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史書不願記載的薊州兵變:戚家軍慘遭友軍屠殺,大明從此日落西山

“萬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譟,薊鎮督、撫、道臣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報可。”——《神宗實錄》

對於“薊州兵變”,史書中並沒有特別記載,只說“鼓譟,挾增月餉”,然後薊州總兵王保誘殺,並且說是“兵變”,兵變的就是戚家軍,“戚繼光所募也”,事情發生後,給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時鳴不平,認為是誣陷,但由於有御史馬文卿、尚書石星等人的庇佑,王保還成了平定兵變的功臣。

史書不願記載的薊州兵變:戚家軍慘遭友軍屠殺,大明從此日落西山

另外明代諸葛元升所撰的民族史書《兩朝平壤錄》中記載:“平壤南兵撤回時,以王尚不給鼓譟於石門寨。總兵王保與南兵有小忿,遂以激變聳惑軍門,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人心迄憤惋,故招募鮮有應者。”

萬曆年間的李化龍巡撫遼東,上奏《撫遼疏稿》,是講到:“査得吳惟忠所領浙兵,原系防倭兵數,前者東征稍有損傷,合無人募足三千七百名,其安家銀兩即取足於寬奠募兵營內,或即於臺兵內抽補,令駐紮上海、石門等處操練,遇有倭警,調發鳳凰城一帶防禦,無事仍回薊鎮。”

史書不願記載的薊州兵變:戚家軍慘遭友軍屠殺,大明從此日落西山

“薊州兵變”對於明代的影響是深遠的,以嚴明的軍紀、百戰百勝的戰績聞名的戚家軍慘遭友軍屠殺,寒了多少人的心,“人心迄憤惋,故招募鮮有應者”,這場尋常又不尋常的兵變,讓史官並不願多記載。

說它尋常,是因為明朝萬曆年間發生了不少兵變,如萬曆十一年的東安兵變、萬曆十五年的鄖陽兵變、萬曆十六年的陝西兵變、萬曆四十六年的貴州兵變、萬曆四十七年的宣鎮兵變等。

不得不說,一連串事件的發生都是在張居正死後,世間再無張居正,懂得已是千帆過,從嘉靖年間到萬曆年,張居正不能說毫無汙點,也是隻千年狐狸,但萬曆初期,張居正改革,老父親離世都沒有回家守制,為的還是大明江山。

史書不願記載的薊州兵變:戚家軍慘遭友軍屠殺,大明從此日落西山

整頓吏治、鞏固國防、增加財政收入,張居正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在軍事上,張居正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人,因戚繼光有了戚家軍,李成梁鎮守遼東30年,邊帥武功之盛,200年來前所未有,凌雲翼、殷正茂等人則是平定了西南叛亂。

不過與李成梁不同,戚繼光早在嘉靖年間就登上了歷史舞臺,並且認識到明軍的戰鬥力不強,出現有臨陣脫逃的情況,因此戚繼光想要自己組建一支軍隊,而胡宗憲把義烏喬亭人馮子明介紹給了戚繼光,戚繼光手下的第一批軍就是馮子明在義烏招募的青年農民。

史書不願記載的薊州兵變:戚家軍慘遭友軍屠殺,大明從此日落西山

而戚繼光罷去所部舊兵,前去義烏招兵時得到了兵部尚書胡宗憲的同意,而胡宗憲於嘉靖四十四年冤死在了獄中。吳惟忠則是以武舉人任把總,在嘉靖四十年跟隨戚繼光首戰台州。

明穆宗即位後,重用了徐階、高拱、張居正,讓譚綸鎮守薊遼,譚綸發現邊防軍的素質太差,就向朝廷推薦了戚繼光,讓戚繼光到薊州練兵修長城。

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到萬曆十年(1582年),23年間戚繼光及其戚家軍歷經胡宗憲、張居正等人,立下赫赫戰功,其軍隊素質之高,有目共睹。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戚繼光、李成梁等人的命運隨之改變,戚繼光先是被調往廣東,後於萬曆十三年罷免回鄉,3年後,戚繼光在家中病逝。

史書不願記載的薊州兵變:戚家軍慘遭友軍屠殺,大明從此日落西山

而要說“薊州兵變”不尋常,自然是因為戚家軍經受過嚴格的訓練,有保家衛國的思想,不掠奪等品質,萬曆二十年,吳惟忠領兵奉命援朝抗倭,當時圍攻平壤,說的是第一個攻上平壤城頭的賞銀五千兩,朝鮮史冊以及明史皆有此記載,戚家軍在朝鮮亦有很高的評價。

但首先登城的戚家軍既沒有領到賞銀,還被欠餉,吳惟忠被罷黜,戚家軍被遣返原籍。戚家軍討薪未成,還都被王保給誘殺了,冠以“兵變”的罪名,何其哀哉!

史書不願記載的薊州兵變:戚家軍慘遭友軍屠殺,大明從此日落西山

“薊州兵變”後,再無戚家軍,之後的浙兵都不是戚家軍,而戚家軍的落幕,也意味著大明從此日落西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