或成功的基本慾望。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成功的慾望,這無一例外。但為什麼有人成功,有人卻失敗了呢?

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個人認知思維的影響。

真正拖垮一個人的,是認知固化

真正拖垮一個人的,是認知固化

不同認知,造就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少有人有的路》的作者斯特科·派克在書中提到了自己的一段經歷。

37歲之前,他讀完了醫學院,在心理治療和行政管理方面都小有成就。

但是在機械方面,卻一竅不通。

日常生活中簡單的修水管、修電燈,甚至是按照說明書組裝玩具或傢俱,都是一塌糊塗。

當時的他認為,自己一定是缺乏某種基因,天生就不是解決機械問題的料。

可擅長機械的鄰居卻不這麼認為,他告訴斯特科:“你只是沒有花時間去嘗試而已。”

簡單的一句話,卻給了斯特科很大的震撼,他決定有機會還是要去嘗試一下。

不久,一位來看診的女患者恰好遇到了機械方面的難題,她的汽車剎車擋板被卡住了,導致剎車無法踩下。

他提出幫助對方,面對密密麻麻的電線和管子,努力靜下心,耐心地觀相關的部件,逐漸弄懂了剎車的運作過程,最終找到了開關,解決了問題。

事實上,這類似於我們經常討論的努力與天賦哪個更重要的觀點,你做不好一件事是因為不夠努力,還是因為沒有天賦?

《動機心理學》中提到了本質論和遞增論兩種觀點。

本質論者認為人格特徵和能力都是固定的,在我們的一生中不會有顯著的變化。

遞增論者認為人格特徵和能力是可塑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發生改變。

前者更傾向於自己沒有某方面的天賦,也不會靠後天學習得到,後者則認為所有的不足之處都是可以靠努力提升的。

但如果一味地認為能力是固定,不可能透過努力達到,就徹底否定了多樣人生的可能性。

真正拖垮一個人的,是認知固化

《刻意練習》中曾寫到:

“最傑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種有目的的練習中花了最多時間的人。”

人生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能力不斷退化的過程。

你不可能一直擁有某種好的能力或壞的能力,如果不刻意維持,最終好的能力也會變成壞的,而在努力之下,壞的能力也一定會有所提升。

所以生活才需要我們不斷輸入,以維持平衡,或者去更好地提升自己。

真正拖垮一個人的,是認知固化

固定認知,是困住一個人的牢籠

我們經常會說“凡事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事實上,這並不容易,因為大家都願意接受自己的好,卻不善於承認自己的不足。

在美劇《廢柴聯盟》中,男主角Jeff一直覺得自己天賦異稟,很容易就可以得到許多成就。

但是後來他發現,在陶藝方面,自己竟然比不上班裡的一位同學,這讓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然而,自視甚高的他始終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於是便開始找各種理由和藉口來回避問題。

他假裝對陶藝成績的好壞並不在意,故意讓別人認為是他不想做好,而非不能做好這件事。

為了不露出破綻,他甚至假裝自己的手指受傷,以此來逃避陶藝作業。

對於Jeff來說,手指受傷就是成績不理想的最大原因,而並非是自身能力不足或不自信所造成的。

在失敗的時候選擇推卸責任,表面上似乎解決了當下的問題,實際上卻會形成固定的認知思維,無形中阻礙了個人提升和發展。

真正拖垮一個人的,是認知固化

《動機心理學》中有一個“自我設阻”的概念。

所謂“自我設阻”,其實就是在即將到來的考驗或者評價之前,人們故意給自己設定障礙的行為,為自己的失敗預先找好藉口。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真的失敗了,也不會覺得是自己能力不足的原因。

生活中,我們都善於採用這種“積極幻想”保護自己,從而避免直面自己的無能。

比如在重要考試或者任務難度較大的情況下,很多人會選擇拖延的方式,徹夜地刷微博,玩遊戲,或者追劇,表面上可能是在放鬆心情,可實際上真的如此嗎?

如果之後的任務失敗,大多數人其實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如果當時早點睡不玩遊戲,一定會成功的。”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

“一切防禦機制都是我們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確實如此,短時間的自我防禦可以讓我們免受負面情緒的影響,但長期如此,只會讓我們受困於一種積極的幻想之中。

唯有改變這種固定認知,才能衝破“積極幻想”的牢籠,得到真正的成長。

真正拖垮一個人的,是認知固化

真正拖垮一個人的,是認知固化

改變認知,才能衝破障礙

《認知覺醒》中寫到:

“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

固化的認知,是引發我們屢屢受阻的根源。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思維僵化,改變我們的認知呢?

(1)理性歸因

多數情況下的成功和失敗都只有兩種原因。

一種是內部歸因,即自身原因,另一種是外部歸因,即從外物或者他人身上找原因。

一味地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都是不明智的,凡事都要從實際出發。

比如你準備寫一篇文章,本來沒有什麼思路,周圍的環境太過吵鬧,導致你無法集中注意力,最終在書桌前坐了許久,都沒能寫出一個框架。

對於這件事而言,內部的原因就是自己沒有足夠的知識輸入,導致毫無思路,而外部的原因則是環境過於吵鬧,無法集中注意力。

按照歸因,分別進行措施改進,讀書輸入充實自己,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寫作。

只有在理性歸因後,下次才能找到解決方法,從而提升自己,而不是盲目的進行“自我防禦”。

(2)肯定自己

《動機心理學》中提到一則小火車的故事。

一列滿載貨物的火車拋錨了,它只能請其他火車頭幫忙,把它拉上山。

但在看到滿滿的貨物時,許多大火車頭都拒絕了,只有一個小火車頭同意了。

在上山的過程中,小火車頭不停地對自己說:“我可以”,最終拉著拋錨的火車上了山。

小火車的成功首先是肯定自己,然後不斷努力,最終才創造了奇蹟。

清朝政治家劉墉曾說:“在別人肯定你之前,你首先得肯定自己。”

就像你無法保證每場考試或工作都會成功,每個選擇都能正確,但只要肯定了自己,邁出第一步,得到的答案一定不會辜負你。

真正拖垮一個人的,是認知固化

3)自我提高

書中提到:“自我提高的第一步是認識到自己不想希望的那樣好。”

正所謂,人無完人。

任何人都會都不足之處,不用因此感到苦惱或自卑。

而只有真正的認識自己之後,才有可能針對缺點去改變和完善。

在自我審視的過程中,你可以尋找一名領域相對接近、現實中可以接觸到的目標偶像,學習他的方法或思維,不斷地進行復盤或反思,努力靠近,提升自我。

直面自身的不足,合理的偶像回饋,都會成為自我提升中努力前進的動力。

真正拖垮一個人的,是認知固化

寫在最後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改變認知能力,其實就是在改變人生。”

在心理學中,認知或許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在我們的生活中,卻足以決定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比起思維侷限的人,認知能力高的人,思維靈活,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看到的也是更為遼闊的世界。

但人生就是一個自我認知不斷進化的過程。

當我們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認知,衝破更多的思維障礙,就會超越過去的自己,遇見更加清晰的未來,擁有更多的機遇。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