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憨憨地喝了一壺“洛神的眼淚”茶,心慌慌,會不會躺闆闆

“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洛神是個大美女,明眸善睞,唇紅齒白,是曹植筆下讓人“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日思夜想,無法入眠的絕色美人兒。她又叫宓妃,是中國先秦神話中,司掌洛河的地方水神。

這樣一位絕美的仙人兒,她的眼淚,是什麼滋味呢?有一種叫洛神花的植物,傳說就是洛神的眼淚,其外形似小朵的紅玫瑰花,盛產於廣東、廣西、福建、雲南等地。

憨憨地喝了一壺“洛神的眼淚”茶,心慌慌,會不會躺闆闆

洛神花,傳說中“洛神的眼淚”

一個星期前,我偶然在某平臺網頁上看到了它的身影,宣傳文字寫著,新鮮採摘的,可以泡酒泡茶。由於此前從沒食用過,出於好奇,果斷下手買回一斤,置於小簍子裡,放陽臺上晾著。

憨憨地喝了一壺“洛神的眼淚”茶,心慌慌,會不會躺闆闆

新鮮的洛神花,放陽臺上晾了幾天後

後來由於忙於其他事,再想起這“洛神的眼淚”時,已是幾日後了,結果,新鮮的洛神花失去水分變得乾癟起皺了,撕開外面一片一片的瓣兒,裡面裹著幾乎全是白絨絨的黴毛或綠綠的黴斑,心裡失望又懊惱,直嘆太可惜,怎麼才幾日,就發黴了呢?

憨憨地喝了一壺“洛神的眼淚”茶,心慌慌,會不會躺闆闆

一邊懊惱,一邊從一堆發黴的洛神花中挑選,最後,選出十二朵沒有發黴的,迫不及期地將其中六朵洗淨置於盤中,然後燒水,準備泡它們喝。

憨憨地喝了一壺“洛神的眼淚”茶,心慌慌,會不會躺闆闆

選出六朵準備泡茶,沒有去核

待水燒開,往玻璃壺裡扔進幾粒冰糖,將六朵洛神花也一併扔進去,然後倒進開水,置於小桌上。開始忙乎中餐,等吃完中餐,再看那一壺泡著洛神花的水,紅紅亮亮的,美極了。光看著,便入了神,竟然有點捨不得倒來喝了。

憨憨地喝了一壺“洛神的眼淚”茶,心慌慌,會不會躺闆闆

泡出的茶,晶瑩剔透紅亮亮

呆望著這一壺晶瑩剔透琥珀色的紅亮亮的洛神花茶,想象著緩緩倒入口,會是什麼滋味呢?那麼絕美的洛神仙女,用她的眼淚泡的茶,是酸是苦還是甜?胡思亂想了一通後,最後,忍不住給自己倒了一杯,懷著忐忑的心情嚐了一口,接著一口,又一口……很快就喝完了一杯。

是酸酸甜甜的,回味有點澀,口感類似於新釀的紅葡萄酒,但沒有酒味,比紅葡萄酒略酸,如果不是之前放了冰糖,會更酸,也比葡萄酒生津止渴。

憨憨地喝了一壺“洛神的眼淚”茶,心慌慌,會不會躺闆闆

玻璃杯裝上茶水,甚是好看

溫溫熱熱,酸酸甜甜,越喝越有味,一杯又一杯,不知不覺,居然把一壺都喝完了。喝完才驚覺,自己是第一次泡洛神花茶,泡的方法是否正確?我把大顆核也一起泡了,它的籽究竟能不能吃?吃了又會不會中毒?腦海裡竟莫名響起“紅傘傘、白杆杆,吃完一起躺闆闆……”的歌謠,糊里糊塗喝了這一壺“洛神的眼淚”茶,會不會躺闆闆呢?不由地心慌慌,趁著還清醒,趕緊上網查詢資料。

透過查詢得知,原來洛神花,也被稱為玫瑰茄、紅金梅、紅桃K、植物界的美容紅寶石等。洛神花的根和種子經過炮製後可以入藥,藥性偏涼,性味酸涼,歸於腎經,具有斂肺止咳、降血壓、解酒、補血及美容瘦身等功效。

而我們平時用來泡茶的洛神花,其實是用它的花萼來泡的,果核及裡面的籽不能直接食用,可以用來榨油或炒著吃,但易上火。果核裡面的籽,也就是種子。

憨憨地喝了一壺“洛神的眼淚”茶,心慌慌,會不會躺闆闆

果核及裡面的籽

憨憨地喝了一壺“洛神的眼淚”茶,心慌慌,會不會躺闆闆

果核裡面的籽,也就是種子

洛神花茶味酸,含維生素C,接骨木三糖苷、檸檬酸等營養成分。飲用洛神花茶可以起到促進新陳代謝、生津止渴、利尿的作用。如果不喜酸,可以適當加入冰糖和蜂蜜調和,口感酸酸甜甜,老少皆宜。但胃酸過多者、體質寒涼者、腎功能不全者、孕婦及月經期婦女等慎用。

製作洛神花茶也簡單,將已經曬乾或風乾水分的洛神花花萼洗淨,選出五六朵即可,撕片放入茶壺,扔入幾粒冰糖,然後注入燒開的沸水。靜止待花萼的營養泡出,整壺茶的色澤如紅琥珀色透亮,即可倒出飲用了。

家裡有蜂蜜的,也可不放冰糖,等茶溫涼至低於60攝氏度後,調入蜂蜜即可。因為蜂蜜含有活性酶類,其最高溫度耐受是60攝氏度。水溫太高會破壞蜂蜜的營養。加入冰糖或蜂蜜後,口感酸酸甜甜,消食止渴解酒,都不錯,但不要多喝,適量即可。

憨憨地喝了一壺“洛神的眼淚”茶,心慌慌,會不會躺闆闆

茶色誘人,勿貪杯,適量飲用

洛神花,除了被用來泡茶,還可以釀酒,製作果汁、果醬和蜜餞。但在食用前一定要先對它加以瞭解,弄清楚它的功效及禁忌,如何製作及吃法。千萬不要像我一樣,事前沒了解,糊里糊塗把種子也一起扔進茶壺泡茶喝,幸好沒事。倘若種子有毒的話,後果不堪設想,輕則腸胃不適,重則,真的要躺闆闆了,那就真的是喝了“洛神的眼淚”茶,血淚汪汪了!

憨憨地喝了一壺“洛神的眼淚”茶,心慌慌,會不會躺闆闆

謹以此篇,提醒大家,引以為戒,食用安全無小事,面對從沒食用過的東西,先了解再食用,避免“禍從口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