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王陽明:人活到極致,只在於這五個字

人生漫漫,心為物役。我們總覺得自己活得很累。王陽明卻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參考這位心學大家的故事,我們就會發現,心其實很強大。只要內心足夠堅定,又何苦讓自己陷入現實的夾縫中苦苦掙扎……

今天,心為物役似乎已是常態,外界的物左右了內在的心,以至於人們普遍感覺是:物與幸福的增長不成比例。其實,我們的心並非如此的脆弱,只不過是我們在追逐外物的過程中,將其迷失了。

陽明的心學會對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有所啟發,使我們看到,心本來就具有其不可動搖的力量之所在。

人到中年閱盡千帆,最難得的是心境。守好五個字,修好一片心。

餘生,願你活出更好的自己。

王陽明:人活到極致,只在於這五個字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中說:在修心時需要以柔克剛,在為人處世時,同樣需要以柔克剛的智慧。

“柔”有時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沉穩。“柔”蘊含著人生的大智慧,體現出一種高遠的意境。如何到“柔”呢?“柔”意味著沉穩不浮躁。心態柔和下來,心中的渣滓就能剔除,心便可包容萬物。

你只要沉得住氣,他人用再強硬、再惡劣的方式攻擊你,你也能化危為安。

王陽明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後,由於牽涉到了寧王與朝中權貴們互相勾結的許多證據,那些暗中與寧王有聯絡往來的朝中權貴,因害怕事情敗露,便先發制人。誣陷王陽明事先與寧王有聯絡,唆使一貫行事荒唐的皇帝親自率兵馬進駐南昌,說要由皇帝接受獻俘,再現親手捉拿叛賊寧王的英勇行為,同時企圖把水攪渾,以便達到渾水摸魚、把王陽明搞垮的目的。

王陽明的高明之處,面對對方的無理挑釁和謾罵,他並不是怒氣衝衝,拍案而起,馬上加以反擊,而是採取以柔克剛的戰略,從各個方面關心來自京師計程車兵,用光明磊落的行動來說明一切。

王陽明的柔,是因為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味逞強難免會遇到比自己更強的對手,這時候,僅僅憑藉強硬,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柔”中的韌勁,可以在不顯山露水中,悄悄把事情解決,如春雨滋潤萬物一樣,用“柔和”去處理問題,把矛盾的摩擦降低到最小。

人生下半場,應當修煉出更加開闊的胸襟。王陽明雖然沒有做過宰相,卻比一般宰相更加大肚能容。

他說:“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有然能收繳得,憤怒嗜慾。

正到勝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王陽明有個怪徒弟,名叫王艮。此人身著奇裝異服,來到王陽明家裡求學。王陽明不怪他不守禮教,反而將他收入門下。誰知拜師後不久,王艮就又穿著他的奇裝異服出門遊歷,還打著王陽明的旗號到處講學。王陽明看穿他無心向學,只不過是為了出名。

卻依然沒有計較,繼續留他在家裡。慢慢的,王艮明白了老師的一片苦心。

此洗心革面、一心向學。最終成為了王陽明最優秀的學生,也是泰州學派的創始人。

王陽明:人活到極致,只在於這五個字

事上磨鍊,心目不亂。

一陰一陽謂之道,人生就像彎彎曲曲的河流一樣,有一帆風順、長驅直入的時候,也有磕磕絆絆、艱難險阻的時候。但不論潭多深,總有灌滿的時候,不論崖多高,總有落地的時候。所以,當我們的人生遇到挫折、磨難的時候,應該像水一樣,不停地前進、不斷地用功,才能擺脫困境,這也正是王陽明提倡的:事上磨鍊。

他曾說過: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在他的認知裡,生而為人,就像是一場修行。這段修行路途的根基,可為修德。而修德行的重點就在於在修心。磨心、磨行、磨意志,當磨難過去,再回頭反看,磨難的起滅便是心靈成長與壯大的過程,方可明白磨難是人生成長的靈丹妙藥,不再是痛苦的根源。把磨難看透了,人生從此“日日是好日,處處是風景”。

王陽明:人活到極致,只在於這五個字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王陽明說:“譬之樹木,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再去種根。”他從小立志要做聖人,但他的老師婁諒先生對他說:“聖人必須透過學習才能達到。”王陽明將老師的教誨牢牢記在心底。

他嚴以律己,畢生苦讀,直到中年時才在龍場悟出心學的真諦。歐陽修說:“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意思是說,人們做事常常因為不注意細節而失敗。

即使是聰明勇敢的人,也有可能沉溺於某種不良的嗜好中,受其迷惑而陷入困頓。

需得扎穩根基,才能放開手腳,去伸展、去吸收。

向著太陽,自由生長。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的定盤針的時候了。

王陽明:人活到極致,只在於這五個字

王陽明曾言:“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是因為心思單純,沒有人慾之雜;無論面對怎樣的人生,經歷再如何,也不忘在心裡種花,這樣人生才不會荒蕪。因為仗義敢言,被朝中不少人視為眼中釘。被貶流放不說,還被派人暗殺。害怕家人被牽連,遠匿到龍場,卻又被當地人惡意攻擊,瀕臨絕境。但是王陽明卻不惱怒,反而盡力改善當地人生活。

時日一長,山民們對王陽明從防備到愛戴。後來王陽明講學,這些人都是最真誠的信徒。王陽明說:人人皆可為聖。

每個人都有良知,內心都有善良的種子。只要你能真誠對待,總可以喚醒他們內心的善良。史載王陽明八歲時過目成誦,十歲時下筆成詩,神童之名,名動天下。

然而,自二十二歲參加會試起,王陽明一生命運跌宕坎坷,甚至數次面臨絕境。可面對生命中的種種苦難,王陽明始終能保持一顆澄明的內心,入世時保境安民,出世時修心悟道。可以說,終其一生,用一句詩來形容王陽明的心態就是: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其實這一切的秘訣不過三個字:純心。人這一生,總是會在不知不覺中擁有很多。

人生上半場,我們拼命做加法,努力讓生命變得豐盈;

人生下半場,開始做減法,讓生命迴歸最純粹的模樣。

結語

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人生的路,是一條修行的路。

修的是放下執念,修的是自我達成,修的是做好自己。

胡歌曾在康復後首次談到那起車禍:“人生是一場難得的修行,不要輕易交白卷”。

走出車禍陰影的他深知,唯有腳踏實地修行,才能讓內心更加豐盈,最終能走多遠的路,取決於人生修行抵達的深度。

《楞嚴經》說: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不管聽聞了多少人生,若不修行,如若不聞,畫餅充飢,終覺不到。

一輩子是場修行,短的叫旅途,長的才是人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