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90後“蝦廠塘主”:投身新農業建設 創新陸基型養蝦技術

從上海向北經長江隧橋駛出11公里後,便是位於崇明生態島東北部的崇明現代農業園。園區內利用灘塗資源圍墾起來的新生地,不僅土地肥沃,水、土、空氣、土壤也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為生產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帶來適宜的生態環境。優質的自然環境讓1993年出生的貴州小夥立偉,在這裡創新了陸基型養蝦技術,也因此被身邊的人稱為“蝦廠塘主”。

“以前土塘養蝦就是透過增加養料和水來提高產量,但提升效果相對一般,而且養出來的蝦的蝦殼也更厚。”一說起養蝦,2018年從上海海洋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的立偉就激情飽滿。他告訴人民網財經,從事水產工作一直是自己的職業規劃,“如何解決傳統養蝦模式的痛點、陸地池塘有無可能養出味道鮮美的海水蝦,等等一系列問題,一直是我感興趣的地方”。

90後“蝦廠塘主”:投身新農業建設 創新陸基型養蝦技術

立偉正在觀察蝦苗的生長情況。 受訪者供圖

據悉,當前水產活鮮的養殖、運輸和銷售環節存在養殖成功率低、運輸和暫養待售損耗高、持續穩定供應差等痛點。特別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南美白對蝦,是水產活鮮中較為高頻的消費品類,但其價格和供應均較大程度上受季節、區域影響,供應的穩定性較差。“克服了傳統活鮮的養殖痛點,才能幫助盒馬等商超零售端解決穩定供應、食品安全可控、生產過程綠色環保的全鏈路問題。”立偉分析說,眼下已有不少零售端企業透過自動化、數字化為水產活鮮產業技術升級賦能,自己改良技術後養出來的蝦也透過“盒田蝦”品牌的助力,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

“您別看這小小一隻蝦,背後可是藏著強排汙、輕絮團、少換水、低能耗、高效益、綠色環保等技術基因。”立偉捉起一隻蝦向人民網財經分析說,他們透過分級養殖技術,構建了新型分段式養殖工藝,降低轉池過程中的應激和損耗,並降低從業者勞動強度。“分級養殖模式,讓對蝦病害發生率大幅降低,生產的計劃性和可控性更強,可以實現全年不間斷供蝦,即使在低溫的冬天也可以確保消費者能有全年穩定持續的採購渠道,不用因為冬天產量稀少而花更多的錢才能吃上活蝦。”立偉笑著說。

目前,立偉的核心團隊有4人,其中三位是他在上海海洋大學讀碩士時的校友,他們一起投身新農業一線,不斷在海水蝦養殖方面進行著技術攻關。“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新農業的建設中,和我們一起讓更多的水產透過盒馬等商超帶給消費者絕佳的味蕾體驗。”談及未來,立偉希望自己一直做好“蝦廠塘主”,創新出更多美味水產產品。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