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言傳身教很重要,因為孩子會模仿我們

昨天在地鐵看到感動一幕:一個小女孩渴了,媽媽遞給她一盒牛奶。小女孩邊喝牛奶邊動來動去,突然在停車的時候,牛奶擠了出來,瞬間灑到地上,還有旁邊人的褲腿上。場面有點尷尬,小女孩的媽媽一個勁道歉,趕緊把包裡的紙巾翻出來,幫人擦乾淨褲子,又把地上的牛奶一點點擦乾淨。小女孩看到後,也從媽媽手裡拿了紙,蹲著在地上擦起來。

這一幕被網友拍照發微博了,大家紛紛點贊。這位媽媽用行動教育孩子不要破壞公共環境,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在媽媽行為的感染下也學會了處事的道理。

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從出生起就在模仿父母,看到父母笑會跟著笑,聽到父母說話會跟著牙牙學語,他們觀察和模仿著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語一言,並且隨著他們的成長,還會模仿父母的習慣和思維。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1971年提出了著名的社會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

學習即模仿,兒童透過觀察他們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而學的社會行為,這些觀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號表徵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來幫助他們模仿行為。

一、模仿,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本能方式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基於他在1961年著名實驗,叫做“波波玩偶實驗”。

這個實驗在斯坦福大學幼兒園進行,參與實驗的孩子年齡在3-6歲,男孩和女孩分別36位。實驗組將他們分為控制組、第一實驗組和第二實驗組,每組24名兒童,讓他們分別觀看一位榜樣毆打一個波波玩偶(與兒童身形相似的充氣玩具),以及觀看非攻擊性行為(榜樣只擺弄玩具,完全忽視波波玩偶)。最後,每個兒童都分別被帶進一個沒有成人但有各種攻擊性和非攻擊性玩具的實驗室,以觀察他們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樣的行為。實驗最後得出結論:人類的攻擊行為是透過觀察和模仿學來的。另外,如果榜樣的暴力行為受到懲罰,那麼他的暴力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會得到削弱,孩子會避免出現暴力行為。

班杜拉的實驗深刻詮釋了“身教”的影響。孩子是一張白紙,他們透過模仿學習技能、探索世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每個動作、語言、表情,都會可能被孩子模仿。

言傳身教很重要,因為孩子會模仿我們

言傳身教很重要,因為孩子會模仿我們

加拿大經典繪本《Big or Little?》(中文名《大小孩託比》)體現了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不斷模仿家人行為的細節。比如,小託比模仿大人往麥片裡面倒牛奶,身高不夠就爬到凳子上去,主動幫媽媽開門,在圖書館主動把書放回原位,《小豬佩奇》裡面,佩奇和喬治在電腦前模仿媽媽噼裡啪啦打字,等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生活中的正面行為給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摹本。

二、最好的示範是父母的自律

孩子的模仿是時刻進行的,父母喝茶的動作、走路的姿態、說話的語調,乃至吃飯時咀嚼的速度、吧嗒的聲音,都被孩子複製模仿。

班杜拉將學習者對他人的模仿經歷分為四個階段:注意、保持、複製和動機。

注意過程是觀察學習的起始環節。父母決定了孩子所能注意到的行為型別,因為作為最親密的接觸物件,父母的行為型別會被孩子多次地觀察到。對示範行為的保留是學習的第二個環節。孩子以符號的形式把父母的示範行為表象化,使得這些符號能夠長時間保持在記憶中。複製階段,孩子的大腦會把記憶中的符號和表象轉換成適當的行為,再現以前所觀察到的示範行為。動機階段,孩子有了再現父母示範行為的能力,但他們是否會經常表現這種行為,受到行為結果因素的影響:他人對示範者(父母)行為的評價、自己對自己再現行為的評估、他人對示範者的評價,這三種因素成為他們是否再現示範行為的動機因素。

優秀的孩子,很多是從對父母行為習慣的模仿中鍛煉出來的。清華才女武亦姝,曾經在《中華詩詞大會》舞臺上大放異彩,她滿腹詩書,以2000首詩詞的儲備量橫掃百人團,這種才華的培養,源於父母的示範。

言傳身教很重要,因為孩子會模仿我們

他的父母,不是每天在家看手機,也沒有下班打麻將,而是在家看書。他們在家讀名著、畫畫,有時候玩詩詞接龍游戲,誰輸了就去洗碗。對比一下朋友圈裡吼作業的焦慮父母,這樣的教育簡直是春風化雨,結果卻是最理想的。

網上有一張圖片流傳很廣,是國外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在地鐵閱讀。別人問:“你是怎樣勸說你的孩子去閱讀,而不是玩各種電子裝置的呢?”媽媽說:“孩子們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

言傳身教很重要,因為孩子會模仿我們

想要孩子優秀,就辭職陪讀,逼著孩子考清華北大,真的值得嗎?其實,我們只需要像武亦姝的父母哪樣,在日常行為上嚴格自律,成為優秀的人,為孩子提供正面的榜樣就好。如果父母做好了自我管理,以身體力行的示範給孩子做榜樣,孩子看到父母有成就感的人生,便會接收到外部強化,產生模仿動機,做出模仿行為,甚至超越榜樣。

三、防止負面行為的延遲模仿

孩子的模仿並不是馬上就表現出來的,心理學上將模仿分為即時模仿和延遲模仿。對一些簡單的話語、動作,孩子可能會進行即時模仿,當場表現出來。但有時候孩子看到父母的行為示範後,不會馬上模仿出來,父母也不知道孩子受了多大影響,而孩子會在過一段時間後做出相似的舉動,這就是延遲模仿。

瑞士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說過:

當孩子的心智逐漸發展,孩子會把他們平時模仿來的行為,內化成自己的心像。也就是說,孩子身邊人的行為,慢慢地會變成孩子自己的行為。

姚晨主演的電視劇《都挺好》前段時間超火,看完以後掀起了很多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姚晨飾演的明玉,明明最恨的是蘇母,可是當她長大後,脾氣上來的樣子卻跟她媽一模一樣,在孃家有事情的時候,塞錢補貼、大包大攬也像極了蘇母。

言傳身教很重要,因為孩子會模仿我們

為什麼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為什麼父母的缺點我無可避免地複製?一切皆因為模仿是人的天性,而當模仿到的行為內化成自己的行為後,就變得難以從身上剝離。

因此,作為父母,給孩子負面的榜樣是非常危險的,孩子可能會延遲模仿,將負面行為或習慣變成自己固有的行為習慣。我們經常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問題,或者即使意識到了,也不會自我懲罰。就像愛玩遊戲的孩子,家裡常常有愛玩遊戲的父母,但是父母玩遊戲哈哈大笑,看到孩子玩遊戲卻破口大罵。

可是別忘了,孩子是我們的照妖鏡,我們的言行和態度都藏在孩子的行為裡。為了孩子的人格健全,請記住,如果發現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習慣,不要責罵孩子,先自我反思,從自己身上找到原因。

父母最好的言傳身教,是用自律為孩子做出榜樣,用自省發現自身的問題,不斷完善自我,孩子對這個過程的模仿,就是他的學習和成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