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圖說北京:回憶東嶽廟春節廟會上曾經再現的老北京吹糖人技藝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這個舊時是指20世紀上半葉之前了,北京話為“吹糖人兒”,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

圖說北京:回憶東嶽廟春節廟會上曾經再現的老北京吹糖人技藝

據史料記載,吹糖人兒的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那時製糖人吹糖人的原料的糖稀還能散發出一種香味,所以吹糖人小販們都以“香印”作為叫賣聲。

圖說北京:回憶東嶽廟春節廟會上曾經再現的老北京吹糖人技藝

吹糖人的作品

到了宋朝,趙匡胤作了皇帝,叫賣聲中的“印”、 與“胤”同音,為了避諱,吹糖人兒只好以打小銅鑼來代替吆喝。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打銅鑼就成了吹糖人兒這個行業的標誌。

圖說北京:回憶東嶽廟春節廟會上曾經再現的老北京吹糖人技藝

上世紀上半期老北京的吹糖人技藝

圖說北京:回憶東嶽廟春節廟會上曾經再現的老北京吹糖人技藝

2006年1月東嶽廟春節廟會上的糖人

據說宋代時“吹糖人”有些地方也稱為“戲劇糖果”,應該是用於再現戲曲中的各種形象。也有用於祭祀貢品之用。後來逐漸發展為兼有玩具和食品功能的可移動售賣的商品。

圖說北京:回憶東嶽廟春節廟會上曾經再現的老北京吹糖人技藝

東嶽廟春節廟會上的糖人技藝

對於現在的孩子,“糖人”已是個陌生的名詞了。“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每當看見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是會喚起老北京人的回憶。

圖說北京:回憶東嶽廟春節廟會上曾經再現的老北京吹糖人技藝

舊時的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櫃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以此為原料來吹糖人。

圖說北京:回憶東嶽廟春節廟會上曾經再現的老北京吹糖人技藝

民間 “吹糖人”的藝人,他們將飴糖加熱到適溫時,揪下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澱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細度時,猛地折斷糖棒,此時,糖棒猶如細管,立即用嘴吹氣造型。

圖說北京:回憶東嶽廟春節廟會上曾經再現的老北京吹糖人技藝

據說吹糖人兒祖師爺是明朝宰相劉伯溫。傳說朱元璋在南京當上皇帝后,為了自己的皇位安全,能夠被後代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就建造了一座功臣閣,準備火燒那些勇猛又有管理能力。能人劉伯溫預先有所準備,僥倖逃脫了,逃難中被一位挑糖擔子的老人家所救,兩人便調換了衣服,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於市井,天天挑著糖果擔子走街串巷。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之後製作成各種的糖人,吸引小孩子們購買。

圖說北京:回憶東嶽廟春節廟會上曾經再現的老北京吹糖人技藝

在逃難的路上,很多有心人向劉伯溫請教們如何吹糖人兒,劉伯溫便一一教會了他們。從此以後,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地,傳到現在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被吹出來的糖人有各種形狀,什麼小鹿、金魚、耗子、燈籠、金雞、肥豬、花貓、小鳥等等。

甚至一些技能高超的技師,還能吹制《西遊記》裡的唐僧師徒,十二生肖中的全部動物等,甚至還有古代冷兵器,如大刀長矛等等。

由於糖人的製作工藝精細,產品生動逼真,又能走家穿巷,還能現場表演,製作過程如同看戲,成品既能讓孩子們當玩具,玩膩了又能吃,兼具表演性、民俗性、商業性、藝術性、趣味性,且價廉物美,易於大眾化,因此在50世紀中葉以前的年代裡,這種技藝成為老北京民俗廟會上的保留專案。

在吹製出來的糖人中,最惹孩子喜愛的是《紅樓夢》中的孫猴子,因為孫猴子的空腔內還要灌上糖稀吶!

孫猴子做好後,要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入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讓糖漿慢慢地流出來,下面用一個小江米碗接著,用小江米勺舀碗裡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卻凝固時,則連糖人孫猴子以及江米碗、勺一塊吃掉。

圖說北京:回憶東嶽廟春節廟會上曾經再現的老北京吹糖人技藝

原創作品首發,版權所有,歡迎關注,歡迎轉發。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主要照片為作者2006年1月29日拍攝於北京東嶽廟春節廟會。本文中未註明來源圖片為筆者拍攝或收藏,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圖說北京:回憶東嶽廟春節廟會上曾經再現的老北京吹糖人技藝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