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其實過得挺好,我卻不快樂”:想做一個幸福的成年人,有多難?

榮格說:沒有一種覺醒是不帶著痛苦的。

思維時光:

系列。

小時候盼著長大,就可以擺脫父母和老師的約束,過著自己想幹嘛就幹嘛的生活。可是當我們是個成年人的時候,

才發現自己明明過得也不錯,但是卻快樂不起來了。

一個問題成了多數人心頭難以解開的謎題:

想做一個快樂的成年人,為什麼這麼難?

原來,我們抑鬱了,失去了感受快樂的能力!

“其實過得挺好,我卻不快樂”:想做一個幸福的成年人,有多難?

1。多數人都在勉強著快樂

朋友和我說:不瞞你說,其實工作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快樂,很不快樂!本以為學校畢業,工作了就會開心,可是沒有。本以為爭取到自己想要的崗位,工資,就會快樂,可是沒有!我一直在期待,一直再追尋快樂的樣子,但是我迷茫了。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發自內心開懷大笑了。

這或許就是多數成年人的常態吧。身邊那些看上去好好的人,突然就抑鬱了,變得不愛說話,變得敏感焦慮。

他們不是矯情,也不是脆弱。他們只是病了,抑鬱了。

有人說

“21世紀是心理疾病的世紀”

。面對社會節奏的加快,變革週期的縮短,物價的上漲,人情的冷漠,越來越多的人缺乏溝通,長期處於一種高壓狀態下,情緒得不到釋放和引導。

有時候,我們無理由地為了一件事,爭得面紅耳赤。事後卻發現,

贏了遊戲,卻又輸了自己,想想也挺沒意思的,但又忍不住爆起脾氣來。

這不得不讓人深思:“我們希望自己是正確的,還是幸福的?”為什麼我們會忍不住發脾氣?而後又後悔。

甚至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失去目標,缺乏動力,懶得說話,只想一個人靜靜的發呆。

於是我們終於活成了兩種狀態:

他人面前故作開心,可能深夜裡卻失聲痛哭。在人群裡強顏歡笑,一轉身便是一臉冷漠。

“其實過得挺好,我卻不快樂”:想做一個幸福的成年人,有多難?

2。蛤蟆先生的故事,是你,是我,或是他

有一隻蛤蟆,生活過得其實還挺好的,最起碼在周圍蛤蟆看來很不錯。但是不知道為何?他抑鬱了。朋友決定帶他去看心理醫生蒼鷺。

沒想到,讓蛤蟆抑鬱的正是他身邊的那些人,蛤蟆哭著說:

“我感覺自己好像沒有價值,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朋友河鼠幫助過我,但我忘不了他指責我:邋遢、丟人,你都變成十足的混蛋了。

長輩獾狗一直批評我:一點不上進,想想你父親要是活著會怎麼說你!

自以為是,嚴厲的獾狗還跟我說,我父親曾這樣評價我:他是個好孩子,可生性輕浮善變……

蛤蟆從童年到長大,一直活在那身邊這些人的看法和評價當中不能自拔。

他不知道怎麼做才算好,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周圍的朋友也想不通,蛤蟆一向是大家的開心果,一點兒小事也會開心不已,如今怎麼把自己搞成了這副樣子?

這個“蛤蟆先生”其實是你,是我,或是他,它就是每一個人。

蛤蟆的經歷在我們生活中也並不陌生:

每個人都向往開心的生活,但突然間卻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好在蛤蟆先生足夠勇敢,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在內心痛苦掙扎了很久,終於決定去看心理醫生。

“其實過得挺好,我卻不快樂”:想做一個幸福的成年人,有多難?

3。心理醫生給蛤蟆先生的分析

心理醫生蒼鷺在瞭解蛤蟆先生的情況之後,一邊聽著蛤蟆的哭訴,

一邊一步步引領著蛤蟆去探索童年,瞭解自己憤怒的表現以及梳理清楚人生座標

,重新讓那一隻抑鬱的蛤蟆點燃起新的希望。

醫生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存在過以下三種狀態:

(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樣子)

兒童狀態:兒童自我狀態

在童年時體驗過的那些情感形成的行為模式,在長大後遇到特定的場景就會被激發,讓我們自動做出和小時候一樣的反應、行動和感受。

這部分融為了自我的一部分,跟隨我們的一生。

比如蛤蟆從小從父親那接受的只有批判、責備,他的應對就是承認父親永遠是對的,自己永遠是錯的,讓父親的斥責變成理所當然。長大後面對他人批判他各種行為的鸛,觸發的模式是立馬承認錯誤並懺悔。

這和小時承認父親是對的,自己是錯的模式一模一樣。

父母狀態:法官狀態

表現的如同自己的父母,

基本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

,用語言模仿從父母那學來的觀念和價值,證明給別人看,讓別人接受你的觀念和價值觀。

父母狀態就讓自己像一個法官,一直再控訴別人,給他們定罪,然後順利成章地懲罰他們,有時候甚至是自己判定自己的罪,譴責自己,但這些都是處於父母狀態。

成人狀態: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方式行事

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去理性面而合理地行事。

成人自我狀態是最好的狀態,我們不再被童年的情感模式所困,不再被腦海中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動。我們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來分析當下的狀況,然後經過基於事實的獨立思考,做出最終的選擇決定。

我們能真正做到為自己負責!

但這也是最難的,因為這個過程需要艱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身邊的人只能鼓勵你、支援你,要怎麼做只能你自己決定。

“其實過得挺好,我卻不快樂”:想做一個幸福的成年人,有多難?

4。每個人都需要擁抱內心,與自己和解

最後蛤蟆先生問心理諮詢師:“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諮詢師直視蛤蟆先生的眼睛說:

“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當然最後,蛤蟆先生在諮詢師的幫助下,順利走出了抑鬱的困擾,找到了人生的樂趣和幸福。

這些內容源自於,最近剛看完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感悟。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

寫給成年人的心靈療愈書

。回想人生的種種經歷,曾經都錯誤的理解了它們,甚至扭曲的理解了,而這本書卻給我做了一個正確的疏導。

“其實過得挺好,我卻不快樂”:想做一個幸福的成年人,有多難?

讓我意識到,不快樂的根源就在自己的內心,我們要和情緒和平共處,並懂得合理的疏導。同時也要擁抱內心那個”沒長大的的孩子“,學會與自己和解。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讓我反思自己的童年、直面恐懼。我聯想起自己與父母、同事,朋友以及家人經歷過的種種,無論是會心一笑還是撕裂般的難受,

都慢慢變得清晰與平和,學會好好愛自己以及愛他人。

這本書作為心理治療入門級的讀物,並不是給孩子看的,而是給成年人,每一個家長去看的,出版20多年來,已成為英國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英國暢銷的心理學類教科書。本書是作者羅伯特·戴博德本人

最著名、最暢銷的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

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困擾,倘若你不方便去看醫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值得你細看幾遍,它是一本自我治癒手冊。

“其實過得挺好,我卻不快樂”:想做一個幸福的成年人,有多難?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英國零基礎心理諮詢入門書【翹楚書屋】

檢視

倘若你曾懷疑過自己有些抑鬱,建議你也可以看一看,不要等到問題嚴重的時候,卻發現束手無策。

書中說:“

所謂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迴應當下的需求,打破從童年時延續下來的因果迴圈,打破過去經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作為一位成年人,你要為自己負責,相信自己有力量去改變處境、改變自己,快樂起來。

“其實過得挺好,我卻不快樂”:想做一個幸福的成年人,有多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