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他給人的形象一直是“仁德待人”,他在逝世時表演了一場好戲

在古代,賢臣希望被看重賞識,明君呢,求賢若渴,古人有云:下臣遇明主,上君得良臣。這是古代社會對和諧君臣關係的一種說法。周文王與姜子牙,漢高祖與韓信,再加上唐太宗與魏徵等都可以成為最好的歷史見證,這些人身上發生的故事,一直以來被大家所傳頌。另外還會包括三顧茅廬,也會成為君臣茶餘飯後會對劉備跟諸葛亮進行誇誇其談。人們通常對於三國時期的人物,讚美之詞頗多,給予他們的評價通常都是忠義、賢良、恭順等,這些也成了他們的標籤。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據考證,劉備這個人有著很深的心機,身邊無論是親人還是下屬都在他的算計之內,就連歷史上那一場泣淚交加的託孤諸葛亮,也在他的算計之內。那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他給人的形象一直是“仁德待人”,他在逝世時表演了一場好戲

劉備雖然是皇室後裔,但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期,他手裡無權無勢,實在算不上什麼人物。只有擁有了自己的勢力,才能在亂世中生存下去,而劉備之所以能取得後來的種種成就,離不開他身邊的能人義士,他更是為了求得諸葛亮的幫助,不惜多次上門邀請,就算是被拒,也依舊如故。劉備能夠建立一番基業,諸葛亮功不可沒。這個他真心對待的君主,沒想到在臨終的時候卻算計了他。在劉備有了根據地之後,經過幾年的休生養息,感覺實力大增,於是他開始窺伺吳國南部的土地。對於吳國,他內心認為可以輕易取勝。於是在公元221年,劉備決定對吳國發動戰爭。因為這場戰爭要舉全國之力,所以遭到了全體臣子和蜀國軍民的反對。劉備此時誰的話也聽不進去,在他看來時機成熟,必須前往,結果一仗結束以後,蜀軍敗的很殘,對於面前的失敗,劉備感到心有餘力不足,難以接受眼前的這一事實,不得不撤軍返回,回去以後自己便生了一場大病。 然後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那一幕,蜀國皇帝在臨終之前淚流滿面地拉著自己的屬下,訴說著諸多不捨和牽掛。

他給人的形象一直是“仁德待人”,他在逝世時表演了一場好戲

在大家看來會認為這是賢君對良臣的楷模,如果大家查閱資料,將會不難看出,這是劉備的計謀之一,也會成為強硬性的告誡與鎮壓。皇帝最怕的就是有功高震主的臣下,劉備可以壓制著自己的一班能臣,但看看自己兒子阿斗,資質平庸,沒有什麼才能。反觀諸葛亮這位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大勢大,如果他有二心,兒子根本不是對手。劉備擔心劉禪之位將會難以保住,所以便提前進行了囑咐,上演了一場託孤的戲份。

他給人的形象一直是“仁德待人”,他在逝世時表演了一場好戲

劉備先是對諸葛亮託孤。劉備言辭懇切,一句話,似乎都是深明大義的成全。“阿斗若是無能執政,軍師請將阿斗視如己出,一心輔佐,若是扶不起,懇請軍師自己執政”,劉備道。這話表面上聽沒啥毛病,但諸葛亮一下子就聽出了劉備話裡隱藏的含義。這是君上懷疑自己會篡位啊,特意說出這樣一番話來試探。這話一出,自己什麼心思都不能有了。於是,諸葛亮立刻就放聲痛哭,誓言自己對後主絕對會服務到死。這句承諾正是劉備所需要的,聽了這話如同吃了定心丸。諸葛亮答應劉備的請求,並不算完,他還要再次對屬下進行託孤,他將一直以來追隨自己的部下叫到跟前,當著諸位大臣的面,說了將劉憚託付給諸葛亮一事,還稱今後劉憚便是諸葛亮之子。這看似是給諸葛亮一個榮譽,其實是讓眾人監督他,以防諸葛亮有不謀之心。

他給人的形象一直是“仁德待人”,他在逝世時表演了一場好戲

前面的兩撥人都交代完畢之後,再次召喚趙雲前往,對趙雲只是說出了,希望在今後好好照顧劉憚。趙雲在蜀國的大將能臣裡面,趙雲或許排不上名號。前有劉關張結義的三兄弟,張飛和關羽都是忠心耿耿,武藝高強的大將軍,後有諸葛亮這樣的軍事奇才,家喻戶曉的臥龍先生,趙雲還真不算什麼。在蜀國剛剛建立時,曾經對有功者進行賞賜,趙雲也未曾得到更多人士的關注。看看上榜的名人,馬超在前,諸葛亮排了第八,而趙雲都屬於那些等等人中的一員了。文不成,武不就,似乎是人們對他的一個印象。大家想不通的是,劉備為什麼會會在緊要關頭,想起由趙雲完成自己的臨終使命呢?仔細想想,我們似乎都忽略了什麼。

他給人的形象一直是“仁德待人”,他在逝世時表演了一場好戲

第一,趙雲會是最有能力人選,一生追隨劉備長達30年,不斷的衝鋒殺敵,他所參與的戰役也都是比較有名的,其中包括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發起的戰役等等場景,還曾自己參與過入川之戰與漢水之戰,透過這些戰役的加入,劉備對趙雲的能力也非常佩服。第二,趙雲人品好。劉備深深地知道趙雲對自己有多麼衷心,也知道他為人多麼忠厚仁義。更何況,趙雲曾經兩次不顧自己的安危,在危急關頭救下劉禪,這點,劉備一直都記在心裡,從來沒有忘記過。趙雲也曾經勸阻過劉備不要去伐吳,劉備就是不聽,這不影響兩人的交情。不論是君臣情義,還是兄弟情分,都讓劉備非常信服趙雲,所以劉備才會在去世前,對趙雲說出自己的心裡話,還有自己的擔憂。

他給人的形象一直是“仁德待人”,他在逝世時表演了一場好戲

光從這一點上看,劉備其實早就把自己死後的事情給考慮到了,甚至可能從一開始就在算計著諸葛亮。一環一環,一句一句,一臣一兄,不是心思老道,精於算計的人,是做不出來的。實際劉備看人是非常準的,對自己的身後事,安排也非常得當,諸葛亮為了輔佐劉憚,也可以稱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也算對得起劉備的良苦用心了,所謂的佳話,只是劉備在辭世前的一場算計而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