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看完吳儂軟語的《愛情神話》,來看看京味兒大戲《牛天賜》

「本文來源:新民晚報」

辭舊迎新之際,改編自老舍先生的長篇小說《牛天賜傳》的京味兒話劇《牛天賜》將於2021年12月31日-2022年1月1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上演,方旭導演與主演任嶽彬等劇組成員一面期待著用地道的北京話與上海觀眾共同探討劇中“中國式少年的煩惱”,一面也盤算著白天抽空看看熱映的滬語電影《愛情神話》,“真正的好戲,不在乎是不是講方言。”

看完吳儂軟語的《愛情神話》,來看看京味兒大戲《牛天賜》

圖說:《牛天賜》海報 官方圖

留給上海觀眾的思考

“來看這部劇最小的觀眾8歲,最大的六七十歲。”方旭說,“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孕婦挺著大肚子來看戲,她跟我說,看完這個劇後一定不會給孩子過度教育。”這究竟是一部什麼劇呢?話劇《牛天賜》講述的是一百年前一個孩子的成長曆程,時間跨度從出生到二十歲。一名剛剛出生的嬰兒被遺棄路邊,被本無後嗣的牛家收養,取名“天賜”。這也是老舍專門講述孩子教育的一部作品,講述了一個既不“官樣”,也不“體面”的“民國文藝小青年”的蹣跚成長史。

看完吳儂軟語的《愛情神話》,來看看京味兒大戲《牛天賜》

圖說:《牛天賜》劇照 官方圖(下同)

老舍先生有過這樣的比喻:“天賜是被夾在一塊鐵板和一塊豆腐之間生存著的,鐵板是牛老太太,凡是講究官樣和規矩;豆腐是牛老者,凡事好商量,能混就混。”《牛天賜》裡,被牛家收留並寵愛的牛天賜算得上好運,但他是個被遺棄的孩子,“私孩子”的身份讓他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他終歸不能成為牛家的主人。劇中少年牛天賜成長中的那些故事,在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中都能找到相似的地方。全劇以牛天賜這一個體為中心,那些成長曆程中酸甜苦鹹共同組成了牛天賜生命中或閃光或灰暗的瞬間。整場演出中,牛天賜幾乎始終在場,或者作為主人公,或者作為旁觀者,你會在人生不同時刻想起,天賜他曾經怎樣說過,或者別人對他怎樣說過。

看完吳儂軟語的《愛情神話》,來看看京味兒大戲《牛天賜》

北京演員想聽的滬語

老舍與北京是無法剝離的二元互構。都說老舍的作品是在“豆汁兒”裡泡大的,提起豆汁兒,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它那獨特的猶如泔水的氣味,而在北京豆汁代表的是勞苦大眾。雖粗糙上不了檯面,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豆汁兒裡的百味人生,是生活的不同面孔。

作為在四合院里長大的老北京,方旭深愛著北京文化。話劇《牛天賜》是方旭繼《二馬》之後再度推出“全男班”陣容。“全男班”表演方式也是早年戲曲的樣子,傳統戲曲即由男性承擔女性角色,話劇《牛天賜》中的角色反串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中國傳統戲劇進行了迴應。“全男班”演員在三個小時的時間裡,詮釋不同年齡、身份、性別的人物,牛老太太、牛老太太、紀媽、劉媽和一眾妯娌婆媳皆靠反串,尺度把握恰到好處,這種男性演員演繹女性角色所呈現的獨有風貌也是這部劇寫意氣質的重要一環。

看完吳儂軟語的《愛情神話》,來看看京味兒大戲《牛天賜》

為了這次在上海的跨年演出,劇組把舞美道具千里迢迢從北京運來上海。這幾天一邊排練,他們一邊聊著正在熱映的電影《愛情神話》。“要在戲裡演出北京味,或是上海味,最好是用本土的演員。很多老北京觀眾都說我的臺詞,總有那麼幾個音特別親,特別地道。上海話也是一樣,很多人一張嘴一句話就能聽出是不是在這裡土生土長的,重慶話、山西話……都是一樣的。”方旭說,“方言是不會阻礙好作品的流傳,一個作品能成為經典,演上十年,看的還是戲本身的質量。”(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