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江右商邦有傳奇——竹橋村

江右商邦有傳奇——竹橋村

曾文鋒  攝

滸灣只是熱鬧,真正的傳奇在竹橋。滸灣的書暢銷全國,你可以說滸灣紙白墨香,儒風陣陣,但說到底,印書是滸灣的一個產業,是在人間煙火裡討生活的一個行當。所以,那些書影,是飄蕩在諸多人間煙火中的一個攢金藏銀的行業。書鋪街上立的那塊禁碑,說明為了賺錢,也曾經有書商是什麼書都敢印的。

江右商邦有傳奇——竹橋村

但竹橋有講究,因為,真正大書商的家,在竹橋。

江右商邦有傳奇——竹橋村

竹橋村在縣城北10公里,村前一溪如帶,良田萬頃。竹橋姓餘,始建於元末明初。餘家歷史上文風昌盛,經商致富的人也不少,特別是嘉慶、道光年間,貢生餘鍾祥在滸灣鎮創辦“大文堂”商號,雕板印刷各種書籍,自辦發行,全國銷售,是當時贛版書業中一個著名的堂號。他經商致富後散財濟貧助學,捐巨資助國家軍餉,榮獲誥封四品朝議大夫銜,這對於書商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榮耀。

江右商邦有傳奇——竹橋村

竹橋餘家是有獨特家風的。《竹橋餘氏宗譜》記載:其遠祖上可推為夏少康之苗裔。大禹生三子,長子啟,承本姓夏氏;二子宰為顧氏;三子罕即為餘氏。餘氏世家泗州下邳(今江蘇),後歸入雁門郡招入鄉立德里(今山西代縣),五代後梁太祖開平年間(公元907-911年)從晉東遷過長江,居福建。竹橋餘氏始祖為唐代吏部尚書餘褐(授銀青光祿大夫),居福建邵武監田,褐生子三,長子克忠公任昭武校尉,五代後奉命鎮守撫州之臨川上幕鎮,即今金溪。克忠公樂火源山水之勝,遂卜居,這是餘氏在金溪的大宗祖。餘褐次子仁齋字克誠,幼子仁椿字克信,皆居閩。克忠公在火源傳五代至稹公,遷到上源,至十三代余文隆遷至月塘,即今之竹橋。

江右商邦有傳奇——竹橋村

把竹橋餘氏的家譜說這麼清楚,是因為餘氏從遷到竹橋始,就帶著祖上的榮光與為人處事的準則,有規有劃地籌建竹橋村。竹橋村的開基建設,非常慎重,據說地址是請堪輿師廖禹所定。

江右商邦有傳奇——竹橋村

村莊選址,先選環境,整個村莊遠案崇麓嶺,近案黃婆崗,遠近前山,便如筆架,是一塊人盛文昌的好地。於是,對著遠近案山,擇向修建了村莊的總門樓。總門樓前有“品”字形排列古井三口,分別寓意著“為人”、“為學”、“經商”三件事情,組成一個品字,寓意是竹橋子孫當從井水中品出此三件事情都需要講“品德”。祖訓如此,兒孫有福,餘鍾祥在滸灣鎮的“大文堂”商號一路發展壯大,就顯現了這三品在竹橋餘氏身上的傳奇。

江右商邦有傳奇——竹橋村

到清末時期,竹橋村已經是個很大的村莊。村莊裡宅櫛鄰比,戶近兩百,人口上千。竹橋雖大,但仍然有著嚴格的格局。這種格局是餘氏當初選址時便籌劃好了的。因此,去竹橋,最值得看的,就是村落格局。這種格局裡,有著商儒一體的獨特氣息。

江右商邦有傳奇——竹橋村

竹橋村的格局,是時時強調規矩與做人做事風格。這種格局,以門樓為引領,沿著門樓,你可以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去品味。起始的,就是總門樓,這是第一進。總門樓是一個三開間的硬山門樓。門前佈置的就是那三口品字井。

江右商邦有傳奇——竹橋村

第二進中門樓,樸素而寧靜。門樓兩側的圍牆與門樓組成一個圍合,似乎要告訴你,你將要進入一個獨特的地方。這門樓的獨特在哪呢?你需要俯看一下地上。地面上是用條石與卵石雜鋪的地面。條石直斜有尺度地鋪成了走路的小徑,卵石則拼鋪出一個空場地,防止野草叢生。如果你仔細看,門前的條石拼出了兩個字,粗一看是一個“本”字,再細一看,“本”中還有一個“人”字。當然,我們不知道這是村莊建造時的有意設計,還是隨意間鋪就後,出現了兩個字的偶合。不過竹橋村民們都說“人本”兩字,是先祖們有意安置的。你如果再聯想起前門樓的品字型三口井,也就覺得似乎就是這樣,人要有人品,人要守本份。這就是這個村莊的規訓,用建築的寓意向後人一代又一代的傳述。

江右商邦有傳奇——竹橋村

第三個門樓,是四柱三間牌樓式的門樓,門額上題字“諫草傳芳”。這個門樓明顯有紀念意義,而且是屬於非常自豪的功德牌坊式的展現。

江右商邦有傳奇——竹橋村

牌坊建於乾隆年間,紀念的是宋代高中進士,敢於向皇帝直言寫諫書的先祖餘昌言。如果細細品味,三進牌坊是三重道理。第一進,講得是人要時時記住為人、為事、為商要有品德。第二進,則是告訴人們,“人本”是一切品格的基礎,有了這個,大體上不會錯了。第三進,則是告訴人們,要敢於堅守自己的品格,要不惜一切為自己的高尚品格與信念努力,這樣才能留芳後世。一重又一重,餘氏先祖們用建築的語言,進行著永不停息的道德囑咐。

江右商邦有傳奇——竹橋村

除了用一進又一進的門樓規領著整個村莊的結構,竹橋村內還有水塘七口,全由石塊砌成,村中間為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塘與塘之間,用水道相聯,水道之上,則是巷道。巷道用青石板鋪成,縱橫交錯,組成內環、外環,彎彎曲曲的巷道如迷宮,有的僅2尺寬。巷與巷之間,則是一組組建築,建築中有三組建築群更為出色,一為文林第,一為十家弄,一為八家弄。三組建築群均設有三門,即總門、巷門、大門,各有並排四五棟式樣相同的房屋,房屋有耳門相通,雨天來往,不用溼腳。在整個建築群中,則安排有公益性的公共建築。有祠堂六座,還有懷仁書院、養正山房、蒼嵐山房等私塾以及公和堂、錫福廟等等。建築的房屋為清一色的板石牆裙,一般高1。5米,最高的有2米,據說可有效地防止盜賊打洞。村後則有三個山門。這又是從人居環境上科學合理的安排了餘氏後人的耕讀起居。

江右商邦有傳奇——竹橋村

果然,餘氏後人發達,賣書經商起家。說得上是真正的儒商,正契合了竹橋村既有商業氣息,又有儒家情懷的建築風格。在鎮川公祠前,有一塊清代四庫全書“副總裁”曹地山的題額石刻“對雲”,似乎是竹橋獨特的崇文尚雅民風的最好總結。

本文原載《中國三峽》雜誌2021年第5期,徵得作者同意在此發表,特此致謝!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