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36氪領讀|直擊本質:洞察事物底層邏輯的思考方法

編者按:著名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說:“比別人多花兩倍時間思考的人,可以擁有十倍於別人的收入。比別人多花三倍時間思考的人,就能比別人多賺百倍的利潤。”

本文選自《直擊本質》,專注於“思考的方法”,書的上半部聚焦於本質思考,對“本質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三樣東西就是本質?”以及“如何找到本質?”進行了剝繭抽絲般的思考與解答。學會這種思考方法能夠讓你看透問題本質,並高效地解決問題。書的下半部則跳出框架,帶你站在更高、更廣的層面去思考,運用遷移思考、升維思考以及逆向思考的方法,讓很多看似無解的人生難題得到解答。

在剛開始做我的微信公眾號時,對於如何給文章起標題,我是一籌莫展。

於是,就去翻看那些爆款文章,想要跟著他們學習一下什麼樣的標題能夠奪人眼球。緊接著,我看到了各種各樣、完全不同的標題,有的是疑問句,有的是陳述句,有的是比較式,有的是自問自答。

我想,這些紛繁複雜標題的背後一定還存在著某些規律。

果不其然,很快我就搜到了一些專講如何給文章起標題的文章。這些文章對文章標題的起法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歸納。比如:對比式標題、懸念式標題、倒裝式標題、引語式標題等。或者是:如何體、合集體、帶負面詞彙的標題、帶有急迫感的標題、賦予珍貴資源被讀者獨家搶佔到的感覺、解釋性標題、嵌入專業詞彙類標題等。

這些起標題的具體方法如同技巧一樣,非常有用,但我還是忍不住又去思考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型別的標題就能帶來更高的關注率與開啟率呢?”

比如,我曾經看到過的一個例子,有篇文章的原標題是:《失控》書摘50條,精華都在這裡(2天閱讀300 );後經專業人士修改,將標題改成了:如果你讀不完《失控》,至少可以讀完這50條書摘(2天,閱讀1萬 )。

同樣一篇文章,在用第一個標題的時候,2天只有300多閱讀量,然而在改成第二個標題後,卻一躍變成了1萬 閱讀量。原因就在於原標題只是平鋪直敘,而修改後的標題則是直擊讀者痛點。

《失控》是當年一本非常熱門的書,然而這本書因為太過晦澀,很難理解,能讀完的人鳳毛麟角。對於那些沒空去讀或者讀不太懂的人而言,書摘自然就很有用。第一個標題之所以閱讀量不高,是因為它很平淡,沒能抓住人們的痛點。但第二個標題,則抓住了人們的痛點。看到這個標題後,我們就會產生一個念頭:別人在讀《失控》,但我沒有時間、也讀不懂,如果連這篇書摘了都沒看過,那就落後太多了,應該點進去看一眼。這就是直擊痛點。

就是這樣,我找到了不同型別標題能夠帶來更高關注率和開啟率的原因——它們或是擊中了目標讀者的痛點,或是擊中了他們的爽點。

正如著名產品人梁寧所說:“要麼做一個讓人愉悅到暴爽的產品,要麼做一個可以幫人抵禦恐懼的產品。如果做一個看上去可以在某種程度幫人不再難受,而在‘爽’和‘恐懼’無所作為的產品,那就是一個不痛不癢的產品,也許有人會買單,但不會爆火。”

然而,為什麼取一個直擊讀者痛點或爽點的文章標題,或是做一個讓人暴爽或抵禦恐懼的產品,就能給我們帶來爆火的效果呢?這些具體方法背後到底還隱藏著什麼樣的道理呢?

後來,我明白,在這些具體方法後隱藏著的正是亙古不變的人性。

什麼是人性?

人性的一面代表的是慾望、貪婪、嫉妒、執著、恐懼……簡單的說,就是貪嗔痴。

貪嗔痴會給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想法和念頭,比如:擔心自己比不上其他人、擔心自己的才能無法匹配上自己的年齡,想要擁有跟同事一樣的大房子,想要成為同學中最美的那個……

於是,也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的痛點和爽點。如果你的標題能夠正中下懷,直擊讀者痛點和爽點,迴應他的“貪嗔痴”,它的關注量與開啟率自然就會上升。

這也是為什麼“微信之父”張小龍說:你要去了解人們的慾望,透過你的產品去滿足他們。我們要去滿足他們的貪、嗔、痴。我們要洞察這一點,因為我們的產品要讓使用者產生黏性,就是讓使用者對你的產品產生貪,產生嗔,產生痴……當我們在做一個產品的時候,我們是在研究人性,而不是在研究一個產品的邏輯。

比如,我們在玩遊戲、買東西時,平臺或商家會給我們設定各種級別,比如航空公司會設定銀卡、金卡和白金卡。這背後體現的是什麼心理?從本質上來說,這體現的都是人性的三個弱點——貪、嗔、痴。因為貪,所以我們想要升級。因為嗔,所以我們會跟別人比較,如果你的級別比我的級別高,那麼我也要升上去。因為痴,我們會努力升級,希望一直升到最高階。

所以,要想做出能產生使用者黏性的產品,就得研究人性。

而這個隱藏在方法與現象背後的“道理”不僅可以運用在給文章起標題上,還能運用在做產品上。因此,我們可稱之為“底層邏輯”。

那麼,還有什麼能被稱為“底層邏輯”呢?

比如,物理學中的“能量守恆定律”也是一個底層邏輯,它是隱藏在萬事萬物能量轉化背後的那個根本性的道理,不論是熱能、動能還是勢能,都得遵從這一定律。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底層邏輯說的到底是什麼?

雖然我翻閱了很多書,都沒能找到底層邏輯的定義,但是,我卻找到了很多關於它本質的描述。

查理·芒格說:“在商界有一條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則,它有兩步。第一步,找到一個簡單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嚴格地按照這個道理行事。”

愛默生說:“方法,可能有成千上萬種,或許還有更多;而原理則不同,把握原理,你將找到自己的方法。追求方法而忽視原理,你終將陷入困境。”

喬希·考夫曼說:“無論你學習什麼科目,其中最美妙的事是,你不用知道所有的知識點,僅僅需要知道一些濃縮的核心原理即可。而一旦建立起核心原理的框架,學習知識甚至進一步拓展便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瑞·達利歐說:“所有一切的運轉,都有賴於深藏其中的原則,也就是一串又一串的因果關係決定了這個世界的走向。如果你探索出了其中的因果關係——雖然不可能是全部,但最好是絕大部分——那麼你無疑就掌握了開啟這個世界藏寶箱的鑰匙。”

劉未鵬在他的《暗時間》一書中寫道:“看一個問題的解法,必然要看解法所誕生的過程,背後是否隱藏著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原則。否則這個解法就只是一個問題的解法,記住了也無法推廣。”

商業顧問劉潤說:“做任何一種商業,都需要找到其最本質的原理。”

其實,查理·芒格口中的“道理”,愛默生所說的“原理”,喬希·考夫曼所說的“核心原理”,瑞·達利歐所說的“原則”和“因果關係”,劉未鵬所說的“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原則”,以及劉潤所說的“最本質的原理”,都是我這裡所說的底層邏輯。

可以說,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世界雖然紛繁複雜、變化萬千,但其背後常常有著如同“看不見的手”一般的“道理”或“邏輯”在指揮著、主導著,而這些“看不見的手”就是“底層邏輯”。換句話說,底層邏輯就是萬千“術”後的那個“道”,也是萬千現象背後的那個底層規律。

由此,我得出了“底層邏輯”在四個方面的特點:

(一)抽象:越抽象的就越在底層。

(二)簡潔:“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大道至簡”說的正是事物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往往都是極其簡潔的。

(三)動力來源:底層邏輯是各種現象出現的動力來源。

(四)通用性:底層邏輯針對的不是某個特定問題,而是某一類問題或現象,有時甚至能被運用在萬事萬物之上。

那麼,為何看透底層邏輯如此重要?

如果說思考問題根源是在尋找導致某一特定問題發生的根源,那麼思考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就是在尋找某一類問題或現象之所以出現的普遍根源。因為底層邏輯是藏在萬事萬物背後的那個不變的規律,所以假如你能找到它就等於是擁有了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本領。同時,因為底層邏輯是各種現象出現的動力,因此一旦理解了底層邏輯,我們對於諸多現象的理解也會變得容易許多。

所以,思考普遍問題或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就是本質思考的目標之一,它能讓我們擁有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本領,在看問題時變得更加通透和準確,成為“半秒鐘看透問題本質”的頂尖高手,從而擁有開掛的人生。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找到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呢?

我對於這個問題思考良久,最後找了其中的方法。找到現象背後底層邏輯的思考方法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做出假設,第二步是進行驗證。

而在這裡,做出假設的方法就是:先歸納後抽象。

什麼是先歸納後抽象?顧名思義,就是先進行歸納,再進行抽象和概括的推理方法。

什麼是歸納?歸納是一種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比如,科學家發現金能導電、銀能導電、銅能導電、鐵能導電、錫能導電,於是,科學家就推理出一切金屬都導電的結論。這就是歸納推理。再比如,你發現銳角三角形的面積是底乘高的一半,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底乘高的一半,然又發現,鈍角三角形的面積也是底乘高的一半。於是,你就推理出:三角形的積都等於底乘高的一半。這也是歸納推理。

由此可以看出,歸納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之間並無必然聯絡,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可能性的關係。所以,要想檢驗一個歸納推理的結論是否正確,逐一檢測定範圍內的所有成員就是最可靠的方法。在有些情況下,也許我們可以逐一驗證。可是,若想驗證“世界上的天鵝都是白天鵝”這個歸納推理出的結論是否正,就得把天底下所有的天鵝都走訪一遍,看看它們是不是都是白色的。這就太費力氣了。

所以,歸納推理是由部分代替整體的推理,選取的樣本越多,得出的結論就越可能準確。一旦發現一個矛盾,這個歸納推理的結論就得進行修正。比如,人們原本已經做出了“世界上的天鵝都是白天鵝”這個結論,後來人們又發現了一隻黑天鵝,這個結論就被打破了。

所以,只要樣本足夠大,操作足夠科學,透過歸納得出的結論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即便如此,歸納法也只能得出機率性的趨勢,而不是必然的結論。雖然歸納推理無法提供必然性結論,但它卻是一切科學的基礎。

牛頓從無數次實驗中歸納出了牛頓三大定律,成為一代宗師;經濟學家從人們的交易現象中歸納出了供求理論。事實上,幾乎我們所有的知識都起始於用歸納法建立的假設。

所以,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寫道:“我們必須把那些從各種現象中運用一般歸納匯出的命題看作完全正確的,或者是非常接近於正確的。”他非常強調觀察和歸納在科學中的作用,認為這是科學建立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再透過演繹建立完整的理論。

然而在這裡,僅有歸納推理還並不夠,因為我們對事物根本屬性的定義、類比或比方都是非常簡潔明瞭的,而歸納推理得出的結論有時會有點長,有時會有些具象。這時,就需要“抽象”這一有利武器了。

什麼是抽象?抽象是指從眾多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性特徵的思考過程。比如,我們會將蘋果、柑橘、菠蘿、櫻桃、草莓稱為“水果”;將可樂、雪碧、檸檬茶稱為“飲料”。這些都是抽象的過程。物理學則會將我們平時看到的各種現象透過數學的方法進行抽象,變成一個個的物理學定律和公式,比如,槓桿原理、萬有引力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等。

所以,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思考過程,但得出的結論可能是具象的,所以還需要抽象這一思考過程。

舉個例子來說,到底該如何進行先歸納後抽象法。

請你先思考一個問題:全世界為何會有那麼多形形色色的企業?只有一家企業或是每個行業只有一家企業不行嗎?

答案是:不行。這是因為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會不斷上升,當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上升到超過部交易成本時,企業就會停止擴張。這就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企業的原因,這涉及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理論——交易成本。

不要小看“交易成本”這個詞,它能解釋很多現象。比如,當市場交易成本高於企業內部的管理協調成本時,企業便產生了。企業的存在正是為了節約市場交易成本,即用成本較低的企業內部交易代替成本較高的市場交易。因此,我們可以說,是交易成本與管理成本的對比,確定了一家企業的邊界。交易成本越低的事,就越應該外部化;管理成本越低的事,就越應該內部化。

同時,交易成本理論也告訴我們,為什麼企業併購會有很多失敗案例。這是因為,併購失敗這件事從根本上來看,往往都是由於併購雖然讓外部市場的協同效應上升,但同時也會讓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上升。

這就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論,你知道他是如何提出的嗎?

科斯先是做了很多企業研究,調查了一批美國企業“在什麼情況下購買、在什麼情況下自行製造”的例項。然後,他對這些例項進行了歸納,得出以下結論:如果企業為購入要素自己製造而支付的費用,低於它直接從事產品買賣的費用,企業就製造;反之,企業則購買。最後,科斯從這個結論中抽象出了一個可以用來解釋更大世界中企業行為的經濟學概念,那就是交易成本。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學家科斯正是用先歸納後抽象法得出交易費用這個底層邏輯的。

接下來就是進行對於假設的驗證了,究竟應該如何驗證呢?

36氪領讀|直擊本質:洞察事物底層邏輯的思考方法

書籍簡介

作者簡介

艾菲,Gallup全球認證優勢教練、高管教練、個人成長教練、思維導師;36氪特約作者、ITT認證培訓師;《財富》美國500強公司大中華區前市場部負責人;公眾號“艾菲的理想”主理人,關注者超過15萬人。致力於透過夯實“思維躍遷”與“自我認知”兩大基石,獲得蓬勃豐盈的人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