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淺型社交”正改變人際關係本質

叱吒豐雲

網路社交這種虛擬的“淺型社交”,其實也是一種“人際關係的轉基因”。

最近大城市青年的社交生活引發了媒體關注。頻繁且不固定的加班,長時間的擁擠通勤,加上網上交易取代線下社交,許多都市青年感受到了社交孤獨。

電影《無名之輩》中的笨賊感嘆:“城市太大,找不到方向”,多少有點無病呻吟。因為故事的發生地只是一個西南小城市,如果換成北上廣,那才叫真正的“迷失”。通勤時間是很現實的問題。北上廣的白領,除掉每天工作八小時,用來通勤的時間普遍在兩小時以上。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社交媒體得以蓬勃發展。麥克盧漢很早就預見到電子時代“地球村”的出現。在中國,微信等社交軟體的崛起為人們線上的社交提供了可能。如今,每個人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在微信上,在朋友圈展示“自我”,在微信群裡尋求溝通。微信群的數量,標示出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的影響力。

但這種方便性也帶來了欺騙,時間久了會給人一種錯覺,以為微信中所展示的就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去年在上海發生一起殺妻藏屍案,兇手把妻子屍體藏在冰箱105天,但每天用妻子的手機拍照發朋友圈,使用妻子愛用的表情,照樣贏得她親友的點贊——人死了,但在網上的社交還在持續。

這說明在網路上的社交不但“表達現實”,甚至正在改造和代替現實中的人際關係。微信正重新塑造一個人的社交形象。現實中沉默寡言的人,在微信中可能是一個口若懸河的社交達人。我們每天沉溺於手機,也並非浪費時間,而是在構建一種新的自我形象。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能適應這種現實社交向網路社交的轉化。尤其是各種泛社交平臺的興起,給人們帶來各種困惑和危險。比如,媒體經常報道,打工族貸款或挪用“公款”打賞女主播的事例。

一個更普遍的境況是,社交媒體日漸統治人們的心靈,讓人對現實中的人際交往產生畏懼心理。越來越多的人感覺自己有“社交恐懼症”,他們不想見現實中的朋友,也不想和現實中的人產生聯絡。

這甚至影響到人們的愛情觀。媒體調查,在日本,有相當多的人接受和AI,而不是和真人談戀愛。或許可以理解——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是一個更美的世界,不管是風景還是人像,都比肉眼看到的更美好。當我們回到現實,難免會對對方感到失望。

但那個根本性的問題始終存在:我們到底為什麼需要人與人的交流?一旦完全失去現實感,我們從網路社交中又能得到什麼?在社交媒體上,每個人都更美好,但也都更充滿戒心。一個現實而有效的問題是:當你遇到困難,誰會來幫你?那些用表情包聊天的群友,很難向你伸出援手。

說到底,之所以有人與人的交流,是因為我們害怕孤獨。網路上的社交,在表面上緩解這種孤獨的同時,又在更深處加強了它。這種虛擬的“淺型社交”,其實正在改變人與人關係的本質——這也是一種“人際關係的轉基因”。我們對基因編輯充滿警惕,卻對人際關係的本質正在發生的變化熟視無睹,這不能不讓人擔心。

□張豐(媒體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