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這首先得從茶說起。

唐代崔道融《梅花》詩: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其中“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這一聯寫得尤為精到,故傳為佳句。

“韻”是香中之香。

抿一口茶湯,嗅一下杯底,動作人人都熟練。鼻子能嗅到的香氣,終究膚淺,而茶湯吞嚥之後,充盈在口腔之中的餘味,才是“韻”。所以巖茶有巖韻,鐵觀音有觀音韻,這就是茶“韻”。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而我們平時所說的泡“好”一款茶,就是要控制好茶湯的濃度和溫度兩個引數,從而使茶“韻”倍增。

茶“韻”的滋味,聽起來很玄學,細講起來,無非是香氣、甜度、醇厚度、苦澀度、回甘這麼幾項。好茶“香氣過喉”,在茶湯吞嚥之後,香氣能充盈在整個口腔,尤其是從舌尖到舌根的整個舌面上都能感受到香氣的“粘著”。白居易詩裡寫“盛來有佳色,咽罷餘芳氣”是很準確的描述。

那紫砂壺能不能使茶“韻”更佳?

換句話說:紫砂器

泥料材質的特殊構造

真的能

給泡茶帶來一定的功能

嗎?

陶瓷工藝工程師和食品工程工程師做了聯合實驗,用三個月的時間對宜興紫砂茶具實用功能作研究,應用TC-PⅡG全自動型測色、色差計等檢測手段,選用宜興紫砂壺、宜興硃砂壺、白瓷壺、玻璃杯四種茶具,沖泡綠茶、紅茶、烏龍茶,來測定茶湯中的色、香、味,水浸出物,即茶湯、茶色、茶多酚、咖啡鹼、還原糖、茶氨酸、茶乳酪等專案含量的測定。

以下有關紫砂壺實用功能的研究情況和測試結果及其相關資料引用自此實驗報告。

*引自:曹仲良,《紫玉金砂精華版》國家圖書館目錄[M]。臺北:唐人工藝出版社,2009。12。

測試過程複雜和資料枯燥,這裡直接公佈檢測結果。

1、茶多酚含量測定與結果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結論:用三種茶具沖泡綠茶、紅茶、烏龍茶的茶湯,隨時間的延長,茶多酚含量逐漸增加。用紫砂壺沖泡的茶湯中,其茶多酚含量高於瓷壺、玻璃杯約30%-50%左右。

2、咖啡因含量測定與結果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結論:用三種茶具沖泡綠茶、紅茶、烏龍茶,隨著時間的延長,茶湯中咖啡因的含量逐漸增加,四十分鐘後,達到平衡。在六十分鐘沖泡時間內,用紫砂壺沖泡的三種茶湯中的咖啡因含量始終高於瓷壺和玻璃杯,大約提高30%-40%左右。

3、還原糖含量測定與結果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結論:用三種茶具沖泡綠茶、紅茶、烏龍茶,在前二十分鐘內還原糖的溶出量幾乎呈直線上升,30分鐘至60分鐘內逐趨平衡。用紫砂茶具沖泡的茶湯中還原糖的溶出量,在相同的時間內高於瓷壺和玻璃壺。

4、維生素C含量測定與結果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結論:

(1)不同的茶葉要想使茶湯中維生素C獲得最大量必須選擇最佳沖泡水的溫度。沖泡綠茶時水溫控制在90℃為宜:沖泡紅茶時水溫控制在95-100℃為宜。

(2)除綠茶浸出維生素C玻璃杯要超過紫砂壺,其他對比紫砂壺都高於其他器具。

5、氨基酸含量測定與結果

分別稱取三種茶葉各3克,置於三種茶具中,用180ml沸水,沖泡15分鐘後取樣測定茶湯中的茶氨酸。測定結果列於下表:

單位:(mg/100ml)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結論:茶氨酸含量多寡對茶湯的鮮爽味影響很大,在茶湯中有近二十種遊離氨基酸,其中茶氨酸含量約佔總量的50%,他是茶的特徵氨基酸。從測定結果可見,用紫砂壺泡茶的各種茶湯中茶氨酸溶出量約高於瓷壺、玻璃杯的10-20%左右。

6、茶乳酪含量測定與結果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茶湯放冷之後,湯色變的渾濁,這種現象稱為“冷後混”。導致冷後混的原因主要是茶乳酪含量的增多所致。

測定結果表明:茶乳酪的含量隨浸泡時間的延長而提高,用紫砂壺沖泡的茶湯中茶乳酪的生成量均低於瓷壺和玻璃杯。

7、茶湯的色、香、味,變質發酵情況的定性評定與PH值的變化

本試驗採用直觀觀察方法,以紅茶來試驗,室溫33-35℃

試驗結果列於下表。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茶湯的PH值由中性向弱酸性轉化,是由於茶葉中丹寧溶出物的結果,它會損害茶湯的質量。觀察試驗結果,可知在同條件下:

(1)用紫砂壺沖泡的茶湯的PH值變化遠慢於瓷壺。

(2)用紫砂壺沖泡的茶湯香味減退、變質發酵滯後的時間明顯比瓷壺更長。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注:配圖為問壺做定向實驗拍攝圖片,拍攝時間為120個小時後,室溫35度左右。

總結:無論用先進的科學方法進行的定量測試,還是用感官進行定性的評定,其結果都足以說明用紫砂壺沖泡的各種茶湯,能獲得比其他材質的茶具更好的茶湯湯色、茶湯滋味、茶湯香氣,且具有較好的保鮮、保味的功能。

那為何紫砂壺泡茶功能性這麼好?

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保溫性,透氣性要遠遠高於其他茶具。因為保溫性讓其在相同時間內沖泡的茶葉茶水溫度更高,保證了茶葉茶多酚、咖啡鹼、茶乳酪、還原糖、維生素C、茶氨酸的析出同時也保留了茶香味。

歸根結底其實還是紫砂壺的雙氣孔結構。

用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紫砂胎體的顯微結構如下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朱泥壺雙氣孔結構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紫泥壺雙氣孔結構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紫砂壺雙氣孔結構圖

壺體中有十分清晰氣孔結構,它顯示了赤鐵礦、雲母、石英、高齡土鏈狀氣孔,高齡土內部的微細氣孔,以及鏈狀氣孔包裹著高齡土團粒的情形。這種鏈狀氣孔的大小為5-20mm不等。另一種高齡土細微氣孔一般為1-3mm左右。上述的兩種氣孔統稱為雙氣孔結構。

這是紫砂壺所特有的顯微結構,其他如雲南建水五彩陶、廣西欽州坭興桂陶、重慶榮昌安富陶、以及廣東汕頭壺,因為礦料的關係都是單氣孔結構,其保溫性,透氣性(注)則要低於紫砂壺。

註解:紫砂壺的透氣性並非是一致的,不同的泥料透氣性各有不同。影響紫砂壺的透氣性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泥料本身的

結晶度

,二是泥料

目數

1、從結晶度來說,

朱泥>紫泥>段泥,該值越大透氣性越差

因此,就透氣性而言,段泥>紫泥>朱泥

2。 目數是一個材料單位,用來計量泥料網篩的篩孔密度。1目=1平方英寸的網篩面上有1個篩孔;40目=1平方英寸的網篩面上有40孔。因此,

目數越大,顆粒透過率越低,最大顆粒也就越細。

上圖所示,小泥團、石英、雲母、赤鐵礦組成了鏈狀氣孔,如果顆粒越小,則

鏈狀氣孔閉合度越大,透氣性則越差

。因此我們可以說

目數越大,透氣性越差

。所以,就透氣性而言,

20目>40目>60目

下面展示一些不同泥料、不同目數的具體觀感表現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40-60目混拼降坡泥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40目降坡泥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40目紫泥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60目老紫泥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40目本綠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40目段泥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60目朱泥

我們選壺的時候有個小技巧,敲擊新壺(用過的壺由於有了包漿,聽聲音就不準確啦)判斷透氣性。

如果聽起來很渾,則說明該壺泥料較“酥”,透氣性好;如果聽起來很脆,如鐵器一般,則說明該壺泥料較緊實,透氣性

差。

紫砂壺的上述效能,從微觀上,決定了茶葉不同的內含物質在茶湯中析出的速率、比率甚至其它區別,最終在茶湯品質上得以綜合呈現。正確選擇和使用紫砂壺,可以使茶品具有更為均衡優異的表現。茶品的湯感、韻味等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改善(相對而言)。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當年,陸羽老人家歷時十幾年走遍山川,遍嘗奇茗,最後定居湖州寫《茶經》之時,是否會想到在他千年之前,那位嘗百草的神農;又是否會想到千年之後,茶這樣一種香味平淡、略帶苦澀的東方神秘飲品終於流播九州,揚名四海,不僅成為華夏子民最熟悉的飲料,更是征服了遠隔重洋的西方貴族。

茶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柴米油鹽醬醋茶”裡有茶,“琴棋書畫詩酒茶”裡也有茶,都是茶,本質沒變,但由於喝的人群體不同,追求不一樣,所以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

“柴米油鹽醬醋茶”裡的茶,是生活需要,是物質需求;

“琴棋書畫詩酒茶”裡的茶,是文化所需,是精神追求。

當你開始以精神的方式去感受茶,而不是計較喝入口中的液體的味道和香氣,把這個感覺轉化為感受,由口裡喝到心裡,你就能明白茶人對茶具的看重以及後來茶道的誕生。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茶道”這個詞,是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第一次提出的:“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崔石是個人名,大概是湖州地方長官,而皎然是當時江南地區著名高僧與詩僧。“誚”本義是譏諷,這裡是文人之間開玩笑的意義。皎然這首詩的主要意思就是:喝酒不如喝茶,喝茶的體驗很美妙、只有喝茶才能體驗到“得道”的感覺。因茶而近“道”,飲茶而得“道”,故稱“茶道”。

而今天“茶道”一詞的意義顯然不是如此,而是程式、規範、精神核心等一整套的形而上與形而下緊密結合的體系。

茶具雖然是“道”的載體,但顯然只憑茶具的羅列陳設是無法體現“道”的。而若是沒有器物的依託,一片弱小單薄的茶葉,又如何承載起茶道之重?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歸根結底,茶具之於你,正如你身上的物品之於你是一樣的。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喜好,而這種喜好也正是自己內心的投射。

有人喜歡以物代己,有人不喜歡,如此而已。

最後願您心有所喜,而我能達您所願!

紫砂壺的適茶性有沒有科學依據?

感謝各位朋友的關注、評論、收藏、轉發!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