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尚/ 正文

中國歷史上第一首茶詩,也是名茶入史第一首,你知道是什麼嗎

中國歷史上第一首茶詩,也是名茶入史第一首,你知道是什麼嗎

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鼎盛時代,詩家輩出。同時,中國的茶葉在唐代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飲茶風尚在全社會普及開來,品茶成為詩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詩人品茶詠茶,因而茶詩大量湧現。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譽為“詩仙”。其作《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常聞玉泉山,仙輸入白鴉,茗生此中石,根柯灑芳津,叢老卷綠葉,曝成仙人掌,山洞多乳窯。倒懸清溪月。玉泉流不歇。採服潤肌骨。枝枝相接連。似拍洪崖肩。

中國歷史上第一首茶詩,也是名茶入史第一首,你知道是什麼嗎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以茶味主題的茶詩,也是名茶入史第一首。在這首詩中,李白對仙人掌茶的生長環境、曬青加工方法、形狀、功效、名稱來歷等都作了生動的描述。特別是“採服潤肌骨”,後來盧全的“五碗肌骨清”與之如出一轍。李白在其詩序中更寫道:“玉泉真公常採而飲之,年八十餘歲,顏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熟異於他者,所以能還童振枯扶人壽也”道教徒李白認為飲茶能使人返老還童,延年益壽,反映了道教的飲茶觀念。

皎然,俗姓謝,字清晝,是南朝宋時山水詩人謝靈運十世玄孫,詩人和詩歌理論家。皎然曾撰《茶決》,作茶詩二十多首。他的《飲茶歌悄崔石使君》一詩首詠“茶道”:越人遺我刻溪茗,採得金芽囊金鼎。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後戳之一不已,孰知茶道全爾真,狂歌一曲驚人耳。唯有丹丘得如此。

中國歷史上第一首茶詩,也是名茶入史第一首,你知道是什麼嗎

茶,可比仙家瓊蕊漿;茶,三飲便可得道。誰人知曉修習茶道可以全真葆性,仙人丹丘子就是透過茶道而得道羽化的。皎然此詩認為透過飲茶可以滌昏寐、清心神、得道、全真,揭示了茶道的修行宗旨。

皎然是中華茶道的倡導者、開拓者之一,是茶聖陸羽的忘年之交,兩人情誼深厚,《尋陸鴻漸不遇》是他們之間的誠摯友情的寫真: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口斜。

中國歷史上第一首茶詩,也是名茶入史第一首,你知道是什麼嗎

詩中寫道,陸羽的新家雖然接近城郭,但要沿著野徑經過一片桑田麻地。近屋籬笆邊種上了菊花,雖然秋天到了但還沒有開花。敲門卻沒有聽到狗的叫聲,因而去西邊鄰居家打聽。鄰居回答說陸羽去了山中,歸來時每每是太陽西斜。這首詩是陸羽遷居後,皎然造訪不遇所作。全詩純樸自然,清晰流暢,充滿詩情畫意。聯絡到黃埔兄弟的詩,可知陸羽常常是深入山中採茶,每每歸來很遲,甚至借宿山寺、山野人家,反映出陸羽傾身事茶的獻身精神。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撰有茶詩_50餘首,數量為唐代之冠。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好友忠州刺史李宣寄給他寒食禁火前採製的新蜀茶,病中的白居易感受到友情的溫暖,欣喜異常,煮水煎茶,品茶別茶,深情地寫下《謝李六朗中寄新蜀茶》一詩:故情周匝向交親紅紙一封書後信湯添勺水煎魚眼不寄他人先寄我新茗分張及病身。綠芽十片火前春。末下刀圭攪麴塵。應緣我是別茶人。

中國歷史上第一首茶詩,也是名茶入史第一首,你知道是什麼嗎

白居易煎茶愛用泉水,“最愛一拳新引得,清令屈曲繞階流”;並撰有《山泉煎茶油懷》,“坐酌淋淋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偶爾也用雪水煎茶,“吟詠霜毛句,閒嘗雪水茶”。有時也用河水煎茶,“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與茶,“可嘗一碗綠昌明”,“綠昌明”是四川的一種茶。而白居易也喜歡四川的“蒙頂茶”,“茶中古舊是蒙山”。茶為白居易的生活增加了許多的情趣,“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或飲一毆茗,或吟兩句詩”,茶與詩成為白居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盧全,自號玉川子,年輕時隱居少室山,刻苦讀書,不願仕進。“甘露之變”時,因留宿宰相王涯家,與王涯同時遇害,死時才40歲左右。茶詩中,最膾炙人口的,首推盧全的《走筆謝孟諫儀及新茶》。該詩是他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作品,直抒胸臆,一氣呵成。口高漲汙水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面,受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中國歷史上第一首茶詩,也是名茶入史第一首,你知道是什麼嗎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摘鮮陪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在奢。至尊之餘和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連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至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