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珍視“小莉幫忙”的現實價值|新京報快評

珍視“小莉幫忙”的現實價值|新京報快評

▲“狗咬人”事件當事人道歉現場。新京報資料圖

引發持續關注的“河南安陽狗咬人”事件,在“小莉哭了”之後迎來了新進展。

11月19日晚,狗主人王某登門向受傷老人道歉,承認傷者家屬未向其索要過醫療費,並現場承諾賠償。但受傷老人家屬稱,只需要王某的一個道歉,讓老人心裡得到安慰,並不需要賠償。另據安陽本地媒體訊息,王某已被停職。

從9月20日老人被咬傷到現在,這起持續拉扯近兩個月的犬隻傷人事件,算是有了令人欣慰的進展。而在此期間,河南廣播電視臺旗下的民生節目“小莉幫忙”更是引發了人們的廣泛討論。

與此前引發廣泛關注的“譚談交通”一樣,“小莉幫忙”也是深耕本地的一檔電視節目。只不過,前者是專注於某一專業領域,而後者則是面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事實上,不管在當地還是在全國範圍內,這檔節目都已經有了較為深厚的民眾基礎。這從很多民眾一有事就給節目組打電話求助等行為就可以看出,該檔節目可謂深得當地民眾的信任。

更為難得的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作為電視節目的“小莉幫忙”也並未落伍,反而是藉助各大傳播平臺進一步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和公信力。無論是從節目形象的塑造,還是主持人的IP打造,都可圈可點。

比如,該欄目主持人在社交媒體、短影片平臺均開設有自己的賬號,在分享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在擴大線索收集範圍,這樣的做法無疑更加貼近民生,也使得節目更受歡迎,甚至經常可以在其評論區看到來自其他地區的求助者諮詢維權事宜等。

說這樣的節目頗為難得,是因為節目雖然處理的是一些家長裡短、日常瑣碎,但正是這些“小事情”,才使得“小莉幫忙”的記者能夠俯下身去,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深入到城鄉治理的每一根毛細血管,幫助當地民眾和相關職能部門建立起直接聯絡,解決實際問題,而非浮於表面。

某種程度上說,“小莉幫忙”這樣的節目觸達了社會治理的每一個角落,也為人們充分地展現了日常生活的複雜性。梳理“小莉幫忙”所報道的內容可以發現,不少家長裡短的“小事情”背後都是一些民生“大問題”——

像市民反映“小區安裝刷臉門禁,必須押房產資訊才給辦理”這樣的問題,最後經過記者溝通發現,是相關方面未曾說清楚規則引發的一場誤會;

“大爺買車訂金交一年,廠家卻說車輛還沒量產”,這樣的事情經記者上門溝通後,4S店也給大爺退了訂金……

看似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但背後隱藏著消費者權益保障、民眾隱私資訊保護等“大問題”。而那些被報道的“小事情”如果未曾得到及時解決,就有可能會引發更大的矛盾。從公共治理層面去看,這其中所涉及的諸多問題,正是地方在推動社會精細化治理過程中所必須要誠實面對的。

現實生活中,行政職能部門的力量或許有限,無法觸及社會治理的每一個角落,而由此形成的中間地帶,才是普通民眾所要面對的“日常”。“小莉幫忙”就以一種“調和視角”的介入,一定程度上打通了此間所存在的梗阻。

而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無論是行政力量的日常規範,或者民眾訴求的合理表達,我們都需要有這樣的一股力量來架起溝通的橋樑。以此而言,“小莉”幫的不僅是求助民眾,更是相關職能部門。

要知道,攻克公共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本就是推動社會精細化治理的應有之義。在此過程中,如何進一步發揮好類似“小莉幫忙”這種民生節目的社會價值,做好“政媒互動”,利用好“民眾-媒體-政府”的溝通渠道,無疑是值得認真思考與總結的。

就此去看,當地狗咬人事件已暫告一段落,“小莉幫忙”這檔節目的公共價值卻正在凸顯。對此,相關方面當倍加珍視,也不妨積極參與、主動利用好這檔民生節目,而不再讓“小莉哭了”。

新京報評論員 | 馬小龍

編輯 | 李瀟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