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尋找曾經失落的聲腔——大理市民俗文化!

1949年後,以吹吹腔為基礎,吸收白族曲藝“大本曲”的曲調,得到進一步豐富提高,改稱“白劇”。唱詞形式基本上用白族詩歌常用的“山花體”用白語和漢語演唱,唱腔曲調有三十多種,表演節奏鮮明,規律嚴謹,比較古樸,有嚴格而固定的程式。

尋找曾經失落的聲腔——大理市民俗文化!

尋找曾經失落的聲腔——大理市民俗文化!

白劇組成

白劇音樂包括唱腔音樂和伴奏曲譜兩大部分。唱腔音樂由吹吹腔和大本曲兩大類組成,同時還吸收改編了部分民間樂曲;伴奏音樂包括傳統吹吹腔的嗩吶曲牌、打擊樂和大本曲的三絃曲牌,亦吸收了部分民間吹打樂和歌舞樂。有的唱腔按行當分為小生、小旦、搖旦、鬚生腔;有的按人物身份和動作分為英雄腔、哭腔、苦腔;有的按節拍、唱法分為平板、高腔、一字腔、流水板等。

分佈地區

白劇主要流傳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及麗江市部分白族聚居地區。

取材

這269個劇目中,取材於小說演義的有139個,根據民間故事、民間唱本改編的有7個,從古本戲演變而來的有4個,從兄弟劇種移植而來的有57個,其他來源的有62個,由此可見吹吹腔劇目來源極其豐富。

尋找曾經失落的聲腔——大理市民俗文化!

尋找曾經失落的聲腔——大理市民俗文化!

民族特色

吹吹腔的傳統劇本,有著許多鮮明的民族特色:一是吹吹腔的文學性較強,戲曲中常見的陳詞濫調較少,有不少劇目出於文人手筆,文辭雅美。如《李用下科》中書生李用的出場詩,便是用了馬致遠的《天淨沙》小令寫成:“八月中秋丹桂,路上客邸淒涼,小橋流水桂花香,日夜千思萬想。”二是吹吹腔的唱詞格式不同於漢族戲曲的唱詞,基本上是“三七—五”的所謂“山花體” ,即每段唱詞為四句,前三句是七字,後一句是五字。如果唱詞需要長一些,就兩段相連成八句,前七句都七字,第八句為五字,或是讓兩段以亡的“山花體”連在——起。“山花體”是白族文學中詩歌的傳統形式,無論山歌、小調、大本曲、文人詩和巫覡所唱的祝詞,都用這樣的表現形式。由此可見吹吹腔與白族文學之間的密切關係。三是吹吹腔的劇本有著自己的語言特色。語言是白語與漢語夾雜,白語部分也是用漢字書寫,只是在句旁加以註明。

唱詞格式

基本上是白族韻文“山花體”,即“三七一五” (前3句為七字句,第4句五字),或“七七一五” (前7句為七字句,第8句五字),其曲調被稱為“七句半” ,用白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演唱,唱腔曲調有30多種。有的按行當分,如小生腔、鬚生腔、小旦腔、搖旦腔,有的按人物身份、感情、動作分,如英雄腔、哭腔、抖馬腔、苦腔,有的按節拍唱法分,如平腔、高腔、流水板、垛垛板、一字腔,其他尚有二簧腔、風絞雪、課課子等。唱時無伴奏,用嗩吶接腔,接腔過門一般較長,變化複雜,誇張而富有表現力,用以烘托感情和加強表演動作的節奏感。打擊樂採用民間舞蹈鑼鼓打法,常與嗩吶配合使用。

白劇的傳統劇目有反映白族人民鬥爭生活的故事戲,如《血汗衫》 、 《牟伽陀開闢鶴陽》 、《火燒松明樓》等,有生活小戲,如《瞎子洗澡》、《張浪子薅豆》、《劉成五搬板凳》、《石山告狀》等。此外尚有與滇劇等其他劇種題材相同的《三國》、《說唐》、《楊家將》等歷史故事戲。新編劇目有《紅色三絃》、《蒼山紅梅》、《望夫雲》等。

尋找曾經失落的聲腔——大理市民俗文化!

尋找曾經失落的聲腔——大理市民俗文化!

名家介紹

葉新濤

一位美麗的川妹子,被譽為“蒼山一枝花”。新中國成立後,白劇受到黨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視,1962年大理州白劇團應運而生,是白劇發展道路上一塊重要的里程碑。任何一個劇種都有自己的演員群體,因為它的藝術特色和功能全靠演員來展現。在白劇團的演員群體中,葉新濤是一位承前啟後的佼佼者。七十年代初“闖”入白劇舞臺的葉新濤以其特有的藝術天賦,以其刻苦鑽研的“牛勁”,在白劇藝海中拼搏、遨遊。經三十年如一日的磨礪和奉獻,葉新濤演技嫻熟、藝績累累,成為一名優秀的白劇表演藝術家。蒼山的雪、洱海的水,滋潤著她久唱不倒的金子般的歌喉。她演唱的白歌和白劇唱腔宛如清甜的十八溪泉水,潺潺不息地流進人們的心田。

傳承

2008年白劇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著重要的意義。

2014年雲南州委、政府已經同意將白劇團辦公及業務用房納入即將啟動的“大理州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專案建設;“蝴蝶之夢”劇場將給州民族文化工作團(即白劇團)使用;在白族文化傳習所增設白劇研究室、白劇創作室和傳承展演室;將大理市少藝校和下關第四小學設為“白劇傳承基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