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熊貓直播倒閉,瑞幸咖啡上市,都是用補貼換規模,為啥差這麼多?

(接上篇)

3. 市場份額/規模越大,平均成本攤薄

3-1. 純線上類專案,邊際成本為零。如各種純線上app

先解釋一個概念“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是指廠商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成本。

各種純線上專案,特徵之一就是邊際成本為零。怎麼理解呢?比如fackbook,它的所有成本包括:前期開發成本,推廣成本,運營成本等。facebook邊際成本為零就是指,每增加一個使用者,facebook所增加的成本幾乎為零,實際上,對於這類網際網路專案來說,有10萬用戶還是1000萬用戶,並不需要相應地大幅增加團隊人員數量。

另外一些專案則不然,比如瑞幸咖啡:瑞星咖啡開有線下店,每個店只包含咖啡製作的操作檯而不給使用者提供座位。很顯然,每家店的覆蓋半徑是十分有限的,從瑞星咖啡的店面分佈半徑來看,我們可以粗略估計每家店面的覆蓋半徑不超過1000m。想要獲取更多客戶,瑞幸需要不停地開線下店,相應的,成本就會增加:店面租金、人員工資、機器裝置等等。很顯然,瑞幸咖啡的邊際成本遠高於facebook。酒店的道理類似。

熊貓直播倒閉,瑞幸咖啡上市,都是用補貼換規模,為啥差這麼多?

下面是幾個資料:

2018年facebook使用者數量約為21。7億人,但團隊數量僅為2萬人左右。Facebook於2012年以7。15億美元收購了instagram,彼時的instagram的使用者數量為3000萬人,但員工數量僅13人。

2018年瑞幸咖啡宣佈在上海布點2000家店,付費使用者1200萬,但是可以估算出,光線下店的員工數量,就不止6000人,全部員工加起來至少1萬人。

前者的模式,邊際成本為零,使用者規模可以非常快速地擴大,而且並不會導致成本額急劇上升,因此即使是免費策略,其虧損額仍然可控。一旦找到變現模式,海量的使用者規模帶來的收入,能夠較為輕鬆地覆蓋成本。

3-2. 隨著規模擴大,平均成本也會有一定程度降低,比如平均採購價降低等,形成成本優勢。

比如瑞星咖啡和家樂福,依賴其巨大的規模和採購量,它在面對供應商時博弈能力極強,可以以遠低於市場價的成本進行採購,於同行相比,具有較大的成本優勢。

但類似行業,如果邊際成本不為零卻要採用免費/補貼策略,則每賣出一份就有一份虧損,則隨著使用者規模擴大,成本也急劇攀升,極大地提升了資金鍊斷裂的風險;即使未來即使找到了變現模式,彌補之前虧損的難度也會大了很多。

比如製造業、摩拜、O2O,等。周鴻禕也曾在《極致產品》中提到過這個問題。

當前的瑞星咖啡,就屬於這一類。靠燒錢燒出來的市場,未來能否順利彌補虧損並盈利呢?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熊貓直播屬於哪一類呢?很顯然,屬於邊際成本為零的那一類。

熊貓直播倒閉,瑞幸咖啡上市,都是用補貼換規模,為啥差這麼多?

4. 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才有可能產生第三方變現渠道,如廣告投放、上市,如一些新媒體、聯合辦公

依靠流量進行廣告變現的,比如咪蒙的公眾號、網紅、KOL等。這種模式,如果不具備一定的使用者數量(粉絲)和影響力,是不會有廣告商找上門的。所以他們竭力追求粉絲數量和使用者規模,才有變現的可能。

依靠總營業額的規模而不是總利潤,未來謀求上市的,比如當下很多聯合辦公專案。但聯合辦公專案,邊際成本高(見第3條),資金斷裂風險很大。

瑞幸咖啡即使還在虧損,也要拼命擴張,一開始大家都沒看懂,但是現在,大家終於明白了:瑞幸這樣一路狂奔,為的就是上市啊。

5. 品牌認知度和使用習慣

如果前期依靠補貼形成了品牌認知度以及使用習慣,並且這種認知度和使用習慣,並不會補貼取消而停止。這種前提下,後期是可能盈利的。

但遺憾的是,品牌忠誠度往往不是靠補貼能燒出來的,補貼燒錢帶來的使用者只會忠於“便宜”。有許多網際網路專案,一旦補貼停止,其訂單量立刻下滑,前車之鑑有“上門美甲”等專案,證明這只是個偽需求,用補貼燒出來的市場,通常也只會吸引貪便宜的客戶。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