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站樁就是法象天地、復歸嬰兒

站樁就是法象天地、復歸嬰兒

很多人對樁法不瞭解甚至是看不起,也不知道那麼簡單的動作會起那麼大的作用,更多的人是無法長久的堅持,大道至簡,看似簡單的樁法卻蘊含著自然之道。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你說的站樁不就是蹲馬步嘛,誰不會啊,哪有這麼神奇啊。蹲馬步不是站樁,樁是直的,不是彎的,我們自己就是樁。

人在年輕之時,一般下焦比較實,上焦比較虛,上焦是指心與肺,下焦是指肝與腎。

上虛下實,元陽充足,頭目清醒,人就充滿了活力。這就像晴朗的天空一樣,天上風輕雲淡,地面綠樹成蔭。這也像小孩子一樣,氣在下邊,想法簡單,活力四射,所以天天奔跑不止,摔一下也沒事。

然而,到了老年,人會漸漸地變為下焦虛,上焦實。

上虛下實,頭輕腳重,人就會神清氣爽;

下虛上實,頭重腳輕,人就會昏昏沉沉。

所以,道醫認為上虛下實是身體健康的標誌,上實下虛則是病態的表現。

人為什麼會上實下虛呢?

這是因為氣的流動不通暢了,氣都集中在了上部,不下降了,上面當然實了,下面當然虛了。

天地是個大宇宙,人體是個小宇宙,人體的法則遵循天地的法則。天地之間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體之內也應該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天地之間上虛下實,人體之間也應該上虛下實。

如果下面的地虛了,森林被亂砍濫伐,水土流失,那麼,上面的天就變實了,沙塵暴會籠罩天空。

站樁就是法象天地、復歸嬰兒

那麼如何來改善這一狀況呢? 

國家的政策是植樹造林,讓下面先實起來,下面實了,上面自然就虛了。

養生的道理也一樣,要讓上焦的心肺之氣降下來,先要讓下面的肝腎之氣充實起來。方法之一就是站樁。

站樁站樁,關鍵是一個樁字,樁就是要讓身體的下半部分穩定下來,要有生根之感。各種道醫絕技都在這裡。

你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頭頂天,腳踏地,身體先有了根,體內的氣才會自動地慢慢迴歸原位,該上升的上升,該下降的下降,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時間一長,身體就恢復到上虛下實的狀態。

這就好比一杯渾濁的水,你越攪動,它越渾濁,你讓它靜止不動,輕的東西就會往上浮,重的東西就會往下沉,不一會兒,你就能看見一杯清澈見底的水。

站樁時松肩墜肘、膝蓋自然微曲,百分之七十的重量移於腳後跟,其目的就是讓身體重心下降,使下面充實,下面充實了,腎精就會充實,腎精充實了,宗氣執行通暢,心肺之氣下降,肝腎之氣上升,這樣一來,人就進入了上虛下實的狀態,就能健康長壽。

《黃帝內經》對站樁有具體的論述:“提契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

千百年來的實踐證明,站樁是補充元氣最好的方法之一。元氣充滿以後,人就會身強力壯,具有抵抗一切疾病的能力。

站樁不僅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使陰陽相交,加速新陳代謝,還可以加強各臟器、器官以至細胞的功能,對許多慢性病都有很好的療效,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血脂症、痛風等。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樁功

頭頂為乾,足底為坤,“提挈天地”,“把握陰陽”,背為陽,腹為陰。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四象生八卦。腿是四象,四象生八卦。臀兩側肌肉往裡一收,內膝眼輕輕外翻的“感覺”,不是很用力。這時腳底內側有點虛,外側有點實,有一點兒就夠,不要過,過了以後,膝蓋多少橫向有點受力。重心移到後面,前腳掌虛,大腳趾能落地,湧泉空起來。

三部丹田都要在百會至會陰這條軸線上,下丹田的位置在你身體裡面是前三後七,所以力放在腳後跟上也是前三後七,後面是陽面,所以要承擔主要的重量。

內膝眼稍微一翻,腳外側實了,你看那個太極圖的陰陽魚,它從腳外側開始,逐步往後變化,到最後腳後跟是實的。左腳右腳都一樣,所以一個先天一個後天,這個合於八卦,所以兩儀四象八卦,你都具備了,這就是道,合於道就是自然。

頂天立地,背為陽,要做到離中虛,坎中滿。取坎填離,兩個肩往裡抱一抱,肘往裡抱一抱,把陽面開啟,你胸閉藏了,也就是老子說的“虛其心,實其腹”,這就是取坎填離。這時候你呼吸就像巽風一樣,就跟橐龠似的。

站樁就是法象天地、復歸嬰兒

頭正而起:下頦內收,提起玉樓(耳後高骨),使“百會”上頂,額向前頂,形成向上牽拔之力,與扣肩、合肘、沉肘,共同形成橫豎相濟的勁力。兩眼微閉,精神內守。

肩平而順:兩肩鬆開,兩肘前抱,使肩部微向內扣,欲交於前方,此時背部橫向拉平。

胸藏而閉:站樁時切忌挺胸。兩肩稍內扣,胸部自然向內含,自能氣降丹田。

背平而正:背平指背的豎向平正。要求背要如柱而不可背圓如球,如此可避免脊柱彎曲駝背。腰椎拔直後,背部要求平、正,脊椎直,尾骨不得左右偏斜,保證了尾閭的中正,也保證了脊椎的正直。

襠深而藏:欲坐而未坐,大腿根部折彎處向內微斂,可調直腰椎的生理彎曲。

膝曲而伸:膝關節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大概如日常站立的角度即可。委中(膝蓋後膕窩正中)大筋竭力要直,增強大腿後側力量的同時,產生一個向上的挺力,曲中求直,這是力由足起的關鍵環節。

足堅而穩:兩腳與肩同寬,腳尖向正前方,既不可內扣也不可外分,否則容易扭傷膝蓋,要保持平、正。重心在腳跟,前腳掌抓地,身體重量的70%落在後腳跟,而讓30%的重量落在前腳掌。足趾輕微抓地,足心湧泉含空,可使氣血暢通,以利於“肩井”穴的勁力下達“湧泉”。

下收穀道:尾骨向前翻起,兩臀相抱,將肛門微微上擠,達到收穀道的效果。不要像忍大便那樣直接提肛,否則容易傷身。

上提玉樓:下頦內收,提起玉樓(耳後高骨),使“百會”上頂,額向前頂,脖項向後靠衣領,頭頂有向上牽拔之感。

前任後督,氣行滾滾:“搭下鵲橋”:即尾閭前翻,以使兩腎向後靠的同時將腰椎拉直,兩臀肌肉相抱以提穀道,將任督二脈下方接通。“搭上鵲橋”:舌上抵,將任督二脈上方接通。

上松下緊,前松後緊:下緊才能上松,後緊才能前松。

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緊而不要過力疲勞,松而不要懈怠走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