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宋詞與科舉|11:豪放詞派啟幕人是蘇軾?錯,是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但是一句千古名言,更是一種情懷、一種境界、一種追求、一種信念。這句名言,出自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名作《岳陽樓記》。

說來有些搞笑,千古名篇居然是一篇近乎被忽悠的歪打正著之作。這麼說,絕對不是胡亂爆料博眼球,而是千真萬確的事情。范仲淹有個同榜進士同學,名叫滕子京。此人在謫守巴陵郡(今湖南嶽陽市)期間,上任伊始就搞了個形象工程——重修岳陽樓。所謂“謫守”,就是犯了錯誤被降職安排的意思。

說滕子京重修岳陽樓是搞形象工程,一點都沒冤枉他。在當時,這個工程跟國計民生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況且在工程施工期間,滕子京還有強行集資、私設小金庫坐收坐支等違規違紀問題。岳陽樓修好之後,為了給自己造勢,兼之積累業績,滕子京就給范仲淹、歐陽修等名人寫信,請他們為岳陽樓寫些東西。大約是抹不開情面之故,老幾位便“屬予作文以記之”了。范仲淹寫的那篇文字,便是震古爍今的《岳陽樓記》。

也怪范仲淹太有才,一不小心,就把個應酬性的應景文章寫成了千古名篇。滕子京也跟著沾了光,因此而成了歷史知名度比較高的人物。同為名篇,《岳陽樓記》跟王勃的《滕王閣序》有所不同。《滕王閣序》成為名篇,主要原因是辭章華美、文采飛揚。《岳陽樓記》之所以能夠成為名篇,不僅因為文采,還因為胸懷與理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著名從政理念,是《岳陽樓記》的核心與精華,也是《岳陽樓記》成為名篇的根本。一個沒有堅定信念、寬廣胸懷和高尚人格的人,文筆再好,也是難以寫出這樣的文字來的。

范仲淹,世居蘇州吳縣。父親去世後,兩歲的范仲淹隨母改嫁到淄州長山(今山東鄒平市)朱姓人家,改名為朱說。青年時期,范仲淹為了求取科舉功名,隻身前往著名的應天書院求學,在那裡學習了接近五年。在應天書院,范仲淹通宵達旦、廢寢忘食,是學習最為刻苦的一個,“五年未嘗解衣就枕。”

家境貧寒的范仲淹,在學校基本以薄粥鹹菜充飢。他的一個同學,是個高官子弟,見范仲淹生活如此艱苦,有些於心不忍,便常常從家中帶些好菜好飯給他。但范仲淹一口都不肯吃,他的同學很是不解,范仲淹就告訴他,“我非常感謝你的關心和好意,但我這人粗茶淡飯慣了,我怕一旦吊高了胃口,以後薄粥鹹菜就咽不下去了。”話雖這樣說,其實這折射出范仲淹甘於清貧、意志堅定的品性為人。

心無旁騖,是術有專攻的基礎。有一年,宋真宗御臨應天府視察。同學們紛紛跑去看熱鬧,只有范仲淹安之若素,依然呆在學校認真讀書。有人好奇地問他,難道不想去看皇帝麼?范仲淹淡定地答道:“皇帝嘛,總歸是要見的。只要學有所成,有的是機會見。”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二十六歲的范仲淹進士及第。有意思的是,此時距宋真宗視察應天府,剛剛過去了一年。雖說是有志者事竟成,但是估計范仲淹自己也沒想到,他對同學所說的那番話,這麼快就變成了現實。進士及第後,范仲淹把名字改回了本名。

步入政壇後,范仲淹擔任過好幾個地方的行政主官,曾經官拜副宰相級的參知政事。所到之處,范仲淹多有政績,為民眾辦了不少實事好事,政聲頗佳。范仲淹最為著名的政績,就是力推“慶曆新政”。在宋代,“慶曆新政”是可與王安石變法比肩的著名歷史事件。整頓吏治、裁減冗員,增收減負、富國強兵,強化法制、政令暢通,是“慶曆新政”的核心內容。“慶曆新政”與王安石變法,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這無礙它們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范仲淹不畏權貴,直言敢諫,鐵面無私。在推行“慶曆新政”期間,范仲淹還創造了一個有名的漢語成語。為了強化官員考核的權威性,范仲淹在稽核官員考核名單時,會把那些不稱職不作為、有劣行亂作為的官員名字,從名單上一筆勾掉,意思是讓他們摘掉官帽捲鋪蓋走人。這就是成語“一筆勾銷”的由來,相當於如今的一票否決。這說明,范仲淹是個嫉惡如仇、無所畏懼的錚錚鐵漢。

一介書生的范仲淹,還精通軍事,是個文武雙全之人。他曾與名臣韓琦一起,前往西北經略邊防軍事行動。針對西夏的侵擾威脅,范仲淹審時度勢,提出了“積極防禦、屯田久守”的戰略方針。范仲淹不但善於運籌帷幄,還曾親自帶兵上陣,打了一些勝仗,對西夏形成了有力震懾,有效地鞏固了西北邊防。

在從政生涯中,范仲淹曾數次遭受排擠打擊,受到降職免職等不公正處理。但他為國為民之初心,卻始終不改。在從政晚期,范仲淹的弟子門生,曾商議購置一些地產,讓他安度晚年,但被范仲淹嚴詞拒絕。不但如此,范仲淹還自己出資,購置了一些良田,成立“範氏義莊”,委託弟弟請懂經營、會理財的人進行管理,所得收入分文不取,全部用於資助範氏族人讀書求學、貧困家庭衣食等用度。這樣的運營管理方式,性質類似於如今的公益基金。范仲淹,完全配得上高風亮節這樣的評價。

范仲淹,是個集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於一身的著名歷史人物。范仲淹詩詞文章俱佳,作品存世不少,但其中詞作較少。“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這首《漁家傲·秋思》,是范仲淹藝術水準最高、影響最大的代表詞作。

被公認為宋詞名篇的《漁家傲·秋思》,是范仲淹經略西北軍事時所作。此前的宋人詞作,風格基本都姓“婉約”。在文人墨客看來,詩為主業,詞為小道。所以,他們抒發豪情壯志,大都採取寫詩的方式。與前人詞作多為風花雪月、哀婉憂傷的小資情調不同,范仲淹的這首詞,抒發的是為國征戰、不勝不歸的悲壯之志。在古代,“燕然勒石”代指平定邊陲,得勝而歸。范仲淹詞中的“將軍白髮征夫淚”,不是因為思鄉厭戰,而是擔憂此戰艱難、勝負未卜。這就是出新,這就是與眾不同。正因為如此,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曾被歐陽修調侃為“窮塞主之詞”,但是歐陽修卻沒有意識到,范仲淹於無意中開啟了一種新的填詞風格,這首詞可視為“豪放詞派”的發端之作。在蘇軾的繼承與發揚光大之下,後來“豪放”終成詞壇一派。

與《漁家傲·秋思》不同,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則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婉約之作:“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首詞,把鄉思旅愁寫得纏綿柔婉,被後人評價為“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情感尤為深沉厚重。

范仲淹的詩作存世數量,遠多於他的詞作。范仲淹的詩作雖然數量多,其中佳品也不少,但是若論後世影響,卻沒有能夠比得上上述兩首詞的作品。為了使讀者對范仲淹的詩詞創作情況,瞭解得更全面一些,讓我們再欣賞一下他的兩首優秀詩作。

其一,《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這首小詩,用遞進疊加的對比手法,給人以比較強烈的視覺衝擊,表達了作者關注民生、同情弱勢的思想傾向。其二,《留題小隱山書屋》:“小徑小桃深,紅光隱翠陰。是非不到耳,名利本無心。筍迸饒當戶,雲歸半在林。何須聽絲竹,山水有清音。”這首詩在表達出一種淡泊寧靜、寵辱不驚人生態度的同時,勾勒出一幅令人心醉、使人忘憂的山居美景。

范仲淹這一榜的狀元,名叫蔡齊,乃萊州膠水(今山東平度市)。蔡齊是現今青島市轄區內,歷史上唯一一位狀元得主。蔡齊曾擔任過參知政事,為人正直,頗有政績,也是一位宋代名臣。蔡齊去世後,范仲淹為他題寫了墓誌銘,其中有這樣的評價:“浩然示至公於內外,以進賢為樂,以天下為憂。”有人認為,這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理念的雛形。由此可見,這一理念是范仲淹一以貫之的堅守。

在范仲淹金榜題名的這一年,大宋在科舉考試方面,又推出了一項重大改革舉措——“謄錄”制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考試的功利性、誘惑力太強,考生們難免要挖空心思地走捷徑,搞一些歪門邪道。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中國是個考試大國,考生們對付考試的本領也不一般。“糊名”辦法實施之後,一些心眼活絡的人,很快就想出了應對的辦法,比如讓考官熟悉自己的字型、在試卷上做一些事先約定的標記等等。而所謂“謄錄”,就是由工作人員將全部考生的試卷另行抄錄成副本,然後再由考官進行評閱。這種辦法,如今應被稱為“盲評”。由於考生用黑色墨水答卷,而工作人員用紅色墨水抄錄,所以後來這兩種試卷分別被稱為“墨卷”“硃卷”。

六十三歲時,一代名臣范仲淹病逝於赴任潁州知府途中。去世後,范仲淹被朝廷追授 “文正”諡號。對於古代官員而言,這是層次極高的身後榮譽。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像范仲淹這樣的人,會永遠活在歷史之中。寫他的事蹟故事,會於不知不覺間,被帶進一種肅然起敬的情境之中。

向你致敬,范仲淹!

壹點號谷荻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