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端午節前,說說屈原和他留下的“騷體詩”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關於端午節的得名和起源一直也是眾說紛紜,流傳較為久遠的是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這一說法的主要依據是蕭梁時吳均《續齊諧記》所記載的粽子起源的故事,還有北周時《荊楚歲時記》中關於競渡起源的說法。

端午節前,說說屈原和他留下的“騷體詩”

但是除了紀念屈原的說法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說法存在,比如聞一多先生寫有專文《端午考》,推論端午是個關於龍的節日,並列出了相關的典籍記載,聯絡到《說苑。奉使》和《國策。趙策》所記的吳越地區居民的習俗,得出了端午節原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奠的節日。

還有一種說法是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日。根據是《後漢書》、《論衡》等書中所記載“不舉五月子”的內容,並根據孟嘗君的卒年早於屈原,來證明以不舉五月子為主要內容的惡日是端午節的始源。

端午節前,說說屈原和他留下的“騷體詩”

其實不論是圖騰祭奠還是惡日傳說,所列出的依據都要比紀念屈原的說法更為充分,所以我們再說屈原為我們留下了什麼的時候,如果只說端午節的話,似乎並不是太合適,畢竟兩者的關聯性並不是太強。不如說說被稱為“以一人之手,創千古之業”的騷體詩。

騷體詩是屈原創立的詩歌體裁,也被稱為楚辭體,在《漢書。藝文志》中屬於“詩賦”一類。這類詩歌一般都富於抒情成分和浪漫氣息,篇幅、字句比較長,形式比較自由,在句尾通常帶有“兮”字。與之前的詩歌相比,主要有以下幾點不同。

端午節前,說說屈原和他留下的“騷體詩”

首先“騷體詩”在句式上有很大的突破,在屈原創造出“騷體詩”之前,詩歌的句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這種詩歌我們在《詩經》中經常能夠看到。在屈原的早期詩歌中也經常採用這樣的四言體,比如《橘誦》便是運用的這種句式。

這種四言體句式,由於容量有限,在表現比較複雜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情感時,就難免讓人覺得有些束縛和侷限。屈原後期的“騷體”句式雖然只是比四言句式多了兩、三個字,但是全句的容量一下擴大了許多。就像以前人們評價七言長於五言時所說的那樣“每句多兩字,故轉折而不迫促”。

端午節前,說說屈原和他留下的“騷體詩”

其次在屈原“騷體詩”之前的詩歌,通常都採用分章疊唱、反覆詠歎的形式。許多的詩歌都是在每一章中變動幾個字,以此來表現場景的推移或者感情的遞進。這樣的形式雖然便於記唱,但是卻使得全詩的容量變小了。

屈原的“騷體”不拘於古詩的章法,如宋人所說,古詩有節有章,而屈原之賦卻有節無章。屈原的詩有發端,有展開,有迴環照應,脈理極其分明。可以說屈原的“騷體詩”憑心而言,不遵矩度。

端午節前,說說屈原和他留下的“騷體詩”

再有屈原的“騷體詩”所表現的不是一時、一地的感觸和心境,他開始要在極其廣闊的規模上,展現自己追求理想的歷程。當十幾句或幾十句的篇章無法容納下他這樣繁複的生活內容,和豐富的思想感情時,他便開始創造一種氣勢恢宏,有著極大容量的長篇體制詩歌,比如著名的詩歌《離騷》,長達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九字。

端午節前,說說屈原和他留下的“騷體詩”

正是由於屈原的勇於創新,在我國的文學史上才出現了這種既區別於先前《詩經》,同時又與後來的五、七言詩所不同的“騷體詩”。就像明人所說“經之後,賦之先,天地間忽出此一種文字”,屈原無愧於“以一人之手,創千古之業”的評價。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