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陳橋兵變神奇的地方在於趙匡胤不知情,真相是否如此?

趙匡胤展露頭角

最終結束五代十國混亂局面、建立統一帝國的是宋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趙匡胤(927~976)出生於洛陽,父親趙弘殷是五代時期的一位武將,到956年已升任為後周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趙匡胤從少年時代起就勤習騎射,948年,時任後漢樞密使的郭威招募士兵,22歲的趙匡胤便參加了郭威的軍隊,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郭威建立後周時,趙匡胤因戰功已升任為禁衛軍東西班行首,同時受到柴榮的賞識。953年,柴榮任開封府尹,趙匡胤便到開封府為柴榮效力,改任開封府馬直軍使。954年,柴榮做皇帝,趙匡胤調至禁軍任職。在後周與北漢的高平之戰中,趙匡胤等少壯派將領臨危受命,拼死作戰,終於獲得高平會戰的勝利,並開始受到柴榮的重用。此後趙匡胤參與柴榮整頓禁軍的工作,為他在禁軍中發展自己的勢力提供了方便。956年,趙匡胤隨柴榮征戰南唐,再立戰功,並很快被提升為同州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

陳橋兵變神奇的地方在於趙匡胤不知情,真相是否如此?

當時的後周禁軍中,可能奪取柴榮皇位的將領有三個人。一個是張永德,他是郭威的女婿;一個是李重進,他是郭威的外甥。

郭威去世前,張永德為殿前都指揮使,李重進為馬步軍都虞候。高平之戰後,柴榮整頓禁軍,升任李重進為馬步軍都指揮使,地位高於張永德,引起張永德的不滿。於是柴榮特別為張永德設定了殿前都點檢一職作為殿前司的最高長官,而讓趙匡胤繼任殿前都指揮使。李重進與張永德既是皇親,又是禁軍的最高將領,卻處處鉤心鬥角,引起柴榮的不滿與防範。軍伍出身的趙匡胤由於地位較低,又從來循規守矩,被柴榮認為是比較容易控制的,逐漸成為柴榮在禁軍中最為信任的人。

謠言四起的

“點檢作”

959年,柴榮在北征

契丹途中,莫名其

妙得到一塊木牌,上面寫著“點檢作”三字。聯想到京師盛傳“點檢作天子”的流言,柴榮明顯意識到禁軍將領對皇權的威脅。不久柴榮病逝,年僅7歲的柴宗訓繼位。按照柴榮臨終前的安排,由宰相範質、王溥知樞密院事,宰相魏仁浦兼樞密使,三相併掌軍政大權;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同平章事韓通裁決軍務。李重進被安排離開京城去防禦河東,不久又被柴宗訓命令去鎮守揚州;張永德被罷去殿前都點檢之職,先後被安排到澶州、許州駐守;趙匡胤則升任為殿前都點檢。而覬覦後周皇位的第三個人,就是這位柴榮死後唯一留在朝中的禁軍高階長官、善結人緣又頗愛讀書的趙匡胤。

陳橋兵變神奇的地方在於趙匡胤不知情,真相是否如此?

趙匡胤一直在禁軍中發展自己的勢力。趙匡胤和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贊、王政忠這些人結拜兄弟,組成“義社”時,他們都還是郭威部下的低階軍官。

經過十多年的軍旅生涯,到後周末期,由於趙匡胤晉升最快、官職最高,成為義社兄弟的首領。而這時,趙匡胤的這些義社兄弟都已成為禁軍的中高階將領,如石守信和王審琦分別為殿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虞候;韓重贊則是殿前司騎兵主力控鶴軍都指揮使;李繼勳在高平之戰後升任殿前都虞候;劉廷讓任侍衛司龍捷右廂都指揮使;楊光義、劉慶義、劉守忠、王政忠等人應當也是禁軍中級以上軍官。趙匡胤父親在禁軍侍衛馬軍司中從低階軍官升到高階軍官,任職長達30年之久,也有很多部屬、好友。此外,慕容延釗、韓令坤、高懷德、趙晁等禁軍將領,都和趙匡胤關係不錯。可以說,除了韓通,朝中禁軍將領都在趙匡胤勢力範圍之內。同時,趙匡胤也積極組織自己的智囊班底,其中以幕僚趙普和胞弟趙光義為首,其他還有呂餘慶、劉熙古、沈義倫、李處耘、王仁贍、楚昭輔等人。

陳橋兵變神奇的地方在於趙匡胤不知情,真相是否如此?

五代兵變的歷史傳統

五代武人對於擁立自己的將領當皇帝的把戲一定爛熟於心。

後周太祖郭威,就是在北上抗遼途中發生兵變,將士撕黃旗披於其身,而被擁立為帝的。這樣的兵變一旦成功,參與其中的將士就成為開國功臣而大獲利益。因此兵變不僅對於其首領,而且對於將士們來說,都充滿了利益的誘惑。960年,趙匡胤就是以這種“五代”式的辦法登上皇位的。

後周顯德六年(959)十一月,鎮州、定州報告朝廷稱,契丹與北漢聯合進犯後周邊境。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後周朝廷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北上抵禦。

初三晚,大軍抵達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有將士開始煽動軍心,說新皇帝年少無知,為他賣命得不到好處,還不如讓都點檢趙匡胤當皇帝,他一定不會虧待大家的。兵變很快就釀成,據有的史書記載,當時,都押衙李處耘將兵變訊息報告趙光義和趙普。趙光義與趙普一面派人火速到京城,通知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候王審琦,讓他們為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做好準備,一面部署兵變將士,準備擁立趙匡胤為帝。第二天清晨,將士們全副武裝,包圍趙匡胤營帳,趙光義與趙普入內勸說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並將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趙匡胤向兵變將士提出三項條件,即不得侵犯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凌辱後周的大臣,不得掠奪百姓與國家的財產,然後指揮兵變軍隊迅速返回京城開封。

陳橋兵變神奇的地方在於趙匡胤不知情,真相是否如此?

開封城在石守信等人的控制之下,因此兵變軍隊順利入城。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還沒來得及集結軍隊,就被殿前司將士王彥舁率兵追殺,全家遇害。兵變軍隊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就奪取了政權。

宰相範質要求趙匡胤按儒家的禮儀來完成政權的更替,以顯示新朝的合法性,並善待後周皇室成員。趙匡胤欣然接受,當日就在崇元殿行禪讓禮。後周的翰林承旨陶轂從袖中拿出禪位詔,交由兵部侍郎竇儀宣讀。禪位詔是以後周小皇帝的口吻向全國宣佈的內容是:後周失去政權是因為後周皇室已失去了民眾的擁護,趙匡胤繼承皇位是因為上天的旨意,為了順應天意與人心,後周非常樂意將政權交給趙匡胤。

陳橋兵變神奇的地方在於趙匡胤不知情,真相是否如此?

完成禪讓大禮後,趙匡胤就做上了皇帝。因為趙匡胤曾任後周歸德軍節度使,

歸德軍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因此定國號為宋。宋朝仍然定都在開封,並將這一年的年號改為“建隆”,寓意“創造蓬勃興盛的新時代”,趙匡胤就是歷史上的宋太祖。

兵變成功的後續操作

建立宋朝後,對於關係政權安危的各類人員,趙匡胤都迅速給予賞賜與安撫。首先是對參與或支援兵變的“開國功臣”,如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琦、張光翰、趙彥徽等,以及策劃兵變的幕僚和自己的智囊團,如劉熙古、趙普、呂餘慶、沈義倫、李處耘等,分別予以重用;其次是對原來後周的文式大臣一概留任,並對領有重兵的將領加官晉爵,如防禦遼軍至關重要的侍衛馬步軍都虞候韓令坤、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以及駐守潞州的李筠和駐守揚州的李重進等等,這時都升了官。同時封柴宗訓為鄭王,讓他遷居西京洛陽,並禮遇原先臣屬於後周的割據政權。

陳橋兵變神奇的地方在於趙匡胤不知情,真相是否如此?

但新建的宋朝只控制了首都開封及部分地區,各地節度使大多觀望局勢變化。後周昭義軍節度使、駐守潞州的李筠是後周建國功臣,抗擊北漢的主將,資歷遠高於趙匡胤,對趙匡胤代周建宋十分不滿。但李筠不敢立即起兵,直到四月才與北漢結盟,率軍向開封討伐趙匡胤。趙匡胤先派石守信、高懷德等分道迎擊,到六月親率大軍對付李筠,將李筠包圍在澤州城中。破城之後,李筠投火自殺。

宋軍繼而進攻潞州,李筠之子李守節投降,趙匡胤平定潞州。

李筠舉兵後,駐守揚州的李重進派親信翟守詢前往聯絡,試圖聯合李筠共同舉兵。不料翟守詢到開封向趙匡胤報告了這件事情,趙匡胤為了防止李重進與李筠南北呼應使局面複雜,便讓翟守殉說服李重進暫緩發兵。翟守殉回去照辦。趙匡胤還遣使賜李重進鐵券誓書,穩住李重進。到九月李重進在揚州起兵時,李筠早已平定。趙匡胤派石守信領兵討伐,十月趙匡胤再次親征,十一月即攻破揚州城,李重進全家自焚而死。

陳橋兵變神奇的地方在於趙匡胤不知情,真相是否如此?

趙匡胤平定李筠和李重進叛亂後,其他心懷不滿而勢力不濟的地方藩鎮只得屈服,趙匡胤基本穩定政權更替後的局勢。

陳橋兵變的本質

陳橋兵變被稱為宋初三大疑案之一,主要是對趙匡胤事先是否知道兵變計劃而眾說紛紜。

在宋代官方文獻中,陳橋兵變被說成是趙匡胤事先完全不知內情的。

但現代史家一般認為,這次兵變是趙匡胤集團蓄謀已久的,並找出了種種蛛絲馬跡。比如,代周前京城“點檢作天子”的謠傳、兵變將士預先準備的黃袍、陶轂預先準備的禪位詔書等等,種種跡象表明,許多人都預知了這場兵變的來臨,而作為兵變主角的趙匡胤居然對此毫不知情,顯然並不可信。

然而理解這個事件的關鍵並不在於趙匡胤是蓄謀發動了兵變,還是被迫接受了兵變的事實。

關鍵在於,五代時期頻繁發生兵變導致政權更替的事件,為什麼偏偏是趙匡胤這次兵變結束了五代武人相互攻伐的混亂政局?

首先

,人心思定,長期的戰亂和虐政給民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結束這種局面是人心所向;

其次

,五代時期的政權過於短命,統治者對此感到擔憂,有為的統治者開始思考長治久安的策略;

同時

,時勢造英雄,當舊的腐朽的政治勢力相繼消亡後,像郭威、柴榮這樣的平民君主已經開始澄清政局、統一天下的政治事業。

陳橋兵變神奇的地方在於趙匡胤不知情,真相是否如此?

當趙匡胤繼承了郭威、柴榮的政治遺產時,統一漢民族各分裂政權、確立新的政治秩序,已經成為那個時代既定的政治潮流

;而為了徹底防止類似陳橋兵變事件的再次發生,趙匡胤比以往君主更加著意從制度上加強皇權。宋初的歷史,就是圍繞著統一全國、加強皇權、確立新的政治秩序等核心問題漸次展開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