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作為一個醫生的深切感受,大熱天的怎麼那麼多有寒證的?

當了醫生後,已經習慣了收到這樣的微信:

老師,我最近不想吃飯,怎麼辦?

老師,我老公最近腰疼,怎麼辦?

老師,我肚子疼,有沒有什麼藥可以吃?

……

最近就經常遇到問我不想吃飯,肚子疼,拉肚子、痛經、肩頸疼痛怎麼辦的。詳細問了情況之後,我會給他們一些處理的辦法,但是都會加上一句:注意保暖。

然後他們的表情就是這樣的。

作為一個醫生的深切感受,大熱天的怎麼那麼多有寒證的?

聽進去的朋友,照做後自然會發現自己的身體有所改善,比如,痛經的因為喝了薑湯水或者貼了暖寶寶,改善很明顯的;比如肩頸不適的,聽了建議,空調室內披上披肩,並且配合運動汗出後,肩頸又舒服了;時不時拉肚子的,艾灸配合忌口改善了。。。。所有這些夏季常見的慢性疾病、亞健康狀態,幾乎都是在經過一個“溫暖”的過程之後得到了改善。

炎炎的夏日,卻被告知寒氣重,要注意保暖,沒毛病吧?!是的,沒毛病,夏季是要注意“保暖”。只是這個保暖,保的是身體內部的暖。

身體內部需要保暖嗎?恆溫36。5度左右,無論春夏秋冬,怎麼保?不可能吞火吧?身體內部是需要保暖的,只是不是保的面板的暖,不是讓你穿很多衣服捂著,我們中醫叫保陽氣。

作為一個醫生的深切感受,大熱天的怎麼那麼多有寒證的?

中醫學是從實踐中總結髮展而來,也就是先有了臨床實踐,然後總結其規律,匯成理論,然後再用這個理論指導之後的實踐。古人對於理論的構建,是基於當時對事物的認識。就像當代物理學家們一直試圖找到這個宇宙執行的本質規律,試圖找到一個“公式”去解釋世間的一切一樣,古人也希望找到一些固有的規律去解釋這個自然界中的一切。

透過在漫長時間的觀察、歸納、總結,古人把“氣”作為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自然界的生命活動就是生物體氣化運動的結果。一旦氣化作用停止,生命活動也就停止了。“氣”這個概念比較抽象,但是在實際應用時,也許我們可以試著想想我們現在並不陌生的組成生命體的“細胞”、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當然,“氣”的範圍可能會更廣,普適性更高。

陰陽概念的產生,最早是一種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揭示的是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的現象和規律,我們可以認為這就是古人找到的可以解釋世間一切變化的“公式”。人作為自然界生命的一種形式,自然也是要遵循陰陽變化這一規律的。所以,中醫學將陰陽的概念引入,結合之前氣的概念,衍生出了一套適用於人體生命活動的理論。

將氣分陰陽,把對人體具有溫煦推動作用的氣稱之為陽氣,把對人體具有營養滋潤作用的氣稱為陰氣。內經有講“陽化氣,陰成形”。為了加深對陰陽的理解,我們可以將陽氣看做是一種動能,陰氣看做是動能的物質基礎。只有當動能充足,承載動能的物質基礎充足,人體所表現出來的生命力才旺盛。

陰陽這兩者相輔相成,既是生命的兩個面,同時又共同構成了生命的活力,保證了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但是在人體內部陰陽之中,我們依然強調以陽為本,將陽氣作為生命的主導:“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素問·生氣通天論》)。這可以理解為,人體既然已經成型,屬於陰氣的物質基礎就已經存在,所以於後天而言,陽氣是持續的動能。物質基礎不會輕易消散,但是陽氣卻很容易耗傷,所以對於陽氣,我們不會擔心其過量,只怕其不足。

作為一個醫生的深切感受,大熱天的怎麼那麼多有寒證的?

夏季陽氣很旺盛,為什麼人體卻偏寒,需要養陽?

夏季的熱是由於太陽的直接照射而來,由於地表溫度的上升,地下的溫度相對而言就比較低,這和冬天恰好相反。所以,即便地下溫度一直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但是由於外界溫度的變化形成“冬暖夏涼”的錯覺。人體可以看做一個小生態,內部體溫的恆定就跟地下恆溫一樣,在正常的情況下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夏天的時候,人體面板表面由於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感覺很熱,這時內部相對而言就偏涼一些,所以我們說,相比較而言,夏天人體內部是偏於虛寒的。加之現代生活環境的改善,冰箱、空調、缺少鍛鍊的工作模式,滿足人類慾望的各類飲食等等,都進一步成為身體更為寒的影響因素。夏天的我們,身體內部的陽氣要不因為太過舒適的環境讓其處於抑制狀態,要不由於不當生活習慣而消耗太過的,所以,現代的人其實比古人更需要“養陽”。

夏天如何養護我們的陽氣

1、好好休息。是指夜間的安眠。睡眠是很好的“補陽”的方式,我們所謂的“充電”,就是講生命需要的動能經由睡覺時候儲存、收斂。夏季白日很長,人體的陽氣也是由於季節的變化,處於外放狀態;所以為了保證白天的精力充沛,我們也可以午睡一會兒。

作為一個醫生的深切感受,大熱天的怎麼那麼多有寒證的?

2、飲食不可太貪涼。夏季炎熱,吃點清涼解暑的東西無可厚非。但是,切不可太貪涼。之前已經說過,夏季我們的身體內部相對而言要涼一些,由於夏季氣血也是往上往外走的,所以內部相對於也會有點虛,是一種不足的狀態。最明顯的就是咱們的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嘛。而太過寒涼的東西最直接的就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胃受影響,我們會胃口不好,不想吃東西;會不能正常代謝,引起便秘或者腹瀉;影響溼的排洩,夏季本來也是多溼的季節,所以就可能出現身體倦怠無力;氣血生化不好,就會頭暈,氣虛血虛,女性的話容易引起月經不調。。。。。

3、環境溫度不宜太涼,適當出點汗有益身體健康。夏天我們一直在談不要中暑,所以一到夏季,跟“避暑”、“清涼”有關的是大家熱烈追捧的。但是,我想很多人都忘了“大汗淋漓”是怎樣一種暢快了。夏季,就是一個需要出汗、並且藉由出汗帶走一些寒溼、帶走體內一些垃圾的最佳季節,如果只是一味地清涼,失去這種出汗的機會,私以為這是一件值得遺憾的事情。一定程度地感受夏天的熱烈,一定程度地出點汗,在溫度中感受全身氣血的流轉,感受生命能量在體內的遊走,真的是一件暢快的事情。

作為一個醫生的深切感受,大熱天的怎麼那麼多有寒證的?

4、戒焦戒躁。在夏天炎熱的時候,我們常說一句話:心靜自然涼。這不是一句安慰性的廢話,這是真的。即便是在同樣環境中,能靜的下來的人,心情愉悅而不焦躁的人,往往更能承受熱的侵襲。夏季的靜心,也是養心的一種方式。安靜,平穩呼吸,不焦躁,心就穩,不會急。我們說的心慌、焦急,都會伴隨心率的升高,心率一高,心臟泵血就會增加,心臟本身的負擔增加,同時增加的泵血也可能引起血壓升高,氣血一升,會覺得熱,覺得頭暈等等。所以,夏天時刻提醒自己佛系一點,咱們一起“心靜自然涼”。

作為一個醫生的深切感受,大熱天的怎麼那麼多有寒證的?

學習中醫其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為有時候理解中醫的一些觀念說辭,就必須跳出固有的醫學認知模式,跳出對本身的一個關注,需要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以第三者的眼光去觀察。你把自己看成一個人,可是要把中醫運用到人身上的時候,你就不能只看到這個人,你得把人放在這個世界來觀察。所以,學習中醫,只看書不行,得去觀察這個世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