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國際兒歌日”帶來的思考——那些好聽的兒歌去哪裡了?

3月21日是“國際兒歌日”,這個早在1976年就確定的國際性節日,國內卻少有人知,而在度過“國際兒歌日”的時候,另一個被我們忽視已久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那就是:兒歌去哪兒啦?

“國際兒歌日”帶來的思考——那些好聽的兒歌去哪裡了?

提起兒歌,大家耳熟能詳的肯定是《讓我們蕩起雙槳》《春天在哪裡》《數鴨子》《兩隻老虎》《小白兔》這些經典兒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這裡,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這裡的春天最美麗……”這首《小燕子》的兒歌,從1957年開始傳唱,已經65年了。在經典流傳的同時,很少有新兒歌能夠廣為傳唱,伴隨孩子度過美好的童年時光。

兒歌去哪裡了?是孩子不喜歡唱?肯定不是,但天性使然,他們對於兒歌還是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國產動畫片一播出,很多孩子也會跟著唱,就連許多幼兒園裡的老師們都是專業院校畢業,寫詞譜曲都不在話下。

目前,在國內的兒歌市場上,有很多音樂品牌都是做得不錯的,但多以主旋律為主,音樂作品風格過於雷同,如同一個模式印製出來一般,在流行性方面也欠缺很多。當年,躺在病床上的音樂家王路,望向窗外時正好有一隻燕子飛過,恰巧兒童節臨近,他當即伏案寫下《小燕子》,這些經典的兒歌都是需要生活的沉澱才能創作出來。

“國際兒歌日”帶來的思考——那些好聽的兒歌去哪裡了?

“雙減”之後,音樂已然成為孩子們的主攻方向之一,未來在學習以及生活中佔的比重會很大。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五音不全,缺少天賦,但他們忽略了天賦只是一方面,後天的培養才是重點,每一個孩子在學習音樂的道路上和求學一樣,充滿艱辛,只有那些有毅力的孩子才能看到山那邊美麗的風景。

前一段時間,李悟(小禮物)的《童年時光》這首歌在網路上的影片使用率超過136萬次,另外一首《媽媽教我唱首歌》更是將河南民謠改編成兒歌,小天一的《我們的守護星》將山西忻州夜晚計程車司機開遠光燈幾公里,護送推著壞了的電動車前行的母女送回家的故事,改編成兒歌,這些都是兒歌上好的素材。

“國際兒歌日”帶來的思考——那些好聽的兒歌去哪裡了?

製作出這些歌曲的音樂人郭志凱,近幾年創作的兒童歌曲超過百首,他說:“我都是大叔了,唱了許久老一輩音樂家留下的經典兒歌,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還在唱我們小時候唱的歌曲。”去年,郭志凱的麓門音樂免費為盲人孩子張雲喆製作了《春天是個魔術師》、蔡欣蕊《小河燈》等歌曲,還根據孩子的作文創作了《陽臺上的仙人掌》《我不是膽小鬼》等歌曲,讓孩子自己寫、自己唱,由他們的親身經歷製作成最美童聲。

郭志凱認為,兒歌想要走出低迷,讓兒歌迴歸,除了政府部門應該出臺鼓勵措施,大力獎勵優秀兒歌作品,創作者更需要沉下去,寫到孩子的心裡去,不要套路化、標語化,儘可能地要留住孩子的童真。

(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