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黃帝內經》肯定不是唯心主義

什麼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有哪些特徵?

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意識決定物質,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此為我國教材對唯心主義的一般定義。唯心主義者認為,人是有靈魂的,人死了,靈魂就離開屍體升到天國,或者下到地獄,但是人死亡了屍體還在挺長的一段時間裡存在。這個存在,表明意識根本不能決定物質,如果意識決定物質,那麼屍體應該隨著意識的死亡立馬消失。所以唯心主義是不正確的。

只要符合唯心主義的特點,其思想就是唯心主義。為此,首先我們來認識唯心主義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

,任何一個成熟的思想都有其主體!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區別就在於,唯心主義主體是虛構或者象徵意識的個體,或者是意識,其根本內容包括,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客觀唯心主義的主體可以是獨一的存在,比如上帝,有的是很多神,比如《西遊記》裡的神仙。而唯物主義主體是物質性質。

佛經的主體是佛,聖經的主體是上帝,皇權的主體是天神,黑格爾的哲學主體是精神。老子的主體是“道”。唯心主義的物質是由主體支配或者決定物質的一切,包括存在,包括運動,說到底唯心主義主張所有物質都有主宰者。

第二個特點

,唯心主義認為物質的形態和規律是由唯心主義的主體來決定的,而唯物主義的物質則不受任何東西支配。物質根本不存在主宰者,物質的所有都是由各自的性質決定。就好比地球與月亮之間的運動,形態和規律都是由物質各自的性質決定,性質本身就是產生現象的內因,外物影響則是產生現象的外因。

認識物質的性質,對於認識物質相關規律,有著決定性的意義,是所有科學研究和實踐的依據。這也是我們理解唯物主義,和區分唯心主義很重要的一點。

第三個特點

,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對物質與意識的關係認知不同,唯心主義是,意識決定物質,意識存在,物質就存在。物質因為意識而存在,沒有意識就沒有物質,物質隨人的意識消亡而消亡。意識締造了物質,意識支配著物質。但是最基本的是,人死亡了,屍體卻還存在,屍體也應該消失才對。人死亡了,屍體自然就該相應地消失,然而事實卻是,在人腦死亡的一段時間內屍體依然存在,並且經歷一個逐漸變化過程,甚至是少數個例冰凍經歷上千年的存在,在屍體消失的過程裡意識是消失了?還沒消失?唯心主義內部是一個要爭吵的話題。

第四個特點

,唯心主義誇大了意識的能動作用,甚至是可以讓意識存在根本沒有的能力,比如意識直接造出技術無法實現的物體,比如類似造一個可以讓地球漲一萬倍的機器,這樣的想象只能是臆想而已。再比如,那些神話故事,任意變化外形。再比如神靈製造了物質,女媧造人,上帝造人,什麼騎把掃把就可天高任我飛。而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人的的性質決定。

第五個特點

,唯心主義信仰者必然有唯心的行為,比如跳大神,拜祭神靈,畫符,抽籤,算命,算卦,做事想當然,臆想扭曲客觀事實等方式,用以祈求神明的指示,或者是祈求神的幫助為目的,而不是用自己的論證得出結果,也不是自己勞動所得,也不是主觀臆想結果。

這五個特點,只要滿足其中一個,就可以被稱為唯心主義,根據《黃帝內經》內容,我們需要從第一第二和第五個特點去分辨是否是唯心主義。

《黃帝內經》的內容偏向於對事物的定性的認識。

物質的內涵有兩個,1是質量,是思考量變的問題。2,是性質,思考的是質變問題,事物定性問題。

一般定性內容,例如,是男還是女?是動物?是植物?還是非生物?這是人類認識上的首要內容,這是實體性質認識。除了實體性質認識,還有抽象性質的認識,比如陰陽,矛盾,好壞,善惡等等。當我們說兩個人的關係上有矛盾,並不是他們手上真的就拿著矛或者盾,這就是抽象認識的特點。相對而言的性狀描述,大小,胖瘦,陰陽等都是相對的觀念,單獨的大不存在,單獨的瘦也不存在,這則是抽象認識的另一種特點。

《黃帝內經》中的“陰陽”不是一種意識概念,而是一種對物事性狀的描述概念。《黃帝內經》的理論系統是以陰陽觀念為基礎進行推理的。

《易經》同樣是基於陰陽認識衍生出來的推理系統,但《易經》的主體是天,雖然是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但是對於卦象的解釋,卦象是怎麼來的,隨機抽取與卦象有必然聯絡?卦象的產生是由什麼決定的?是運氣?還是天神指引?還是天人感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到《易經》中尋找答案。

陰陽對《易經》來說,陰陽不是重點,重點是卦象,一般認為卦象所反映的是天人感應,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繫辭上》),這裡的“天“不是天空的意義,而是天神的意義,事物的現象就是由天神決定,卦象就是天神的旨意,而結果就是天神的意願。

《黃帝內經》的唯物唯心的性質,我們要從唯心主義的三個特點去甄別《黃帝內經》的性質,首先我們來思考:

《黃帝內經》的主體。

《黃帝內經》第一個特點,對定性的討論很多,首先就是陰陽是首要的內容:

關於陰與陽的觀點,《黃帝內經》裡重要觀點有以下幾種,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這句話指出陰陽特性的作用是主宰人世間的一切。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這句話指出陰陽特性是生命的起源。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髒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素問 ●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這句話指出人體部位的屬性可以用陰陽特性來認知。

-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這句話指出溫度的陰陽特性。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這些話指出陰陽性的相對特性,水相對於火,水是陰性,氣相對於味來說,氣具有陽性,而味就具有陰性特徵,這裡指出對陰陽的定性。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素問 ●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這句話指出,陰陽的特性相輔相成,不同極端會有不同的危機表現。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 ●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這句話指出,陰陽的相輔相成,而不能孤立的存在,是陰陽特性之一。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素問 ●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這句話指出陰陽的主體也可以是陽光。同時也指出沒有絕對的陰性,也沒有絕對的陽性,用陰陽特性指出事物都有兩面性,陰陽性質也不例外,陰性中有陰陽兩部分性質,陽性中也有陽陰兩部分性質。

綜合起來,我們發現《黃帝內經》中陰陽的主體是要麼是身體某個部位,要麼是一天的時間,要麼是性別,要麼是季節氣候,要麼是味道,要麼是情緒,要麼是地區區域,要麼是方向,要麼是顏色,要麼是光線,一句話陰陽主體是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是《黃帝內經》的主體。

《黃帝內經》就是一部關於人和人體的特性認知的著作

在我們現代應用當中,陰陽特性就被用來確認特性,比如我們熟知的核酸檢測結果,陽性就表示被感染,陰性就是沒有感染的特徵。

《黃帝內經》除了以上陰陽特性為基礎的認識外,還有很多特性描述:

正與邪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素問 ●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這裡說的是正邪產生機制。

《黃帝內經》裡與正邪認知,繞不過“神”這個詞,《黃帝內經》中對“神”的認識大致有四種指向:

正氣

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靈樞 ● 小針解篇第三)這裡明確指出,《黃帝內經》中的神就是正氣。

指人的神志或精神狀態。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問 ●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素問 ●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指宇宙,自然界現象及規律。

“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素問 ●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素問 ● 五執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神秘。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從《黃帝內經》的表述上看“神”並不特指神靈,意識。

寒與熱也是《黃帝內經》中重要概念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洩,夏傷於暑,秋為瘧。”(素問 ●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風氣藏於面板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洩。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佚慄而不能食,名日寒熱。”(素問 ● 風論篇第四十二)

”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靈樞 ● 論疾診尺篇第七十四)。

實與虛,燥與溼也是《黃帝內經》中重要概念,“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素問 ●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寒暑燥溼風火,天之陰陽也”(素問 ●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升與降也是《黃帝內經》中重要概念

“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素問 ●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素問 ●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黃帝內經》中涉及運動,方位,氣味,顏色,光線,情感,季節,等物件的特性描述,這裡不再一一列舉。

這些描述,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使用的抽象性描述,我們說兩個人有矛盾關係,而不是他們真正的就一個手持矛,另一個人手持盾,風卻不是真正的空氣流動的風,金也不是現實的黃金,水也不是現實意義中的水,火也不是真的就有燃燒的火等等這些都只與數學代數推理的代數模式和軍事推演系統相通。

傳統的軍事推演常包括一張地圖或者沙盤或者是地形模擬物、推演棋子(代表人物或軍事單位)和一套規則(告訴你可以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現在的軍事推演可以在個人電腦上設定引數和規則虛擬實現,而任何兵棋(歷史性或其他)的目的,都是讓推演者重現特定的事件,或者也是更重要的,演示如果推演者作出不同決策,隨之將會發生什麼樣的結果,用一個符號,或者一個物體代理推理物件,這個特點是跟《黃帝內經》保持一致的,與之相同的還有數學推理,也使用了物件代理的方法——

數學的論證模式,第一步先為某些物件分別設定為某些符號。第二步為部分符號賦值。第三步根據規則進行推理計算,找到所需要的結論。

《黃帝內經》裡的魂魄不是唯心主義認識

“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 ● 本神篇第八“)

這句話的意思是,本來就該有的特性,在兩種力量的搏鬥狀況被稱為正氣情況,正氣的變化就是魂,本來就該有的特性變化就是魄。由此可見這裡對魂魄的解釋不是神話故事裡的魂魄,不是《九歌·國殤》裡的魂魄就是鬼,“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也。”(靈樞 ●九針論第七十八),這裡表達的是心肺肝脾腎與神魄魂意精的關係,透過人的神看心,透過人的魄瞭解肺,透過人的魂瞭解肝,透過人的意知道脾,透過人的精瞭解腎,對醫生而言就是要了解人的內臟狀況,才能決定治療方案,這才是原文的真實意思,而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唯心主義定性認知,作為一部醫學著作,是要承擔醫學使命,而不是要表達哲學上的唯心主義觀點。

綜合上述,用不同角度判定事物的性質描述人體現象以及自然現象,用辯證方法推理,最終實現描述出人體應對自然變化的方法,這就是《黃帝內經》的基本特色。

《黃帝內經》所用的行為也不是唯心主義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素問 ●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這些都體現出《黃帝內經》對診斷使用的唯物主義方法望聞問切,而不是唯心主義的行為,不是依靠祭拜,抽籤,祈禱,祈求神靈的指示或者幫助,純粹猜測,想當然獲得診斷結果。

其次,《黃帝內經》的推理邏輯,透過大自然對人體的影響,由陰陽對立關係出發,使用陰性陽性的識別,陰陽相互交感、對立制約、消長轉化,物極必反,都是《黃帝內經》採用的邏輯。由於這裡涉及的內容,在前面討論陰陽的時候,列舉的例子裡已經存在關於推理邏輯的表述,這裡就不再列舉《黃帝內經》中的說明例子了,唯心主義則推理的最終結果卻是神靈所為。

再其次,《黃帝內經》的藥物使用,用藥物的氣味,來判斷自然界之物的藥性,追求食藥同源,按藥物的氣味,按辯證推理確定藥物的處方。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慄、藿皆鹹。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素問 ● 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脾臟病需要緩和,甘能緩中,故宜急食甘味以緩之,需要瀉則用苦味藥瀉脾,以甘味補脾。”(素問 ● 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等等。。。。。

唯心主義認為心或者神就能解決疾病問題,或者說生病都是神的旨意,甚至說藥物治病都是神的旨意,更有甚者,教會的教徒宣傳的米缸的米越吃越多,生病只要一禱告就好了。

《黃帝內經》並不認可純粹的精神療法

“黃帝問曰: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對曰:往石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素問 ●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這兩段話就是說一種叫祝由的精神療法,對人有害。

容易誤解的地方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素問 ●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這句話表達了“通天“就是通曉天氣的本意。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素問 ●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這一句的意義是大概古人通曉天氣,生命的根本,都起源於陰陽(升清為天,降濁為地),有人認為《黃帝內經》是唯心主義,源自他們對其中的“天”的理解,有人理解為天神,在上一個例子裡,聯絡上下文來看,這種理解為天神是錯誤的。“天”還可以理解為天氣或者是天空。

還有人認為“天”就是天道的意思,這種不結合上下文來理解,而孤立地去理解文中的“天”的意思,不就是錯誤的嗎?就算按他的理解,“天”就是天道的意思,那麼天道又咋理解呢?天道,就是天的規律,那還是沒有證明“天”就是意識,還是沒有證明《黃帝內經》就是唯心主義。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素問 ●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其中“生而神靈”就是生下來就正氣機靈(形容詞,而不是名詞)的意思,從後面的幾句,“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很明顯神靈這個詞是用來對皇帝的讚美詞語。可是,有人把其中的神靈“理解為天神之靈魂,從語句表達邏輯上講這個語義不通。

從上面的證據可以知道,《黃帝內經》認為,世界最初是混沌的,混沌世界沒有天地,當有了氣,清氣上升形成天,濁氣下降成為地,才有了天地,上升是陽性,下降是陰性,這就是最初的陰陽。這是《黃帝內經》對天地的形成的描述,而沒承認是神靈製造了天地。

作為證據,是要講證據鏈的,單憑一個“天”或者“神”的詞義,根本不能完全證明結論。而整體性的證據鏈更具有說服力,這不僅是文章採用的原則,而且還是法庭宣判使用的原則,這要防止後人為了彌補遺失,而強制加上唯心主義思想的內容,但這種新增內容是可以被清理的,而且不影響其功能的使用。

從整體來說完全是可以理解為唯物主義的,我們要是強制理解為唯心主義,那也是從表面上說得通,但理解為唯心主義卻無法經過聯絡上下文聯絡推敲。作為神權時代的產物,要想獲得認可,獲得存在的許可,甚至是推廣,必然要人為的牽強附會地加一些唯心表述,或者是近似的唯心主義表述用來應付神權統治者的質疑也是必須的,才會是我們現在能看到這部典籍的必須手段,不然就會被焚燬了。對於現在而言我們要用唯物主義去解釋《黃帝內經》,這才是作為炎黃子孫應有的表現,抹黑它拋棄它,那我們就成了歷史罪人。

根據以上對《黃帝內經》的分析,我們完全可以否定《黃帝內經》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