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白雲岩上桂丁香

白雲岩上桂丁香

石光明

這次去白雲岩,不是遊山玩水,也不是禮佛,而是為了結一份緣,一份茶緣,一份山韻連綿、禪味濃郁、人情深厚的茶緣。去尋訪聽慣了數百年叢林梵音,曾是明清兩朝貢品,又失傳了百年的野生桂丁茶。

隱在山水深處的白雲岩,過去只知道是一處佛教聖地。百米高差的山崖間,竟集中了自宋代以來的三座寺廟,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一輩人說,湘中地區資江兩岸的信徒們去南嶽敬香許願,都得來此燒回頭香,才能功德圓滿。“天下名山僧佔多”,不假,這裡還是遠近聞名的風景勝境,山深洞幽,峰奇巖峻,林茂泉清,白雲掩映,與古剎梵音,暮鼓晨鐘,相生相伴。頂庵妙音寺有楹聯寫照:“雲鬱山峨,雲是山,山是雲,雲捲雲舒山自在;風清洞古,風生洞,洞生風,風噓風吸洞無心。”清中葉著名學者鄧顯鶴也作詩稱讚:“青山作勢飛,一半雲勒住。白雲浩如海,遮住山去路。山停雲復行,雲斂山流去。看山遍海內,此境不易遇。”這個鄧顯鶴雖只作過州縣訓導的小官,但不是等閒之輩,梁啟超也高看他一眼,譽之為“湘學復興之導師”,道光二十九年的《寶慶府志》,他是主筆,這首詩應是在實地踏勘後之作。所以,人們把山稱為白雲岩,山下的村莊叫白雲村,寶慶十二景之一的“白雲樵隱”更是把它渲染得神秘兮兮。

名山出名茶。白雲岩海拔1200米,野生桂丁茶原生地就在古寺後的高山上。五月初了,這裡依然春色正好,杜鵑花還在盛開,染滿坡崖,萬紫千紅,翠嶺連綿處,時而突起的石峰如畫壁屏風。古寺建築群在山崖綠樹中若隱若現,香客禮佛的鐘磬之聲隱隱傳來,使人微醺,恍入空明澄澈的境界。曾聽著名茶葉專家劉仲華教授說起他年前冬天冒著雨雪嚴寒上山的故事。我便想,這是一款怎樣的茶,竟引起劉仲華這般青睞,不懼翻山越嶺,披雨踏雪而來?雖無踏雪尋梅的詩意情懷,我分明感受到了“嚐盡溪茶與山茗”的浪漫執著。環顧山野風光,我似乎尋到了答案的頭一個字母。

翻開《寶慶府志》,找到了桂丁茶的出身,這是官方檔案。“桂丁茶,出自邵陽白雲岩,衲子採之,歲不多有。”佛教與茶的關係總是說不清,僧人過午不食,坐禪又不能打瞌睡,於是就“吃茶去”。趙樸初先生有詩偈一首:“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直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一句“吃茶去”,道盡了禪茶的功能:盛思,包容,分享,結緣。茶承禪意,禪存茶中,雅俗同歸,教人從茶的苦澀中品出人生百味。

野生茶“歲不多有”,古寺的日子更是清淡,茶湯便成了僧人的日常滋補品,禪房豈止花木深,還繚繞著不散的茶香。僧侶飲茶品茶,桂丁茶的品質功效也便成了白雲岩的一塊招牌。當年僧人告訴來採訪的鄧顯鶴,桂丁茶“其葉似桂”,“而香特清”,就叫它桂丁茶了。它還有一獨門絕技,酷暑時節,沒喝完的茶,隔夜也不變餿,香氣依然。禪宗講究分享,於是桂丁茶的好處便影響到了俗世,周邊的村民由敬佛進而愛茶,常年飲用,竟也發現能保健養身,延年益壽,受用者都稱頌“長壽茶”。從周武王伐巴蜀開始,川茶最早成為貢品。桂丁茶是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選為貢茶的,佔了當時湖南貢茶的七分之一,從明沿襲到清,達520年之久。

不能不說劉仲華是慧眼獨具。他一生喝茶試茶醉茶,我戲稱之“當代茶聖”。他擔綱的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袁隆平掛帥的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只咫尺之遙。他對黑茶金花菌的研究,使黑大粗糲的黑茶有了新的定義,貼上了金色標籤,讓沉寂已久的安化茶馬古道又一次人喧馬嘶。“黑茶金花之父”的頭銜非他莫屬。聽他說茶,無茶盞也有茶香。提起桂丁茶,他就興奮。他的時間都是茶葉說了算的。就像過去他聞茶而動,蹲安化,走安溪,赴安吉,讓“三安”以茶結緣,以茶富民,這次他又被桂丁茶吸引住了。不知是桂丁茶有幸,還是劉仲華有幸,我期待著一闋茶的故事新的精彩。

下得山來,在桂丁茶廠辦公室小憩,主人請我們品新茶。我雖不擅品茶,工作數十年來,也曾喝過不少品種的茶,大致能分出個綠、紅、黑、白、黃來。這次遇上了桂丁茶,不敢輕慢了。先觀其色如橙紅,氣若輕嵐,然後屏息靜氣,小抿一口,初時舌頭微覺苦澀,移時稍許便感回甘生津,唇齒流香,是那種淡淡的桂花與丁香的馥郁香。我驚異於桂丁茶的獨門香味了。

眼前忽地閃現出詩經國風裡的茶色茶香。詩經“風雅頌”中,“風”是民謠,來自民間。最喜是鄭風的這一首:“出其東門,有女如茶”。人們形容女兒美,慣用如花、如月、如水作比,然而花容月貌似水柔情已俗套了幾千年,唯有“如茶”,清純,不世故,還帶點野性,值得細細品味。從來佳茗似佳人,難怪山歌裡數茶歌最豔。

茶是人間煙火,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少不了的。茶引文人思,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之外,還有一件也是茶。喝什麼茶,怎麼喝茶,是有講究的。端著新泡的桂丁茶盞,觀茶湯,聞茶香,彷彿又見白雲岩的爛漫山花,颯颯松風,古剎晚鐘,還有那依稀的歷史雲煙。我突然讀懂了魯迅先生的話:“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