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

哲學是什麼?這是一個三言兩語很難回答的問題, 但哲學研究的問題卻是言簡意賅的。哲學圍繞的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問題。換句話說,哲學就是研究精神與物質誰是第一性的問題。根據第一性的不同,分成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兩個不同的基本派別。誰是第一性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打個比方你想考試取得好成績,如果你認為精神是第一性,那麼你就應該求神拜佛;如果你認為物質是第一性,那麼你就應該努力學習。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那麼幾千年來的各種學術思想是唯心還是唯物的呢?

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

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

實際上在近代科學沒有發展之前,人類社會唯心主義是主流的,但並不代表古代沒有唯物主義。比如,眾所周知的“五行說”,以及“氣一元論”。這些理論進步性是承認世界由物質組成,但受到科學技術限制和認識的不全面,對於本源是什麼停留在猜測階段。

中國古代唯物主義頗有建樹的是荀子。荀子曾說過:“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句話就是典型的樸素唯物主義。荀子不相信怪力亂神學說,而是認為天道自然,是沒有意識的客觀存在。因此荀子主張“治天命”、“裁萬物”、“騁能而化之”等思想,強調在自然面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掌握自然規律讓它更好的為人服務。

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

除了荀子外,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著名的唯物論者,他就是範縝。範縝生活在南北朝時期,當時的中國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當人們面臨著苦難時,自然要尋找心靈上的慰藉,具有唯心主義的宗教自然就有了市場。範縝的那個時代,佛教在南朝進入了全盛時期。範縝不按常理出牌,大肆宣揚無神論,引起了權貴們的不滿。範縝認為“形神相即”,身體與精神是無法分開的,人死亡後精神也就是跟著消亡了,精神不可能脫離肉體輪迴轉世。雖然範縝的想法是正確的,但由於各種因素的作用唯物論並不是中國古代主流思想。

理學與心學的激烈碰撞

中國古代的主流思想是唯心主義,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當屬“理學”與“心學”。唯心主義也是可以細分的,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怎麼區分兩者呢?確實有一個技巧,是否和人有關,如果和人有關,那就是主觀的,反之就是客觀的。中國歷史上“理學”與“心學”之爭,本質上就是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之爭。

古代“理學”成就較為著名的是程顥、程頤、朱熹等人。他們認為“理”是萬物的起源,可以看作是一種天道。同時強調“理”是善的,它是人最本質的屬性。人可以透過對“理”的認識,達到格物致知的目的。為此大談“存天理,滅人慾”,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私慾的擴張,就偏離了天道,無法成為聖人。在我看來,程朱理學這一套理論提出的一個凌駕於皇權的價值觀,對於社會是具有進步價值的。

心學就不像理學那麼複雜,“吾心即是宇宙”顧名思義心就是本源。相比較令人摸不著頭腦的“理”,心學顯得更接地氣一點。心學的開端是陸九淵,而集大成者則是王陽明。“理”什麼?說不清,但是很重要。於是王陽明回答:要從自己心中找“理”,它全在心中。怎麼找呢?就是“知行合一”。

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我不是很理解他們所謂的“理”究竟是什麼?有的說是天,有的說是道……不過王陽明理論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就很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了。

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