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NMN創造“奇蹟”的復原力

1、創造“奇蹟”的復原力

普通的小感冒,不吃藥,一兩週的時間也能自己扛過去;不小心蹭破了皮,血過一會就會自然止住;甚至一些被宣佈得了重大疾病的人,保持好心情,反而神奇地康復了……

這些“奇蹟”都要歸功於

機體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這種能力就稱為“復原力”。

NMN創造“奇蹟”的復原力

研究抗衰老物質NMN的哈佛醫學院遺傳學教授大衛辛克萊認為:

復原力是衰老的一個重要標誌,它在抵抗衰老、延長壽命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復原力可以指導藥物的開發,以減緩衰老程序並延長健康壽命。

復原力的喪失被證明與慢性疾病和全因死亡風險升高有關。復原力達到平衡基線水平後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此時,人體進行自我修復所需的時間會越來越長。

2、人類壽命極限最高可達150歲

研究人員透過連續數個月內對多個參與試驗的人員進行持續的動態監測,準確評估了其生物年齡和復原力。

NMN創造“奇蹟”的復原力

試驗人員的生理狀態波動和復原力喪失曲線

研究人員透過對數轉化成比例的全因死亡率模型建立了一個新的指標——動態生物狀態指數(DOSI),用來描述參與者的生物狀態。透過對試驗人員的 DOSI 資料進行分析,發現:

對於 40-90 歲之間的人群,DOSI 波動即恢復時間在 2-8 周呈線性增加,疾病恢復率則會降低。也就是說,

隨著年齡增加,人類的復原力會逐漸降低。

如果這種趨勢始終保持不變,我們可以推測,

人類壽命的極限最終在 120-150 歲之間,人類的復原力將會在這個年齡段達到臨界點

,也就是所謂的理論上人類壽命的絕對極限。

即使在最健康、最成功的老齡化個體中,實驗預測的復原力也在漸漸喪失,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沒有看到最長壽命的明顯增加。

3、復原力流失——衰老新概念

人類衰老是一個複雜的多階段過程,很難將衰老過程壓縮為一個單一的數字,例如生物學年齡。

NMN創造“奇蹟”的復原力

研究人員表示,血液標記物的縱向監測為衰老過程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窗,併產生了人類衰老的獨立生物標誌物,可適用於老年科學和未來抗衰老幹預的臨床試驗。

Gero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Peter Fedichev認為:

這項研究展示瞭如何借用物理科學的概念用於生物學探索衰老和人體脆弱的不同方面,從而產生對抗衰老的有力干預。

如果不阻止復原力喪失的潛在根本原因——衰老,就不可能透過預防或治療疾病來延長壽命。研究人元表示,該研究中提出的

衰老模型可以指導延長壽命療法的發展,並對健康壽命產生最強的影響。

NMN創造“奇蹟”的復原力

沿著衰老軌跡的復原力喪失示意圖

此研究是概念上的新突破,它確定並區分了人類長壽的基本因素——衰老,並將其定義為逐漸喪失復原力。

研究表明,血液標記物的縱向監測為理解衰老過程和在大型生物醫學資料中系統識別人類衰老的生物標誌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將有助於瞭解長壽和未來抗衰老幹預措施的侷限性。

參考資料:

[1]Pyrkov, T。V。, Avchaciov, K。, Tarkhov, A。E。 et al。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blood markers reveals progressive loss of resilience and predicts human lifespan limit。 Nat Commun 12, 2765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3014-1

[2]Concato J,Hardy SE,Gill TM。Resilience of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rs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04,52(2)。

[3]Sara Wilcox,Kelly R Evenson,Aaron Aragaki,et al。The effects of widowhood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health behaviors, and health outcomes: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J]。Health psych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Health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22(5)。513-22。

[4]Gail Wagnild。Resilience and successful aging。 Comparison among low and high income older adults。[J]。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3,29(12)。42-9。

[5]賈俊平、何曉群、金勇.統計學(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388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