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開封&洛陽:那些你不知道的地道美食

開封&洛陽:那些你不知道的地道美食

『越是尋常的一道菜,才更顯見廚師的功力』

作者/莊山

為了呈現開封、洛陽兩座古城的美食地理,

我約請了四位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餐飲界的元老做我的美食顧問,

他們不僅對名師、名菜、師承、演變如數家珍,也讓我見識了合格食客“掰飯眼”的門道。

扒廣肚

作為豫菜經典廣肚席的頭菜,晶亮亮的紅、綠、白的色彩一上桌,不由你不食指大動。

廣肚不僅要軟糯,還必須留有一點咬勁才稱得上地道。

這道菜沒有任何刺激的調味品,追求的就是一份清爽,豫菜講

“唱戲的腔,廚師的湯”,

這道扒制的頭菜就是要驗證廚師“制湯”的品級。

始建於1906年的老字號“開封又一新”,雖然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但是在傳統豫菜的製作上依然當仁不讓,廚師長強調自家的廣肚都是堅持自己漲發,絕不購買市場上雙氧水發制的大路貨。最驚喜的是廚師長還特意燒製了一道傳統豫菜的名菜——滷煮黃香管,據說這道菜如今知道的人都很少,材料選用豬心附近的動脈血管,用開封特有的豆什兒經滷煮工藝燒製,

僅一盤菜的材料就需要8頭豬才能湊齊。

開封&洛陽:那些你不知道的地道美食

近幾年崛起的花好月圓酒店的老闆王月飛對傳統飲食文化很迷戀,在傳統豫菜市場並不景氣的現在,他卻選擇了這一領域,聘請了跟隨兩位豫菜名師學習多年的憨憨厚厚的廚師長王朝暉,

這份堅持在這道扒廣肚上就有上佳的表現。

洛陽的唐HOUSE,餐具很雅緻,都是磨砂的骨質白瓷,薄而輕巧,邊上有一個紅色的“唐”字,廚師長張洪濤來自豫菜的根據地開封,在洛陽吃正宗的傳統豫菜,他們家是個不錯的選擇。

鯉魚焙面

在我隨機訪問的開封人中,說起年夜飯,鯉魚焙面幾乎被所有人提及,這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道傳統豫菜了。但這道由“糖醋熘魚”和“焙龍鬚麵”兩道菜配製而成的名菜,已經被以訛傳訛地簡化成了“鯉魚蓋被子”,

講究的上法應該是兩者分開,取鯉魚跳龍門之意,吃的時候也要先吃龍肉,再蘸汁食龍鬚,“蓋被子”雖然好看,但是要被行家笑話的。

始建於1922年的老字號“開封第一樓”一向以小籠包聞名,傳統豫菜也是他們的強項,

軟溜的鯉魚細嫩入味,湯汁黏稠適中,顏色也是恰到好處的柿紅色。

他們製作的扒三樣(廣肚、海參、魷魚)也同樣顯出了老店的功力。王饃頭是開封餐飲界的前輩人物,他的後代以這個名字開的店裡鯉魚焙面也很地道。

王饃頭是開封餐飲界的前輩人物,他的後代以這個名字開的店裡鯉魚焙面也很地道。

開封&洛陽:那些你不知道的地道美食

琥珀冬瓜

豫菜甜菜系列裡首推的就是這道琥珀冬瓜了,

一直不喜歡甜食的我,竟然找到了小時候吃到一塊山東高粱飴的興奮。

經霜的大冬瓜變成蜜餞的過程是極其需要耐心的,製作過程一般都要七八個小時,由於也不是能賣得上價格的菜品,所以很多餐廳並不把這個作為常備菜。花好月圓酒店由於婚宴較多,這道甜菜成了標配。

在後廚一個角落的灶上,一口直徑1米的大平鍋,文火烘著的湯汁裡整整齊齊排列著被雕成心形的冬瓜,

廚師長王朝暉用筷子夾起不同成色的冬瓜給我講解,那透亮的棗紅色實在誘人。

開封&洛陽:那些你不知道的地道美食

布袋雞

廚師整治雞的過程就像是在變魔術,

所謂布袋雞就是要通體完整,無一根骨頭。

剁掉雞爪之後,從頸部開口,最為複雜的是要將骨頭一一剔出而皮不能有絲毫破損,也就是幾分鐘的工夫便大功告成。這時候廚師總會得意地把雞體內灌上水並用布擦乾外面的水珠,然後在我面前晃來晃去,證明他作品的滴水不漏,很有些為之躊躇滿志的驕傲。

這樣一個“布袋”裡裝上各種調料以及海參、乾貝、魷魚、香菇、玉蘭片、冬筍等組成的八珍,用竹籤封口蒸制,確實別有風味。

開封&洛陽:那些你不知道的地道美食

“第一樓”用的是本地柴雞,填料是切成丁的傳統八珍,湯味鮮美異常,用餐刀在鼓脹的雞肚子上劃開一個十字口,那種融合的香氣撲面而來,我覺得最好的吃法就是將八珍和雞肉一起塞進嘴裡。

“花好月圓”將材料換成了烏雞,

在填充的調料中加入了一些中藥材,這也算是更適應現代人健康理念的改良。

四喜丸子

這是河南人餐桌上最常見的一道菜,但越是尋常才更顯見廚師的功力。四喜丸子要選用上好的豬腿肉,

肥的切,瘦的剁,之後用酵頭蒸的饅頭去皮泡軟打到肉餡裡面,

加入蒜泥、雞蛋和基本的調味料。

丸子要好吃,關鍵是接下來的摔打過程,

當餡料摔打到盆子另一邊時能夠不往下流,才算是上好勁兒了,

這時候團出的丸子不塌不變形。炸的時候廚師將打好的蛋清抹在手上,兩手之間的摔打讓丸子更有型,同時也是讓丸子表面的蛋清更加均勻。炸制須用文火慢慢炸,熟的程度全在廚師的手上,這道工序全憑感覺。用笊籬托起丸子,重量要比實際的材料輕了許多,中間的芯已經發輕發飄,這時候才算恰到火候。接下來是把蔥、姜、花椒炒香,勾上老湯,根據口味加入鹽、味精、醋、醬油,將丸子放入湯中,大火燒開後,小火燜,要真正入味,至少要燜到一個小時以上。

開封&洛陽:那些你不知道的地道美食

唐HOUSE的丸子完全遵循了傳統的工藝,

色澤紅亮,焦脆之後是鬆軟滑嫩。

開封小宋城裡的樓中樓,廚師長周杰四十出頭,同時在學校兼授烹飪課。他更喜歡的是根據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對菜品進行創新,在四喜丸子裡,他加入了香菇和荸薺,並且丸子中間用了一個鹹蛋黃,口味也很獨特。

炸紫蘇肉

傳統豫菜有大燒烤和小燒烤之分,

這道菜是從小燒烤中演化而來,技法也由烤變成了炸,通俗的叫法是“賽烤鴨”。這也是一道費時的菜品,我能看到的只是最後的炸制過程。

開封&洛陽:那些你不知道的地道美食

炸紫蘇肉要選用硬肋條的五花肉,切成大方塊,用淮鹽、蔥、姜醃製8個小時,沖洗乾淨後上籠屜蒸,之後要把皮片掉五分之四,這是為了將來豬皮炸制時發起,更酥脆。炸的過程分成了兩步,廚師用蛋清和板芡勾出糊,在肉上掛上薄薄的一層,油溫六成熱,肉下進去後鍋就離開了火,用餘溫慢慢熱透。第二步的炸,要先抹上一層香醋,入滾油炸,其間至少還要抹兩次香醋,抹香醋能起酥起脆,去油脂,還有一點著色的功能。炸的過程大概要40分鐘,才能將皮炸暄炸焦炸脆,

炸好的成品按古代的說法是色如真金,用刀切成薄片,配蔥絲、薑絲、麵醬、薄餅,我覺得用“狀如凌雪”形容焦脆之後入口即化的感受實在是太真切了。

洛陽水席

有一種說法將洛陽水席與龍門石窟、洛陽牡丹並稱為“洛陽三絕”。

但也挺奇怪,一般著名的餐飲總是能夠在全國普及,而洛陽水席在其他地方卻難得一見。老洛陽人對水席無比鍾愛,大街小巷甚至夜市的攤點,到處都可見水席的招牌。洛陽人的年夜飯上,幾道水席是必不可少的。

真不同:這家老字號將水席的儀式發展到了極致,建築是一座傳統中國建築的樓閣,所有的迎賓和服務人員都穿著唐裝,大堂設計成了一座水席文化的博物館。據介紹,洛陽水席始於唐代,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保留下來最古老、最有特色、最完整的一套宴席。

全席有二十四道菜,八個冷盤、四個鎮桌、八個中件、四個掃尾,道道菜離不開湯水,上一道撤一道,如行雲流水般,故叫“水席”。

店裡設計了多種組合的套餐形式,但按我的個人觀點,最好是多約幾個夥伴,完整地享受全套宴席,在整個流程中才能更好地品出水席的特有風味。

管記水席:我去的這家老店,就環境而言更像是街邊店,餐具也很粗獷,老吃家們覺得這裡的味道更好一些。

小籠灌湯包

在開封,最有人氣也是最著名的飲食非小籠灌湯包莫屬,南方的灌湯包一般使用皮凍打入餡中,蒸的過程中皮凍融化成湯汁,而開封的灌湯包是直接用水餡兒,麵點師包包子的時候,我看他像提著一個小水袋,總擔心包著包著會忽然破裂了。

開封灌湯包要求必須要捏出18到22個褶,收口是一個小小的圓環,成品出籠後要提起來像燈籠,放下去像菊花。

開封小籠灌湯包都是現點現包現蒸,“第一樓”的包子用筷子夾起來的時候,

皮兒薄到幾乎能透亮,能很清晰地看到肉餡和湯汁的層次。

開封&洛陽:那些你不知道的地道美食

開封小吃

“吃不到炒涼粉就是沒到開封。”我從北京出發前,幾位同事都向我提及了開封小吃的盛名,這個炒涼粉,我連續跑了兩天西司夜市,在寒冷中排了將近30人的長隊才吃到據說是最好吃的一家。

開封小吃也是歷史悠久,筒子雞、黃燜魚、胡辣湯、油茶、原油肉、雞血湯、滷麵、五香肉盒等等不下上百種,

經過一個星期的瞭解和調查,有幾個小吃比較集中的地方感覺還是值得推薦的。

小宋城:

這是一個很具規模的室內小吃城,內部空間很大,裝修參照了《清明上河圖》的佈局,一條“汴河”貫穿內外,時時還有古裝表演,各種名小吃店裡基本都齊全。

寺門:

著名的清真寺東大寺門口的一條食街,鄭州的朋友說,這是他們帶朋友經常會光顧的地方,早晨可以配著火燒、鍋盔喝羊湯或四味菜。在丁字路口,有一家劉記傳統糕點,他家後院的庫房裡,有大缸的蜜糖醃製好的玫瑰花,老兩口守著這個門店和手藝,傳承著這種傳統的老味道。

開封&洛陽:那些你不知道的地道美食

鼓樓夜市:

雖然沒有過去繁盛,但花樣還是很多,陳大鬍子的黃燜魚依然是眾口稱讚的。

西司夜市:

永遠都是排長隊的炒涼粉據說是炒得最焦香的,老闆說訣竅就在他自家特製的豆什兒上。各種小吃在這裡都能找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