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暢遊在基礎研究的海洋中

【科研者說】

我是一名回國工作不久的青年科研人員。幾年來,我親身感受到一種春意盎然的變化——隨著我國基礎研究實力快速增強,科研發展進入新階段,原有的考核評價政策隨之而變,越來越人性化、合理化。

2017年底,我透過人才綠色通道進入湖南大學,學校為我們青年學者營造了舒適的科研環境。

在人才評價方面,之前很多高校都是將論文影響因子簡單相加,作為量化的評價依據,給人以行政化、指標化、資料化的印象,讓很多老師,尤其是面臨“非升即走”壓力的年輕老師不得不在科研時“重數量而輕質量”。現在,在國家相關檔案和精神的指導下,我們學院將原本由行政部門主導的定量評價機制逐漸轉變為由學術部門主導的定性評價機制,主要考查學術貢獻、原創價值、理論水平和學術影響力。考慮到不同學科的不同特點,學校還將成果評價和職稱評審的業績條件制定權下放給各個學院,指導學院根據學科特點和教師型別精準“畫像”,為人才蓬勃生長建立更加健全的激勵機制。在我入職的前幾年,學校減免了我的工作量,並實施了長期化、寬鬆化相結合的考評機制,讓我順利度過了入職適應期。

很多具體的考核制度,都是隨著基礎科研的快速發展而適當調整的。比如,對於部分風險性較高的科研專案,我們學院給予更長的研究時間;再如,如果能發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論文或者能取得解決行業問題的高質量成果,連續幾年的科研考核要求便可適當降低。這給了我們極大激勵,讓我們年輕教師能夠潛下心來瞄準“卡脖子”問題、有創新潛力和挑戰性的關鍵問題進行研究,而不是為了應付年度考核匆匆產出低水平、低影響力的成果。

在教學方面,我們的考核制度也在改變,考查課堂工作量的同時,更注重立德樹人的成效,讓考核標準迴歸高等教育的本職和本質。例如,近年來,我們學院很多老師會帶領本科生在課堂外進行科研訓練,使學生們得以更好地消化課堂知識,增加專業認同感和自信心。不少同學憑藉科研經歷和學術成果申請到國內外一流名校繼續深造,立志繼續從事基礎科研。對於這些沒有具體課堂工作量的育人成效,學院也會在年度教學考核中予以體現。

儘管高校的考核評價政策在不斷改善,但前路依然有很多挑戰。期待國家繼續加大對基礎科研的投入和引導,讓更多熱愛基礎科研也有潛力的學生堅持下來;希望社會給予基礎科研工作者更大的寬容度、更多的試錯空間、更長的成果顯現時間;也希望風險高、週期長的基礎科研專案得到更大支援,推動我國基礎研究持續健康發展。

(專案團隊:本報記者 劉夢、楊颯、崔興毅、晉浩天、陳鵬)

【來源:光明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