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35℃+高溫持續來襲!想不想到古典園林體驗古人的消夏樂趣?

暑熱襲來,這幾日江蘇多地都已迎來35℃+的高溫天氣,空調、西瓜、wifi。。。你的消暑裝備是否已全面上線了呢?

那麼,

沒有空調和冰箱的古人是如何消夏的?

古代帝王興建離宮別苑最早可追溯於漢代,每逢夏日便移駕避暑莊園,偷得浮生半日“涼”,而文人士大夫則流連私家園林避暑消夏。炎炎夏日,走進園林為何讓人感覺清涼舒適?除了綠化面積較大之外,園林內部更蘊含了古代匠人的營造智慧,小蘇帶你走進江南園林,解讀園林消夏的奧秘。

35℃+高溫持續來襲!想不想到古典園林體驗古人的消夏樂趣?

△ 清 袁江 《驪山避暑圖》

古典園林,何以夏涼?

35℃+高溫持續來襲!想不想到古典園林體驗古人的消夏樂趣?

說文解字

建築學家童雋先生在《江南園林志》造園一篇提出,將“園”字拆解,可得到園林的要素:院牆、屋宇、池、花木、山石。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園林令人感到舒爽的原因,在於造園者採用鑿池構亭、掇山理水、植樹種花等多種手法,調節了園林內部的微氣候。

院牆開合

“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

“庭院深深深幾許”,古典園林的院牆,將“山窮水復、柳暗花明”容納於盈尺之間,並在造園匠人的精巧設計下,透過調整園林院牆的高寬比,使炎炎酷暑下的園林更添清涼新境界。

35℃+高溫持續來襲!想不想到古典園林體驗古人的消夏樂趣?

現存最小的蘇州園林——蘇州殘粒園

蘇州殘粒園是現存最小的蘇州園林,花園面積僅140平方米,假山、池水、花木、山亭組成了曲盡匠心的園林景觀。院牆南低北高,炎炎夏日亦有徐徐清風;在殘粒園裡閒庭信步,倒有種“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況味。

屋宇通風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小廊回合曲闌斜”,園林中的建築兼有居住與休憩功能,富有藝術性,因而從形式到格局都更加靈活豐富——亭、臺、樓、閣、廳、堂、軒、榭等,形態各異,造型多變,因地制宜,並在營建中透過窗、廊、簷、池、榭等的設計,兼顧賞景與通風遮陽的需要。

35℃+高溫持續來襲!想不想到古典園林體驗古人的消夏樂趣?

△揚州個園抱山樓楹聯橫批“壺天自春”

揚州個園的抱山樓採用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建築格局。在夏季,南面開設的門窗,有利於建築內部保持通風涼爽;同時,園內池水蒸騰的水汽,也可以起到避暑降溫的效果。

鑿池理水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自然山水之靈動給文人墨客留下至純至美的慰藉。能工巧匠道法自然,透過鑿池理水將天地自然濃縮,塑造出具有美學精神的園林景觀。

35℃+高溫持續來襲!想不想到古典園林體驗古人的消夏樂趣?

△著名古建築園林藝術家陳從周,曾在《中國名園》一書中描寫過拙政園的巧妙安排,“高者為山;低者拓池;利用其狹長水面,彎環曲岸;深處出島,淺水藏磯,使水面饒瀰漫之意”。

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蘇州拙政園,是一座以水為中心的私家園林。每逢夏日,於香洲面水而坐;舉目望去,荷葉田田含蓄半開,荷風四面亭、倚玉軒、松風亭等臨水建築掩映在湖面之上。虛實之倒影與高低之層次舒展成一幅宜人畫卷,涼風四面,令人暫忘暑熱之苦。

花木遮陽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江南地理氣候適宜,園林中栽植的高大喬木、低矮灌木及攀援植物等等,隨四季變換使園林空間組合更添自然景深。園林花木以觀賞性植物居多,滲透了造園者“古”“雅”“奇”“美”的審美追求。不僅營造出曲徑通幽的視覺之美,還起到了遮蔽烈日的效果。

35℃+高溫持續來襲!想不想到古典園林體驗古人的消夏樂趣?

△網師園“水榭亭臺”

蘇州網師園,被譽為“小園典範”,婉轉多姿,景緻清幽,造園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佈局緊湊而有層次。

35℃+高溫持續來襲!想不想到古典園林體驗古人的消夏樂趣?

△網師園“看松讀畫軒”風景

園內主廳“看松讀畫軒”,因軒前植有松柏佳木而得名。相傳園中古柏為南宋時的園主人史正志手植,距今已有900多年曆史。夏日裡,開軒面古木,老根盤結似虯龍;步移景異,偌大的樹冠借來了蔭涼清風。

山石調和

“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

“疏密得宜,曲折盡致,眼前有景”,建築學家童雋先生在《江南園林志》造園一篇提出中國古典園林的“三境界”一說。高牆屋宇、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相互借景、對比反襯,營造出了“壺中天地”的無限意蘊。

35℃+高溫持續來襲!想不想到古典園林體驗古人的消夏樂趣?

揚州個園最為著名的便是“春”“夏”“秋”“冬”四季山,運用太湖石、黃石、宣石等不同山石堆疊成風格各異的四季假山。這種採取分峰用石的造園手法,乃“國內唯一孤例”。

35℃+高溫持續來襲!想不想到古典園林體驗古人的消夏樂趣?

△揚州個園“四季假山”

陳從周先生援引郭熙《林泉高致》之語,描摹個園山石的奇妙畫卷——“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盛夏尋訪個園,在一日之內歷覽四季更迭,也許會有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觀感。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江南古典園林,尤以自然精巧、佈局靈活、尺度宜人為特點,是“壺中天地”的絕佳代表。以拙政園、網師園為代表的“蘇州古典園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揚州“揚派疊石”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代文人期待能營造一方“咫尺山林”,在有限的空間裡,將山水景觀設計成江湖萬里的意境,表達了返璞歸真、修身養性的理想寄託。營造建築、疊山理水、種植花木……在狹小的空間容納無限的自然景觀,與壺內山河有異曲同工之妙,故江南私家園林又被稱為“壺中天地”。

“壺中天地”的由來

“費長房,汝南人,曾為市椽。有老翁賣藥於市,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惟長房於樓上睹之,異焉。因往再拜,翁曰:“子明日更來。”長房旦日果往,翁乃與俱入壺中。但見玉堂廣麗,旨酒甘餚,盈衍其中。共飲畢而出,翁囑不可與人言。”

——節選自《後漢書·方術列傳八十二》

“壺中天地”最早出自《後漢書》,其中記載了東漢方士費長房的奇遇——有個懸壺濟世的仙翁,一到夜裡,等行人散去就鑽入壺中;費長房覺得甚是驚奇,隔日叩拜跟隨仙翁一同進入壺裡,發現這葫蘆裡亭臺樓閣、玉液佳餚,應有盡有,將天地自然微縮於“壺中”。

(來源:“建築的文化”微信公號;撰稿/李亞 ;編輯 / 童婷婷;本文系我蘇網特約稿件。)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