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蘇東坡:見六祖真相 感動淚如霰

蘇東坡:見六祖真相 感動淚如霰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眉州眉山人,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東坡:見六祖真相 感動淚如霰

蘇軾像

蘇軾博學多才,對儒釋道三教均有研究,尤其是對佛教禪宗獨具情懷,其與禪門大德高僧多有交往,詩文作品也經常盈溢著禪文化空靈脫俗的境界,中國禪宗的實際創始人六祖慧能自然是他最為景仰之人。他在《興國寺六祖畫贊(並序)》中寫有“予嘉祐初舉進士,館於興國浴室老僧德香之院,浴室之南有古屋,東西壁畫六祖像”,在《寄蘇伯固》詩中有“水香知是曹溪口,眼淨同看古佛衣。不向南華結香火,此身何處是真依。”

韶關曹溪南華寺是六祖慧能長期弘法之地,其真身舍利亦供奉於此。宋紹聖元年(109 4年),仕途坎坷的蘇軾從定州(今河北省定縣)知州貶任英州(今廣東省英德縣),尚未到職,又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當年八月,就在赴惠州途中,他到達了韶州南華寺,得以禮拜六祖真身。

蘇東坡:見六祖真相 感動淚如霰

六祖真身

親眼得見祖師真身,蘇軾非常用情,“洗心歸依,得見祖師,幸甚,幸甚”(《答南華辯師五首(之一)》),他虔誠禮拜六祖真身,感慨涕零,淚如雨下,當場寫下《見六祖真相》一詩,詩為:

云何見祖師,要識真來面。

亭亭塔中人,問我何所見?

可憐明上座,萬法了一電。

飲水既自知,指月無復眩。

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煉。

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

摳衣禮真相,感動淚如霰。

借師錫端泉,洗我綺語硯。

詩中的“可憐明上座,萬法了一電。飲水既自知,指月無復眩”說的是當年是當年六祖慧能從湖北黃梅五祖弘忍接法南歸至大庾嶺時為慧明所趕上的這段公案。而詩中的“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煉。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說的卻是蘇軾認為自己的前世即為禪門中的出家修行人。

北宋釋惠洪法師撰《冷齋夜話》卷七《夢迎五祖戒禪師》,認為蘇軾的前世即是五祖戒禪師,其原文為:

蘇子由初謫高安,時雲庵居洞山,時時相過。有聰禪師者,蜀人,居聖壽寺。一夕,雲庵夢同子由、聰出城迓五祖戒禪師,既覺,私怪之,以語子由。語未卒,聰至。子由迎呼曰:“方與洞山師說夢,子來亦欲同說夢乎?”聰曰:“夜來輒夢見吾三人者,同迎五祖戒和尚。”子由拊手大笑曰:“世間果有同夢者,異哉!”良久,東坡書至,曰:“已次奉新,旦夕可相見。”三人大喜,追筍輿而出城。至二十里建山寺,而東坡至。坐定無可言,則各追繹向所夢以語坡。坡曰:“軾年八九歲時,嘗夢其身是僧,往來陝右。又先妣方孕時,夢一僧來託宿,記其頎然而眇一目。”雲庵驚曰:“戒,陝右人,而失一目,暮年棄五祖來遊高安,終於大愚。”逆數蓋五十年,而東坡時年四十九歲矣。後東坡以書抵雲庵,其略曰:“戒和尚不識人嫌,強顏復出,真可笑矣。既是法契,可痛加磨礪,使還舊觀,不勝幸甚。”自是常衣衲衣。

蘇東坡:見六祖真相 感動淚如霰

《冷齋夜話》之載

《居士分燈錄》(明代朱時恩輯)亦有類似之載,即為:

蘇子瞻,眉山人,名軾,號東坡。初母程氏方娠,夢一僧至門,瘠而眇。後弟轍官高安時,真淨文聖壽聰時時相過從。一夕三人同夢迎五祖戒,俄而軾至,理夢事,軾曰:“某年七八歲,嘗夢身是僧,往來陜右。”真淨曰:“戒禪師陜右人也,暮年棄五祖,來遊高安,終於大愚逆數,蓋五十年。”而軾時年四十九,又戒眇一目,乃悟軾前身即戒和尚雲。

另外,當年蘇軾在杭州時,曾與朋友參寥一起到西湖邊上的壽星寺遊歷,蘇東坡環視後對參寥說:“我生平從沒有到這裡來過,但眼前所見好象都曾經親身經歷過這似的,從這裡到懺堂,應有九十二級階梯。”叫人數後,果真如他所說。蘇軾對參寥說道:“我前世是山中的僧人,曾經就在這所寺院中。”此後,蘇軾便經常到這所佛寺中盤桓小憩。

紹聖元年(1094年)八月的韶關之行,蘇軾與南華寺的住持重辯禪師結成了好友。在蘇軾到達惠州住下以後,重辯禪師多次派人到惠州給蘇軾送去書信並食物、各種生活用品等。紹聖二年(1095),重辯禪師特地請他書寫唐代王維《六祖能禪師碑銘》、柳宗元《賜諡大鑒禪師碑》、劉禹錫《大鑒禪師碑》,用於在南華禪寺刻石立碑。然而蘇軾認為王維、劉禹錫二人的碑“格力淺陋”,非柳宗元之碑可比,未予書寫,只將柳宗元的碑寫出,並寫下《書柳子厚大鑒禪師碑後跋》,其文為:

釋迦以文教,其譯於中國,必託於儒之能言者,然後傳遠。故《大乘》諸經至《楞嚴》,則委曲精盡勝妙獨出者,以房融筆授故也。柳子厚南遷,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嶽諸碑,妙絕古今,而南華今無刻石者。長老重辯師,儒釋兼通,道學純備,以謂自唐至今,頌述祖師者多矣,未有通亮簡正如子厚者。蓋推本其言,與孟軻氏合,其可不使學者晝見而夜誦之。故具石請予書其文。《唐史》:元和中,馬總自虔州刺史,遷安南都護,徙桂管經略觀察使,入為刑部侍郎。今以碑考之,蓋自安南遷南海,非桂管也。韓退之《祭馬公文》亦云:“自交州抗節番禺,曹溪諡號,決非桂帥所當請。”以是知《唐史》之誤,當以《碑》為正。紹聖二年六月九日。

在與重辯禪師的往來中,蘇軾寫下了《書南華長老辯師逸事》、《蘇程庵銘》、《南華長老題名記》、《與南華辯長老書六則》等諸多詩文。他還特別為南華寺的六祖卓錫泉寫下《卓錫泉銘(並敘)》一文,文為:

六祖初住曹溪,卓錫泉湧,清涼滑甘,贍足大眾,逮今數百年矣。或時小竭,則眾汲於山下。今長老辯公住山四歲,泉日湧溢,聞之嗟異。為作銘曰:祖師無心,心外無學。有來扣者,雲湧泉落。問何從來?初無所從。若有從處,來則有窮。初住南華,集眾湞水。水性融會,豈有無理。引錫指石,寒泉自冽。眾渴得飲,如我說法。云何至今,有溢有枯。泉無溢枯,溢其人乎。辯來四年,泉水洋洋。烹煮濯溉,飲及牛羊。手不病汲,肩不病負。匏勺瓦盂,莫知其故。我不求水,水則許我。訊於祖師,有何不同。

自從禮拜六祖真身以後,蘇軾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領悟佛禪的真諦,他的佛禪思想日趨圓融,並且融匯於自己的思想當中,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思想也臻於至境。

作為禪宗六祖慧能的信徒,《六祖壇經》自然是蘇軾經常研讀並且體悟受益的經典,他在《讀<六祖壇經>》(《東坡志林》有載)一文中寫道:

近讀《六祖壇經》,指說法、報、化三身,使人心開目明。然尚少一喻;試以眼喻:見是法身,能見是報身,所見是化身。何謂見是法身?眼之見性,非有非無,無眼之人,不免見黑,眼枯睛亡,見性不滅,故云見是法身。何謂能見是報身?見性雖存,眼根不具,則不能見,若能安養其根,不為物障,常使光明洞徹,見性乃全,故云能見是報身。何謂所見是化身?根性既全,一彈指頃,所見千萬,縱橫變化,俱是妙用,故云所見是化身。此喻既立,三身愈明。如此是否?

蘇東坡:見六祖真相 感動淚如霰

《東坡志林》之載

建中靖國元年(1101)正月,蘇軾攜全家(包括邁、迨、過三子)從海南昌化北歸經過韶關時,再次到南華寺禮拜六祖真身。此時重辯禪師已去世二年多,接待他的是明禪師。蘇軾帶全家參拜六祖之後,還特地設齋禮請寺院舉辦祈福祛災法會,並寫下《南華寺六祖塔功德疏》一文,文為:

朝奉郎提舉成都府玉局觀蘇軾,先於紹興之初,謫往惠州,過南華寺,上謁六祖普覺大鑒禪師而後行。又謫居海南,遇赦放還。今蒙恩受前件官,再過祖師塔下。全家瞻禮,飯僧設浴,以致感恩念咎之意,為禳災集福之因。具疏如後。

伏以竄流嶺海,前後七年,契闊死生,喪亡九口。以前世罪業,應墮惡道,故一生憂患,常倍他人。今茲北還,粗有生望。伏願六祖普覺真空大鑒禪師,示大慈悲,出普光明。憐幼稚之何辜,除其疾恙;念餘年之無幾,賜以安閒。軾敢不自求本心,永離諸障;期成道果,以報佛恩。

蘇軾在南華寺發出了“敢不自求本心,永離諸障;期成道果,以報佛恩”的心願之後,繼續其北歸之途,卻於當年七月二十八日卒於常州,享年六十五歲。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僧友維琳陪伴他身邊,他在《答徑山琳長老》中寫下:

與君皆丙子,各已三萬日。

一日一千偈,電往那容詰。

大患緣有身,無身則無疾。

平生笑羅什,神咒真浪出。

蘇軾最後所作此詩文的意境,充分表達了他對生老病死之苦的超脫,也是其思想臻於至境的表達。

得見六祖真相,蘇東坡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文學巨匠!(吳孝斌)

(成稿於2019年12月15日下午)

特別提示:未經本人同意,媒體、網路等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