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豆瓣8.1,這本小書《活下去的理由》:談抑鬱時,我們在談什麼

韓國女星崔雪莉,年僅25歲,因抑鬱症在2019年10月自殺去世。雪莉去世後沒多久,她的好友具荷拉也在1個多月後選擇用自殺的方式離開了人世。

2019年最後一個月,河北省某市一名13歲的初中女孩,也選擇透過自殺結束自己剛剛開啟的人生。美好的人生才剛剛開始,還未來得及綻放便已經結束。

在短短兩三個月內,從著名藝人到普通人接連過世,因抑鬱症接連自殺,已經不止是演藝圈的現象,背後是社會更普遍的心理問題。

一些人總覺得抑鬱的人大多是自己“矯情”,過些天就能自然好,可事實遠比我們想象的嚴重許多。

豆瓣8.1,這本小書《活下去的理由》:談抑鬱時,我們在談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資料顯示,因自殺死亡的人數超過因胃癌、肝硬化、結腸癌、乳腺癌和阿爾茨海默症死亡的人數。據統計,每5個人中有1人會患抑鬱症,可以說抑鬱症已成為地球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自殺者通常是抑鬱症患者。

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離抑鬱很近。

抑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懂它,更不懂自己。

一、重新認識抑鬱症:

開啟百度詞條,

抑鬱症的定義

是這樣: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型別。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

在這理性的文字裡,我們只能模模糊糊明白抑鬱症是一種心理疾病,無法真切的感知。

直到最近看了一本薄薄的小書,名字叫《活下去的理由》,才第一次如此真切、全面的瞭解抑鬱症和抑鬱症患者的感受。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作家馬特。海格,他原是一位重度抑鬱症患者,飽受過“抑鬱症”的折磨。久病成醫,對於抑鬱症,他也最有發言權。這本《活下去的理由》更多的是像他的一本日記,記錄著他13年前,在他24歲時,從患病到痊癒,從絕望中活下來的故事。

豆瓣8.1,這本小書《活下去的理由》:談抑鬱時,我們在談什麼

當頭腦被無盡的消極裹挾、吞沒,被情緒俘虜時,馬特的感覺是腦袋裡著了火,自己無法撲滅它,也沒人能夠進入他的頭腦去撲滅它,只能任由這種被灼燒的痛苦蔓延,作者馬特·海格書裡如是描寫:

“如果你只是單純的抑鬱症,你會感覺大腦像陷入沼澤,失去動力,遲緩不動。

但如果加入了焦慮症,你身陷的沼澤中還會出現漩渦。泥水中的怪物像變異的鱷魚一樣以最快速度不停遊動。你一刻都不能放鬆,每一秒都處在崩潰的邊緣,你絕望地試圖浮出水面、呼吸空氣。”

在病情最艱難的時候,馬特說,他寧願自己受身體上的任何病痛。因為頭腦是無限的,所以它的折磨也是無邊無際的。打個比方,如果你的背疼,一坐下來就會更疼。同樣的,如果你的腦袋“疼”,一思考也會更“疼”,抑鬱的痛苦和背疼不一樣的地方是,不能像背疼那樣,站起來就能得到緩解。

抑鬱的感受是,它不是某個身體部位的病,假如那樣就更好了,我們可以跳出去,不去想它。這種疼痛不再是某個你可以去“想”的東西,因為它就是你的想法本身。背是一部分,而我們的想法是我們的全部。

豆瓣8.1,這本小書《活下去的理由》:談抑鬱時,我們在談什麼

抑鬱症,沒有非常明顯的病因。能“感染”百萬富翁,婚姻幸福的人,剛被升值的人,那些狀態更新散發快樂的人,總之外表看起來毫無理由的任何人。

抑鬱就像一個隱形的惡魔,不是我們想象中“感到有點難過”而已。

這部小書,引發了我們關於抑鬱症的思考。

二、陷入抑鬱的人,該怎樣放過自己

以前看因抑鬱自殺的新聞,常常會難以理解,連死的勇氣都有,那為什麼沒有勇氣活下去?

看過書後,重新整理了我的認識,這只不過是因為人們對抑鬱症的瞭解太少。開始理解了在這個群體看來,恰恰是相反的。

馬特回望生命最艱難的時光:腦子像著了火,但沒人看得見那團火焰,身體在急速下沉,墜入一個讓人窒息的幽閉空間。身體著了火可以被撲滅,同樣火燒的痛苦,但頭腦裡著了火,它卻無法被撲滅。

加繆的《快樂之死》中說:“最終,活著比自殺需要更大的勇氣。”

但無論抑鬱症有多恐怖,就像黑夜一樣,它一定會有盡頭。隧道盡頭真的有光,烏雲背後總有一線曙光。

馬特用他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他走出抑鬱的方法,值得學習試試:

豆瓣8.1,這本小書《活下去的理由》:談抑鬱時,我們在談什麼

01 愛與陪伴:當悲傷遇見陽光

愛人的理解與陪伴,這是最不可缺少的,也是最有效的靈藥。

在這本書的扉頁上,一整頁只有這一句:獻給安德莉亞。在書的後記和致謝裡,作者謝了幫過他的很多人,最後這一句“當然還有安德莉亞,謝謝你的一切”,最重要的人最後說。

安德莉亞,是馬特的愛人。

這個發光的靈魂,用她的睿智和溫暖去努力驅散馬特心中的陰霾,給黑暗一個釋放的出口,幫助他走出去。抑鬱症也許會摧毀一切,但愛也可以拯救一切。

當馬特抑鬱症來襲時,安德莉亞一直陪在他身邊,她溫柔、妥帖地對待一切。可以和她談任何話題。馬特和安德莉亞在一起,就像和他另外一個我在一起。

在馬特病了時,陪他看醫生,鼓勵他打心理熱線。鼓勵馬特讀書、寫作。她負責賺錢養家,打理好一切生活瑣事,給馬特時間和空間。

她填補了焦慮和黑暗製造的空白。馬特說,是她幫助他成為他。她是他的第二個頭腦,是馬特的人生保姆,另外一半的他。

豆瓣8.1,這本小書《活下去的理由》:談抑鬱時,我們在談什麼

當悲傷遇見陽光

在馬特應對抑鬱的好方法中,提到過一個新穎有意思的方式,是建立一個“糟糕日子銀行”。馬特最擅長用比喻的方法,文字生動形象,淺顯明白。

銀行,一般人是用來存錢,這個“糟糕日子銀行”是專門儲存糟糕的日子和經歷。在抑鬱焦慮難以忍受時,就來做記錄,那時那刻的經歷和感受。

在馬特看來,糟糕的日子是分級別的,並不是同等程度的糟糕。當你極度抑鬱或者焦慮時,那種痛苦是難以忍受的。那個你不得不從超市逃跑的日子,那個你抑鬱到動不了舌頭的日子,那個你讓父母流淚的日子,那個你差點跳崖自盡的日子。

這樣,等到你遇到下一個糟糕的日子時,你就把之前的記錄翻出來看看,也許你會感嘆:“原來之前還有更糟糕的,這次也不算什麼,跟上次的特級糟糕相比,這頂多算中級。”

即使今天就是你經歷過最糟的日子,至少你知道銀行還在那裡,你至少存了一筆你挺過的艱難日子。

豆瓣8.1,這本小書《活下去的理由》:談抑鬱時,我們在談什麼

02 糟糕日子銀行:挺過的每個糟糕日子都有價值

一位患過產後抑鬱的朋友告訴我,是讀書將她從那段艱難的日子中解脫出來。

03 讀書與寫作:踏上自我救贖之路

,是修煉心性的一種方式。

馬特自稱在那段日子裡,以一種從未有過的強度,不停讀書,如飢似渴,不知疲倦。在那6個月裡讀的書,比大學5年讀的還多,在魔術般的書籍世界裡越陷越深。

如果除了死亡之外,還有一條逃離頭腦的出路,那就是文字。

文字不是讓我們徹底逃出頭腦,而是幫助我們逃出某一個頭腦,然後給我們磚瓦去建造另一個頭腦,相似但更好,靠近舊的但基礎更堅固,景色更美好。

書的本身,就可以是他活下去的理由。

豆瓣8.1,這本小書《活下去的理由》:談抑鬱時,我們在談什麼

讀好書,就好似是在看藏寶圖,而那寶藏就是我們自己。每讀一本,就如同增加一頁的藏寶圖。但每一張地圖都是不完整的,只有讀完全部的書,得到完整地圖,才能找到寶藏。因而這個找到最好自我的過程是一場無盡的遠征。

馬特抑鬱症最嚴重的時候,感覺自己被困住了。而書是運動的,為了治癒自己,就這樣馬特透過讀書,展開新的篇章,將昨日種種艱難抑鬱的日子拋諸腦後。

閱讀也是一種冥想

跑步是抑鬱症和焦慮症公認的緩解劑,對馬特也確實有實實在在的幫助。

剛開始跑步,馬特還會時不時有嚴重的驚恐發作。

跑步和驚恐的許多生理症狀——心跳加速、呼吸不勻、出汗是相似的,跑步時也會有。所以,跑步時心跳加速是正常的。

同時用跑步給自己一個聚焦點。像村上春樹一樣,發現跑步可以驅散迷霧。村上春樹還說:“在自己的極限內拼盡全力,這就是跑步的本質。”我們也信奉這一點,這也是跑步有益頭腦的原因之一。

豆瓣8.1,這本小書《活下去的理由》:談抑鬱時,我們在談什麼

每天去跑步,就等於每天都與自己戰鬥。想停下來,但自己告訴自己要再堅持!對馬特來說,如果在陰冷、潮溼、灰濛濛的早晨,自己能克服困難跑上1個鐘頭,自己也貌似擁有了更多的戰鬥力。

運動是很好的放鬆方式。

除了上面提到的愛人的理解、建立“糟糕日子銀行”、讀書寫作、跑步,其實還有聊天、冥想、旅遊等等方式,關鍵是找適合自己的方式。這些工具方法,其實對於我們普通人也同樣具有借鑑參考作用,在人生困境時刻,為了擁有更好的心態、更好的身體、更好的生活習慣。

豆瓣8.1,這本小書《活下去的理由》:談抑鬱時,我們在談什麼

《深淵》一書的作者,進化心理學家喬納森·羅滕伯格教授寫過一段令人安慰的話:

怎樣更好地應對抑鬱症?沒有神奇藥丸。

治療慢性痛症讓我們明白,其實我們很難推翻那些身體和頭腦的固有反應,相反,我們必須跟隨情緒的線索,關注低落情緒產生的根源——過度工作、過少睡眠的生活習慣。

我們需要更豐富的描述情緒的語彙,並有意識地尋找中斷低落情緒的工具,制止它轉變為更長期、更嚴重的情緒低落狀態。這些工具包括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改變我們的周遭事件、情感關係、身體狀況(透過鍛鍊、冥想或飲食)。

四、活下去的理由:我把破碎的一切編成一個降落傘

讀完了之後,開始明白為什麼這本書的評價很高的原因。

作者以一種超乎尋常的剖白自身心理困境的方式,在細膩真摯的筆觸下,代入感的文字描寫裡,書寫了他的深切的感受。

我們發現,原來抑鬱症是這樣令人難受。

他用手中的筆,替抑鬱者發聲,向我們傳遞抑鬱的真相與掙扎,在愛的陪伴下涅槃重生。

作者馬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讀者進行了共情。

在馬特的筆下,好像說的就是讀者自己的感受,他們不再孤獨,和馬特同在一個世界裡。身有感受,才能感同身受。

英國亞馬遜讀者留言說,無法用言語表達這本書蘊藏著多麼大的救贖力量。閱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作者給了我一個溫暖的擁抱,他彷彿在對我說:“

04 身體會影響頭腦,克服抑鬱的武器:跑步

”著名演員喬安娜林莉稱這本書“甚至能救活幾條人命”。

馬特。海格說,“文字有時候可以讓你自由。”他透過自己的經歷明白——透過閱讀同病相憐之人遭受痛苦、從痛苦中活下來及克服絕望的事蹟,會感到獲得了寬慰和希望。所以,他也期望他自己的這本書也可以療愈人心。

豆瓣8.1,這本小書《活下去的理由》:談抑鬱時,我們在談什麼

後記:烏雲背後總有一線曙光

讀完《活下去的理由》,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真情實感最是打動人心,除了被作者經歷震撼感動之外,也更能體會怎樣面對漫漫人生路中的艱難與困境。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離抑鬱很近。

另一方面,從深陷痛苦的泥潭到走出困境,馬特的經歷,也帶給我們希望,讓我們明白:只有理解抑鬱,才能更懂得愛、希望和生命的意義。

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中說:“暴風雨結束後,你不會記得自己是怎樣活下來的,你甚至不確定暴風雨真的結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

我保證,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悲傷和抑鬱,是生命賜給的禮物。人生路還長,未來可期。經歷過的那些抑鬱與艱難困境,終將成為滋養我們生命的精神美食,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這是苦難的意義,更是生命的意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