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599名醫師,挑戰“世界最長聽診佇列”吉尼斯紀錄

楚天都市報11月15日訊(記者 晏雯 通訊員 杜巍巍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王永勝)在人們印象裡,學術會議都很嚴肅,醫生大咖們聚在一起都是為了做專業討論或者案例分享。但在今天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健康聯盟主辦的第十屆揚子江心臟論壇上,599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心血管醫生做了一件不僅吸引眼球,還非常出人意料的事:他們在開學術會議之餘,換上白大衣,手持聽診器,成功創造了新的“世界最長聽診佇列”吉尼斯世界紀錄。而這些,只是為呼籲醫生和公眾對房顫的關注,同時呼喚臨床對小小聽診器的重視。

599名醫師,挑戰“世界最長聽診佇列”吉尼斯紀錄

【現場】

599名醫師,挑戰“世界最長聽診佇列”吉尼斯紀錄

“我來自遼寧省朝陽市第二醫院,聽診器是我們心內科醫生最常攜帶的工具和武器,今天能用我們平時最親密的夥伴挑戰成功吉尼斯紀錄,感覺特別興奮和榮幸。”聽到吉尼斯中國鑑證官任雪靜宣佈挑戰成功,遼寧朝陽市第二醫院心內科方喜波醫師開心地對記者說。

參加挑戰的醫生中,有像黃從新、張澍、黃德嘉這樣國內心血管領域的頂級學術大咖,有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醫生,還有來自偏遠基層的心血管醫生,但在11月15日中午,他們的身份都一樣:成功挑戰“世界最長聽診佇列”紀錄的挑戰者。11月15日11:53分,599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心血管醫生,身穿白大衣,手持聽診器,連成佇列進行心臟聽診66秒,在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官的見證下,打破了2016年由印度醫師創造295人“聽診佇列”的紀錄,成功創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為什麼要申請世界紀錄?為什麼要用聽診器聽診?為什麼時間是66秒?

據舉辦方介紹,這項由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房顫中心共同發起的主題為“聽心聲·連基層”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挑戰活動,是為了讓更多患者瞭解房顫,以及房顫預防卒中的重要性。聽診66秒,是因為每年的6月6號,是提高公眾對房顫認知而設立的房顫日。而透過聽診這個形式,是為號召和呼籲基層醫生們,在用好現代化診療裝置的同時,也要抓好聽診這項傳統而並不過時的基本功。

599名醫師,挑戰“世界最長聽診佇列”吉尼斯紀錄

用好聽診器,避免不必要的檢查

“從醫40多年來,我的每個專家門診都會限號15個,就是為了能有充分的時間‘視觸叩聽’,而聽就是聽診,這對心臟科醫生來說尤為重要,它是一項基本功,只需要一個簡單的聽診器,就能讓患者避免很多並不需要的檢查。”談起聽診的重要性,本屆揚子江心臟論壇主席,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研究所所長黃從新教授這樣說到。

對於內科醫生來說,聽診器就像一支槍對於一名戰士一樣重要;即使心電圖、X線、超聲、CT等檢查已經很普及,但聽診這項基本功仍然不可取代。黃從新教授介紹,聽診可以對竇性心律不齊、早搏、心房顫動等症狀做出診斷,而對於兒童的先天性心臟病、老人的心瓣膜病,這些都可以從聽診中聽到雜音,從而判斷雜音產生的部位、性質以及雜音的級別。

黃從新教授強調,重視現代化診療手段,收集診療資訊沒有錯,但關鍵是,首先要把不用這些現代化儀器就能獲取的疾病資訊先確定或排除。如果需要,再去有針對性的檢查,而不是盲目什麼都查,以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

拿起聽診器,讓診療更有溫度

“這次跟以往不同的是,我既是聽者,也是被聽者。當拿起聽診器,感覺有股力量透過它在傳遞。”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劉強醫師說,透過這次特別的活動,他理解了平時用聽診器診療時,患者感受到的溫暖和力量。

其實,聽診器的作用絕不僅僅是診斷。視、觸、叩、聽也是醫生和患者交流的一種方式。聽診器把醫生和病人連線起來,聽診拉近了醫患的距離,更有利於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