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宋朝趣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光義改封為東都留守,並改為太原

我是梨白,一枚萌新歷史興趣愛好者,歡迎關注哦~本文為原創,盜文必究!

轉眼之間,2021年的農曆春節已經在前了,梨白卻依然執著著“宋朝那些事兒”,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繼續為大家奉上宋朝趣事。

宋朝趣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光義改封為東都留守,並改為太原

公元960年,後周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

稱帝之後的趙匡胤由於諸多原因並未著急立太子,相比對兒子的態度,他對弟弟趙光義更加重視。

征討李重進之後,趙光義被封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後又兼中書令。

進佔太原之後,趙光義被改封為東都留守,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

尹開封加親王的配備這在五代十國時期就是“準太子”的配備了。

宋朝趣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光義改封為東都留守,並改為太原

儘管之後趙匡胤將弟弟改封為東都留守,可之前對於趙光義的態度朝廷內外也是有目共睹了。

很多後世的學者也正因為如此,認為趙光義並不是“篡權奪位”,他只是提前了自己的任期,因為趙匡胤是有意向將皇位傳給趙光義的。

《宋史》中趙光義被描述為一個從小就與眾不同,長大後“隆準龍顏”的人,但他真正的走上歷史的舞臺要源於那場兄長趙匡胤發動的陳橋兵變。

很多史籍中認為他和趙普直接“主導”了陳橋兵變。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為什麼在歷史長河中還存在一種聲音,表示宋太宗並未參加陳橋兵變,更沒有開國元勳一說。

宋朝趣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光義改封為東都留守,並改為太原

那麼趙光義到底有沒有參加建立宋朝的陳橋兵變嗎,梨白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二。

宋太宗參與陳橋兵變的記載

關於宋太宗參與陳橋兵變的記載,大多見於正史,像是元人脫脫撰寫的《宋史》。很多人表示元人撰寫的《宋史》可信度大打折扣,畢竟上下差著三百年。

然宋太宗參與陳橋兵變也記載在了司馬光留下的宋史筆記

《涑水記聞》

中,李燾在

《續資治通鑑長編》

中也記載了此事。

宋朝趣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光義改封為東都留守,並改為太原

宋太宗趙光義到底參與陳橋兵變沒有?我們便從上文提到過的三本史籍一一瞭解。

建隆元年正月,契丹與北漢合勢入侵的訊息傳到了後周朝廷中,這時任歸德君節度使、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受詔禦敵。

大軍夜宿陳橋的時候,將士爭相議論後表示“主上幼弱,未能親政,今我輩出死力為國家破賊,誰則知之?不若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未晚也”。然後大家就都聚集在了趙匡胤睡覺的驛站門口前。

此時趙匡胤還在酣睡,宋太宗時任內殿袛候供奉官都知,他在聽取將士們的“心意”後,進了兄長休息的房間,說明此事。

宋朝趣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光義改封為東都留守,並改為太原

這時太祖才驚起,並出帳檢視,後來的事情就順其自然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司馬光版本的記載中,趙光義出現在了陳橋兵變中,但也只是“入白太祖”,傳個話。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陳橋夜宿之後,將士們也是聚在一起說了“主上年幼,不如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的話語,現在來看,“演戲”的成分居多。

“入白太祖”

宋朝趣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光義改封為東都留守,並改為太原

和《涑水記聞》不同的是,《續資治通鑑長編》對於將士們聚在一起謀劃擁護趙匡胤稱帝細節的描述更為詳盡,比如都押衙上黨李處耘先將將士們的心聲詳細地和趙光義說了。

這時的趙匡胤還被矇在鼓裡,以趙光義和趙普為中心的“擁帝”小分隊暗地裡成立,他們運籌帷幄,到了夜裡還派人告訴了石守信和王審琦,這倆人表示早就歸心趙匡胤。

趙匡胤因喝酒酣睡,快到黎明時,將士們叫呼四起,響徹原野。趙光義和趙普一起進了趙匡胤的寢室,直扣寢門,曰“諸將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

宋朝趣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光義改封為東都留守,並改為太原

趙匡胤被驚起,還沒來得及反應,就被黃袍加身。趙匡胤想要“反抗”,大家卻是不允許,扶他上馬,簇擁其南行。

在和諸將士討論及反覆確定決心之後,趙光義和趙普都認為當下擁立趙匡胤為帝是再好不過的時機。

這時,趙光義立於馬前,“請以剽劫為戒”,即請求兄長進城之後約束眾將士不要搶殺劫掠。《涑水記聞》中這一段是由趙匡胤提出的,是他答應眾將士黃袍加身的前提之一。

宋太宗真的參與陳橋兵變了嗎?

宋朝趣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光義改封為東都留守,並改為太原

《宋史》的記載就是借鑑、結合了《涑水記聞》和《續資治通鑑長編》的說法,趙光義跟隨兄長北征,也是由其向趙匡胤傳達了眾將士的心意。

到了

從《涑水記聞》到《續資治通鑑長編》我們可以看出,趙光義在陳橋兵變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從一開始的“傳信人”到了之後的“主導人”。

時更是將

《長編》

宋太祖趙匡胤命眾將士進城之後不能搶殺劫掠的這一段安在了趙光義的頭上,應該是想要彰顯這位帝王的仁義。

而也正因為如此,

有了開國元勳和仁義加持的趙光義,又有兄長登基後的格外看重,之後兄死弟繼位才顯得順理成章。

很多史學界的專家認為這是在宋太宗及其

後任

”,是當時

繼承者對於歷史的“篡改

宋朝趣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光義改封為東都留守,並改為太原

歷史記錄者在強權之下的不得已而為之

要討論趙光義是否參與陳橋兵變,還要從一個人的“被貶”說起。王禹偁,字元之,山東濟州人。王禹偁這個人十分有才能,九歲的時候便能寫文章,太平天國八年的時候進士及第,後宋太宗曾稱讚其“文章獨步當世”。後宋太宗召王禹偁為右正言,直史館,知制誥。

宋朝趣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光義改封為東都留守,並改為太原

王禹偁這個人除了寫文章了得,還以耿直而著稱,他“認真”起來就是宋太宗也要忍讓其幾分,總之找他做“右正言”,掌規諫諷諭那是相當負責任。也正因為“嘴上沒把門”,王禹偁才會接二連三被貶。

那麼趙光義到底有沒有參加陳橋兵變呢?讓我們從蛛絲馬跡中一窺歷史的真相。

結果太宗實錄還沒修多長時間,

宋真宗上位之後,將被貶的王禹偁又召了回來,因為學問好,指派他參與修撰太宗實錄。

“執政疑禹偁輕重其間”,然後就被落職出知黃州

《涑水記聞》中的這短短一句話我們就可以推測出王禹偁是在修太宗實錄的時候,“輕重其間”,太過於較“真”而被貶的。

宋人邵伯溫的

那麼他到底較的是什麼“真兒”呢?

中給出了答案。《邵氏聞見錄》卷七中記載,鹹平初年,王禹偁修《太祖實錄》,與宰相論不合,以謗謫知黃州。

宋朝趣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光義改封為東都留守,並改為太原

書中提到王禹偁所著《建隆遺事》(又稱《篋中記》),這本書比較好玩的是,

《邵氏聞見錄》

,即大家在這本書中看到的內容和正史記載有所出入。

“吾太祖皇帝諸生也,一代之事皆目所見者,考於國史或有不同”

才出驛站大門,趙匡胤便勒馬不前,告誡將士們自己已經是被逼為君,入了京師之後,不能肆意劫掠,聽者重賞,違者誅殺,眾將士允諾之後隊伍方才前進。

看到這很多小夥伴表示宋太宗趙光義去哪裡了?

上初字陳橋即地位,進兵入城,人先報曰:“點檢已作天子歸矣!”時後寢未興,聞報,安臥不答,晉王輩皆驚躍奔走出迎(晉王后受命,是為太宗)。

宋朝趣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光義改封為東都留守,並改為太原

《邵氏聞見錄》的這段記載源於王禹偁的《建隆遺事》,

在提及“陳橋兵變”時,壓根沒有提到宋太宗趙光義,而是羅彥環等獻中央之服,立上為天子,請登馬南歸。

。以王禹偁的性格,只要是事實就得給記上,他是不懂得“粉飾”一說的。

梨白認為王禹偁在修撰《太祖實錄》的時候被貶很有可能是因為此事

宋朝趣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光義改封為東都留守,並改為太原

現在已經失傳的新舊《太祖實錄》編纂過程就非常的艱辛,據說舊書已成,是宋太宗趙光義不滿意,才有了新錄一說。

新錄中添加了很多舊錄中沒有的細節,像是《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的陳橋兵變趙光義的“叩馬進諫”,又像是證明趙光義皇位合法化的“金匱之盟”等等,

之後王明清、李燾認為《建隆遺事》有著諸多史實錯誤,且不像是王禹偁平時文風,認為其書為偽作,但梨白認為有的時候亦假亦真或者換個文風也可能只是王禹偁想要將一些史實流傳下來的掩飾。

梨白叨叨叨

關於宋太宗趙光義,他身上的謎題可真是太多了,有沒有參加陳橋兵變?有沒有弒兄上位?證明其皇位合法性的“金匱盟約”是否真有其事至今也是個千古之謎。

宋朝趣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光義改封為東都留守,並改為太原

所以趙光義沒有參加“陳橋兵變”可能也是真的,畢竟歷史的風也不是隨隨便便刮的。

今天我們所分享的宋太宗到底參沒參與陳橋兵變,梨白個人的看法是參與了,畢竟陳橋兵變絕對不是臨時起意,它是一場經過精心策劃的政變。趙匡胤也肯定不會因為喝酒睡覺錯過自己人生的光輝時刻,封建時代上

不是父子兵就是兄弟兵,這個時候作為親弟弟的趙光義應該是追隨兄長身邊的。

宋朝趣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趙光義改封為東都留守,並改為太原

還是那句話,史實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讀到王禹偁因為修《太祖實錄》被貶,而後又聯絡到《邵氏聞見錄》,覺得趙光義沒有參加陳橋兵變也不是此事無銀三百兩,所以只能期待之後有更多的史籍出現,為我們揭開這個宋初的謎題。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關於“宋朝那些事兒”大家還有什麼想挖掘的呢?快在評論區留言吧,期待大家的轉贊評!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路,如涉侵權,請聯絡刪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涑水記聞》

《續資治通鑑長編》

《宋史》

《邵氏聞見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