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尚/ 正文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品讀《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瞭解立秋

01:12

【導讀】

中國是詩詞的國度,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我們吟詠這些詩詞,就像在與歷史對話。讓我們放下紛擾的一切,靜靜地讀一首詩詞,開啟一段美妙的旅程。觀光君今天帶大家品讀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瞭解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為秋季的起點。秋季從立秋起至立冬結束,其起始與結束,是天體執行的結果。進入秋季,意味著降雨、風暴、溼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關注觀光君,圖文版內容更精彩……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品讀《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瞭解立秋

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

天漢成橋鵲,星娥會玉樓。

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

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

——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品讀《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瞭解立秋

【作者】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孫,父元寬,母鄭氏。元稹聰明機智過人,年少即有才名,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二人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給世人留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佳句。元稹其詩辭淺意哀,彷彿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李紳。名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現存詩八百三十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長慶集》。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品讀《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瞭解立秋

【譯文】

沒料到夏天就這樣到了盡頭,涼風暗暗吹送迎來了秋天。

銀河上搭起了鵲橋,織女牛郎相會在玉樓。

淒涼秋聲在耳畔聒噪,潔白露水在樹頭滴落。

梧桐一葉落,驚擾了心緒。如何才能不愁呢?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品讀《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瞭解立秋

【註釋】

朱夏:夏季。南朝梁元帝《纂要》曰:“夏曰朱明,一曰長贏、朱夏、炎夏、三夏、九夏。”

涼吹:涼風。

星娥:神話傳說中的織女星。

喧:作“暄”。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品讀《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瞭解立秋

【瞭解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陽到達黃經135°,於每年公曆8月7—9日交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為秋季的起點。秋季從立秋起至立冬結束,其起始與結束,是天體執行的結果。進入秋季,意味著降雨、風暴、溼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品讀《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瞭解立秋

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後一伏”之說,立秋後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酷暑並沒有過完,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並不是在立秋節氣。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品讀《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瞭解立秋

秋季是暑熱與涼寒交替的季節。《管子》曰:“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進入秋季後,由夏季的多雨溼熱過渡向秋季少雨乾燥氣候。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萬物隨陽氣下沉而逐漸蕭落。秋季最明顯的變化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到發黃,並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品讀《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瞭解立秋

立秋,意味著降雨、風暴、溼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季節轉換,南方地區的降雨量、風暴、乾溼度等變化明顯;北方地區,這些變化不明顯,變化明顯的是氣溫。進入秋季後,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氣候開始由夏季的多雨溼熱開始向秋季的少雨乾燥氣候過渡。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束,所謂“熱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處暑往往還處在“三伏”期間,所以初秋天氣還很熱,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熱與涼的分水嶺在秋季,並不是在夏秋之交。秋天的氣候分為兩個階段,初秋“悶熱”,仲秋後趨向“乾燥”、“涼爽”氣候特徵。這是一個暑熱與涼寒交替的季節。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品讀《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瞭解立秋

“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所謂“熱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又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就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進入“立秋”節氣並不代表氣溫就此下降。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品讀《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瞭解立秋

版權宣告:本文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僅供學習交流,部分內容來自網路,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絡我們刪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