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大小像碗,看著像燈,從燈盞糕開始說

下午三四點,小學生們紛紛放學了,大街上又充滿了歡樂(吃東西啦)的氣氛。不管別人的下午茶是咖啡配蛋糕,還是紅酒配小牛排,咱們就喜歡來個燈盞糕,如果再有杯豆漿就更好了。

1

燈盞糕

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先將大米、黃豆浸泡兩個小時,然後磨成米漿,加入麵粉調和,再加入細鹽、味精、蔥花等攪拌調勻。

油鍋燒滾後,舀一湯匙調好的米漿倒入特製的長柄圓形大鐵勺內,勺有多大就決定了燈盞糕有多大,搖晃長勺讓米漿鋪滿整個勺子,加入餡料(一般為蘿蔔絲,現在有很多加入肉絲,蛋,海鮮等),再舀一勺米漿蓋上,就形成一個完整的胚子。

然後把整個勺沉入翻滾的油鍋裡炸,一會兒功夫,燈盞糕便自動脫離鐵勺浮上油麵。因為糕質有大豆,油炸時便會慢慢鼓起,成為中空扁圓形,形狀像以前用的油燈燈盞。再翻動幾下,待炸熟至色澤金黃時,外酥裡嫩的燈盞糕便可以起鍋了。

在以往物資比較匱乏的年代,花上五毛或者一塊錢,吃一個金燦燦的燈盞糕似乎都能得到莫大的滿足。一口咬下,隨著嘎吱嘎吱的聲音,香氣撲鼻而來,酥脆的麵餅伴著嫩滑的白蘿蔔就進入了口中,零星的幾根肉絲更給美味增添了幾分驚喜,這是一場色香味的盛宴。

2

就像中國前三的大學有五所一樣,溫州十大名小吃也有十幾種,但無論怎麼排,總有燈盞糕的一席之地。

2014年溫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七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裡,燈盞糕就出現在了傳統技藝專案裡,雖然是跟清江三鮮面一起放在了樂清申報專案裡,鹿城甌海龍灣洞頭瑞安永嘉平陽蒼南文成泰順等其他地區紛紛表示不服。

福建連城縣的官方網站上,把燈盞糕稱為客家傳統名小吃。溫州與福建相鄰,許多溫州人的祖上都是福建遷來的,相互之間的交流也很頻繁,所以兩地都有這種小吃也不奇怪。

大小像碗,看著像燈,從燈盞糕開始說

3

遺產這個詞聽起來總讓人感覺是老舊的,屬於過去時代的產物,沒有新價值的東西,會聯想到陳舊的櫥櫃,破損的瓷片,骯髒的木箱,殘缺的書簡,就連金銀珠寶都是黯淡無光的。

而許多地方在對待非遺這一塊,普遍存在重申請,輕傳承的做法。許多非遺專案也就是申報的時候看一下,宣傳報道的時候翻一下,然後變束之高閣了。

讓非遺專案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讓遺產變傳承,才是非遺保護的最終目標。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可能在大吃貨國,像燈盞糕這樣的小吃更有生命力吧,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改良配方,增加種類。從街頭巷尾擺攤,到進入店鋪門面正規經營,從只有白蘿蔔絲,到搭配肉蛋蝦鮑魚。雖然人們更重視健康了,對於油炸類食品敬而遠之,但偶爾吃一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嘛。

部分燈盞糕店鋪:

扁頭燈盞糕

大王燈盞糕粽豬油糕

天一角(學院路店)

老百里燈盞糕

陳記大王燈盞糕豬油糕(南浦店)

4

不知道本土方言溫州話有沒有進入某一級的非遺專案,傳說在越戰的時候,溫州話還做為通話密碼被運用,難倒了一眾密碼學家。某年有個美劇裡也提到了一下,不過據說這劇後來幾季拍的很差,觀眾大量流失。

劇中溫州話被稱為惡魔之語……

現在的年輕一代溫州娃兒,已經有很多不會說溫州話了,雖然一些小學開設了地方課程,但是沒有大語言環境,也很難普及。而且公眾場所普遍使用普通話,所以哪怕有近千萬人口,溫州話也不可避免的衰落了,已經很多年沒有新的有趣童謠出現了。

溫州電視臺的溫州話節目也已經辦了許多年,希望能繼續堅持下去。

開放與特色並不矛盾,包容和傳承親如一家。

出力你我他,傳承千萬家。

每天說句溫州話。

“wo jia。”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九州故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