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心理學:總有一天你會清楚,年齡越大,能交心的朋友只會越來越少

都說在家靠親人,出門靠朋友。能夠結交各行各業不同年齡階段的陌生人,並和他們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也是在進行一種人脈資源的積累。

不過有不少人都非常明顯的感覺到,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越來越難找到感情純粹的知心朋友。

心理學家認為,交朋友和年齡之間存在客觀聯絡。

年齡越大的人,越難結交到知心好友。我們每一個人的認知,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改變。童年時期的我們思想單純,並沒有進行過社會化訓練。

心理學:總有一天你會清楚,年齡越大,能交心的朋友只會越來越少

交朋友時我們也不會有任何固定思維或特殊的模式流程。

那時只要能夠在一起玩耍,就可以成為知心的好友,很少有人會在乎彼此的價值觀念,或是上下級以及貧富差距之間的認知區別。

不過兒童時期的友誼關係和成年人的友誼基於同一個底層邏輯,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價值交換。

兒童之間的價值交換是比較輕鬆隨意的,只要自己能夠感受到良好的情緒,就可以形成和諧長久的互動關係。

心理學:總有一天你會清楚,年齡越大,能交心的朋友只會越來越少

這也讓兒童階段的友誼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並不是指兒童時代的友誼不夠穩固,而是說兒童時期的我們不會將某一件事情當成建立友誼的紐帶,在交朋友時會更加簡單純粹,不會計較彼此的得失和價值。

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也會漸漸成長起來,這時不同兒童身體上會凸顯出社會化的差異。一部分兒童會更快完成社會化,他們會比那些社會化程序較慢的孩子,擁有更多的朋友以及更好的社會關係。

這樣的他們自然是同齡人中的焦點,他們所擁有的生活也會間接影響到其他兒童,督促別人向他們看齊。

心理學:總有一天你會清楚,年齡越大,能交心的朋友只會越來越少

在開放交往的模式中,兒童對社會和友誼的認知,會受到家長、老師以及身邊同學和環境的影響。

遇到某些特殊事件後,兒童的價值觀念也會逐漸發生變化。

從價值長遠的程度進行區分,可以將兒童的價值認知變化劃分為幾個不同階段。這包括短期的價值交換理念,和長期的價值交換理念。

從兒童實體和情緒價值來看,又可以將這種價值觀念分為偏向實際價值的交換,和偏向情緒價值的交換,亦或者是二者平均分配。

從統計的資料來看,那些中高階層家庭長大的孩子會更傾向於擁有長期、進行實體導向的價值交換行為。

心理學:總有一天你會清楚,年齡越大,能交心的朋友只會越來越少

低階層的孩子則更喜歡擁有短期、偏向情緒導向的價值交換行為。不過情緒導向的價值交換也會帶來一系列副作用,比如讓孩子無法瞭解真實的世界,或是長期封閉自我、找不到可以真心結交的好友等。

人際交往的底層邏輯仍然是實體交換,情緒感受的交換也需要建立在實體交換的基礎上。

這種實體交換包括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其中精神實體部分又可以涵蓋知識、資訊等眾多無形的實體。

心理學:總有一天你會清楚,年齡越大,能交心的朋友只會越來越少

單純要求交往時的情緒感受,會扭曲一個人的人性,也是在違反人際交往的基本規律。同時人類在記憶某些事件時,往往對自身的情緒變化印象更加深刻,也會主動模糊故事的細節。這種記憶常常讓人產生錯覺。

某些人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和我們漸行漸遠,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再聯絡,但我們仍然會在潛意識中認為,他和我們是親密無間的好友。

擁有現實基礎是建立友誼的前提,如果忽視現實,以自己的主觀感受去聯絡之前的好友,只會讓自己不斷體會到挫敗的感覺。

兒時結交的好友與我們在某些程度上是一致的,那時我們都沒有經歷過過多的社會化,因此也會擁有更多的相似點和共同語言。

心理學:總有一天你會清楚,年齡越大,能交心的朋友只會越來越少

長大後的人即使生活在同一個階層,擁有相似的成長環境,也會因為過去經歷的不同滋生出更多隔閡。

兒時交朋友的步驟更加簡便,三言兩語就能發展成為親密無間的好友。長大後的我們卻更加謹慎,很難輕易向一個陌生人敞開心扉。這種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的警惕心,也會讓我們感覺成年後難以找到知心朋友。

想要找到相談甚歡的知心好友,需要我們擁有更加開放的價值觀念、更加健康的互動思維和邏輯,以及方便交友的現實基礎。只可惜只有少部分人擁有健康的互動和邏輯,大部分人在進行交流時總是束手束腳,不知道該怎麼做才是最合適的。

心理學:總有一天你會清楚,年齡越大,能交心的朋友只會越來越少

從這個角度來看,年齡的增長和能否與他人交心並不存在直接聯絡,成長的過程才是影響我們交友的關鍵。在交往的過程中注重彼此的感情,向對方索取時也不要忘記回報,只要按照這樣的方式進行交友,很容易就能找到真心的朋友。

學會理解人性和社會的規律,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自我修正,你的朋友也會像財富那樣越來越多,讓你感受到滿滿的幸福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