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詩詞話胭脂:柳拂眉間黛色,桃勻臉上胭脂

柳拂眉間黛色,桃勻臉上胭脂。

說起“胭脂”這個詞,似乎就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美感湧上心頭。俗話說,女為悅己者容,從古至今,“美”是所有人都追求的,而妝容的打扮便是讓一個女人變得氣質若蘭,美麗動人的“法寶”。

胭脂,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淚灑胭脂雨”到“胭脂含臉笑”,古代我國的女性一直對胭脂寵愛有加,長期作為化妝用品。文人墨客絲毫不吝嗇利用自己的才華對於胭脂以及使用胭脂女性的大為讚美,

比如,宋代著名詩人曹冠在《水調歌頭·造物巧鍾賦》中寫道“誰將絳蠟籠玉,香雪染胭脂。”再比如,宋代著名詩人張炎在《蝶戀花·花佔枝頭忺日焙》中寫道“胭脂淡抹微酣醉”。這些才華橫溢的詩人把對胭脂的讚美表達的淋漓盡致。

詩詞話胭脂:柳拂眉間黛色,桃勻臉上胭脂

古代女子化妝

01

胭脂的起源

胭脂在我國存的歷史久遠,根據一些史料的記載,對於胭脂的起源說法不一。

第一種說法,胭脂是來自源於商紂。

胭脂又名“燕脂”,是因為它產自燕地一帶,它是用紅藍花的花汁凝鍊而成的,可以調節胭脂用來裝飾女性的面容,使其看起來更加精緻美麗、端莊大氣。

晉·崔豹 《古今注·草木》:“燕支葉似葪,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為燕支,中國亦謂為紅藍。以染粉為婦人色,謂之燕支粉。”

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中:“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之,調脂飾女面,產於燕地,故曰燕脂。”

詩詞話胭脂:柳拂眉間黛色,桃勻臉上胭脂

第二種說法,胭脂來源於西域。

這種說法可以在西晉時期的《博物志》中看到,張騫,是西漢外交家、探險家,也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

有一天,張騫得到了一種名為“黃藍”的花,曬乾之後用來塗染絲織品。剩餘的花便是“燕支”。此外,在宋代《嘉佑本草》一書中有記載:紅藍花無害無毒,可以當做胭脂使用,它產於梁漢和西域。所以,由此來看,胭脂有來源於西域一說。

“黃藍,張騫所得,今滄魏亦種,近世人多重之。收其花,俟幹,以染帛,色鮮于茜,謂之‘真紅’,亦曰‘鮮紅’。目其草曰‘紅花’以染帛之餘為燕支,乾草初漬則色黃,故又名黃藍。”——西晉·《博物志》

“紅藍色味辛溫,無毒,堪做胭脂,生梁漢及西域。——宋·《嘉佑本草》

詩詞話胭脂:柳拂眉間黛色,桃勻臉上胭脂

古代製作胭脂

第三種說法,胭脂來源於匈奴。

根據晉代習鑿齒 《與謝侍中書》中所記載,匈奴一位名將的妻子閼氏,長相像“煙肢”,以及在《與燕王書》中提到,北方的人民採取紅藍花,取出它的精華,可以當做“煙支”,這裡的女性經常使用。而北方,便是遊牧的少數民族匈奴。

在《西河故事》中記載,匈奴失祁連、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乃憫惜如此。”由此看來,胭脂有來源於匈奴一說。

晉·習鑿齒 《與燕王書》:“此下有紅藍花,足下先知之不?北方人採紅藍,取其華,染緋黃,挼取其英鮮者作煙支,婦人粉時為顏色。吾少時再三過見煙肢,今日始視紅藍,後當為足下致其種。”

晉·習鑿齒 《與謝侍中書》:“匈奴名妻作閼氏,言其可愛如煙肢也。”

詩詞話胭脂:柳拂眉間黛色,桃勻臉上胭脂

02

三國時期的“曉霞妝”

早在三國時期,胭脂就已經開始作為漢族女性的化妝用品流行了。在張泌所著作的《妝樓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初入魏宮侍女,一天晚上,這個宮女看到文帝曹丕在燈下看書,屋內有一水晶七尺屏風遮擋住。這個侍女就一直在屏風外等候,夜已經很深了,侍女睡著了,在不知不覺中,她的臉頰觸碰在屏風上被劃傷,霎時間,臉頰的傷口處就像黃昏時天空中的曉霞將散,這樣看上去顯加得更加美麗動人了。

從此之後,宮裡的女子都用胭脂仿照著,在臉上化這樣的妝,就有了一個很美的名字——

曉霞妝

。曉霞妝是中國工藝美術詞典 的一種。三國以後,不論是皇家貴族還是平民百姓的女性,胭脂都成為了她們追捧和喜愛的一種化妝品。

張泌《妝樓記》:“夜來初入魏宮,一夕,文帝在燈下詠,以水晶七尺屏風障之。夜來至,不覺面觸屏上,傷處如曉霞將散,自是宮人俱用胭脂仿畫,名曉霞妝。”

詩詞話胭脂:柳拂眉間黛色,桃勻臉上胭脂

“曉霞妝”

03

盛唐唐時期的胭脂

到了盛唐時期,胭脂作為女性的化妝用品在全國都非常流行了,當時的女子有一個化妝的順序,通常是七大步驟:

一敷鉛粉,二抹胭脂,三畫黛眉,四貼花鈿,五鈿面靨,六描斜紅,七塗唇脂。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後宮詞》中說:

“雨露由來一點恩,爭能遍佈及千門?三千宮女胭脂面,幾個春來無淚痕!”

這更能說明胭脂在皇宮裡非常的流行。三千佳麗為了得到皇帝的臨幸,紛紛用胭脂裝飾自己。用紅妝新增自己好的氣色,增加面部肌膚的紅潤感,讓自己變得更加美麗動人。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對胭脂更是喜愛有加,王仁裕中《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貴妃每至夏月,常衣輕綃,使侍兒交扇鼓風,猶不解其熱。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或拭之於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據說,楊貴妃在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紅色的,這說明,即便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即便熱的大汗淋漓,也要經常使用胭脂來打扮自己,時刻不忘記對美的追求。

詩詞話胭脂:柳拂眉間黛色,桃勻臉上胭脂

唐代著名詩人王建在《宮詞》中寫到:

“舞來汗溼羅衣徹,樓上人扶下玉梯,歸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裡潑紅泥”。

唐朝的女性人人都是美妝高手,她們常常雙頰上那一抹暈染的緋紅,用花顏雲鬢、黛眉輕挑、妝容濃豔再合適不過,她們化斜紅妝、酒暈妝、落梅妝等等,”她們對美的追求,也映射了盛唐的開放繁榮。不論是富貴人家,還是普通人家,初婚嫁娶時的女子都要裝扮粉飾,當時的胭脂在全國各地都盛行。

宇文士及在《妝臺記二》中寫到:“美人在進行面部化妝時,先傅粉,再把胭脂放在手心調勻,然後搽到臉上。兩頰施胭脂比較濃的,為酒暈妝;淡的,為桃花妝;薄薄地施一層胭脂,再罩粉一層,為飛霞妝。

詩詞話胭脂:柳拂眉間黛色,桃勻臉上胭脂

04

宋朝的胭脂

宋代時期最為流行的妝容風格是

清新淡雅。

無論是毛滂的“桃夭杏好。似個人人好。淡抹胭脂眉不掃。”還是周紫芝的“淺妝勻靚,一點閒心性。臉上羞紅凝不定”,亦或是晏幾道的“嬌香淡梁胭脂雪。愁春細畫彎彎月。花月鏡邊情。淺妝勻未成”,

都表達出宋朝的女子更加傾向於清新淡雅的妝容。

從辛棄疾的“先裁翡翠裝成蓋,更點胭脂染透酥。”到歐陽修的“灑著胭脂紅撲面,須知。更有何人得似伊。”再到晏殊的“胭脂誰與勻淡,偏向臉邊濃。”

在宋朝,胭脂不僅僅是女性的化妝用品,也發展成了一種文化,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素材,用來寄託自己的情感。

據統計,唐代詩人描寫胭脂的詩句大概20多首,到了宋朝

,達到了280餘首,

而且在今後的朝代中也無之可及,這足以說明了胭脂文化在宋朝達到了頂峰。

詩詞話胭脂:柳拂眉間黛色,桃勻臉上胭脂

南唐最後一位國君李煜,在敗於宋軍時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透過“胭脂淚”用擬人的手法,把對於亡國而感慨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感觸表達的淋漓盡致,以及對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融匯和濃縮了無數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此時的“胭脂”,更像是一種情感上的寄託。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05

賈寶玉的癖好——吃胭脂

清代著名學者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到:

賈寶玉有個特殊的癖好,喜歡吃丫鬟嘴上的胭脂。

在賈寶玉滿一週歲的時候,賈政想要透過“抓周”的方式來預卜賈寶玉未來的志向和前途,寶玉對於眼前的那些紙、墨、筆、硯、金元寶、書本等物品並不感興趣,一樣也沒有拿,偏偏伸手把一個脂粉釵環抓了起來。於是,賈政勃然大怒,說:“將來酒色之徒耳”。

雖然身邊的人一直勸說賈寶玉不要吃胭脂,但是賈寶玉愛吃胭脂的習慣就是一直改不掉。有一次,湘雲又來賈府玩,賈寶玉還沒有洗漱就迫不及待地來找湘雲和黛玉玩耍,看到湘雲和黛玉放在梳妝檯上的胭脂,寶玉順手拿起來就想要嘗一嘗,湘雲看到了他,抬起手就要打了他,還問他怎麼這麼多年了這個習慣怎麼還不改一改。還有一次,鴛鴦奉賈母命來請賈寶玉,賈寶玉趁著穿靴子的工夫,回頭見到鴛鴦細膩白皙的脖頸,就衝向前,對鴛鴦說“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賞我吃了罷。”家人對賈寶玉愛吃胭脂這個習慣也是無可奈何。襲人勸說寶玉,“再不許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與那愛紅的毛病兒。”

古代的胭脂是可以食用的,因為它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硃砂、紫草、蘇方木、落葵、石榴花、紫茉莉和玫瑰等製作而成的,如果原材料全部是花朵,可以說是天然無公害的綠色食品,但是胭脂也不會很好吃。並不像現在的化妝用品,含有有害的化學物質。

詩詞話胭脂:柳拂眉間黛色,桃勻臉上胭脂

06

稀世古董——胭脂盒

可以說,“胭脂盒”是女性閨房必備之物,其作用是用來放胭脂、香粉的盒子,盛放胭脂的盒子也是頗有講究,那個時候的“胭脂盒”放在今天是稀世珍寶,很多古玩愛好者都想收藏,即便放在當時,也是十分受追捧。

從唐代以後,胭脂盒的材料有所改變,除了用瓷器製作胭脂盒之外,還有鎏金錯銀珠玉螺鈿,雕鏤鑲嵌,材質多樣,樣式豐富,可以說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其中,唐代時期,鞏縣官窯瓷質物件盛行,用當時的官窯瓷質製作出來的胭脂盒更是美妙絕倫,被很多人所喜愛,堪稱絕品。到了宋代時期,瓷器工藝的發展與繁榮也為胭脂盒的樣式和功能注入了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詩詞話胭脂:柳拂眉間黛色,桃勻臉上胭脂

到了明清時期,胭脂盒的發展達到了千年胭脂盒歷史的巔峰,特別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對胭脂盒的追捧十分盛行。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記載,賈寶玉盛放“香粉花棒”的是“宣窯瓷盒”,盛放“胭脂膏子”的是“白玉盒子”。“白玉盒子”當為羊脂白和田玉,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而“宣窯瓷盒”更為珍貴,可以算的上稀世古董。

詩詞話胭脂:柳拂眉間黛色,桃勻臉上胭脂

07

總結

雪影蕭蕭帶晚霞,胭脂灼灼傍鉛華。“胭脂”一詞如詩如畫,入耳便是唯美;“胭脂”一物香氣誘人,飾容更加動人。胭脂在我國的發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不僅僅是女性變得氣若幽蘭、端莊美麗的裝飾品,更是一種文化,一種文明的載體,它承載了幾千年前我們先人的智慧和對美的追求。不論是“淚灑胭脂雨”的悽美,亦或是“胭脂含臉笑”的幸福,胭脂一直被女性寵愛,也說明了一個恆古不變的道理:女性時刻都在追求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