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古代“更衣”那些事兒

上次說七月斷斷續續看完了一本書,是東北師大附中一位教歷史的王老師寫的《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2019-09),書本內容比較碎片化,大概是因為內容是自己感興趣的吧,我竟然破天荒記下了不少筆記,以此作為看過書的印記吧。

古代的廁所長什麼樣

●   在上古時代,廁所很簡陋,就是露天挖一個大坑,在坑邊上如廁。。後來,在糞坑上面搭建了小屋。那時候上廁所的確是一件危險的事,《左傳·成公十年》記載過晉景公“如廁,陷而卒”。

●   漢朝,廁所一般設在宅院的後方,搭建在高處,下面連通豬圈,人排洩出來的糞便可以直接掉進豬圈給豬吃,這種廁所叫作“圂”(hùn)或“圂廁”。

古時房屋講究坐北朝南,廁所搭建在後方的高處,所以是“上廁所”,而廚房建在前面,也就是南邊,地勢較之於主廳要低,所以稱為“下廚房”。

●   古代還流行一種行動式的如廁器具,因其形狀似老虎,所以叫作虎子,也就是俗稱的夜壺。現存最早的虎子是戰國時期墓葬出土。唐朝時由於開國皇帝李淵的爺爺叫李虎,因避尊者諱,“虎子”就改名為“馬子”。古人對馬子的要求也隨之變高,不光要能用來裝尿,還要能裝糞便,所以馬子的形制也加大了,變成了桶形,“馬桶”因而誕生。

古人上廁所用什麼

●   據說羅馬帝國時有了公廁,公廁內的擦屁屁材料是海綿。將海綿綁在棍子的一端,沾溼後使用,擦完後,將棍子插入一個專門的盛有高濃度鹽水的水槽中浸泡海綿。

●   元朝時開始普遍用紙。元朝之前用“廁籌”,又叫“攪屎棍”,是一種二十多釐米長的條形木片或竹片。國人用廁籌的最早記載見於三國時代。再之前則無從考證。

●   今天上廁所使用的衛生紙,出現至今也就一百年的時間,是20世紀初美國史古脫紙業公司開發。

古人月經期用什麼

●   古人將月經稱為“月事”,衛生用品稱之為“月事布”,也叫月事帶,其製作方法一般都是母女相傳。

用乾淨的布做成10釐米寬的長條形狀,有的中部兩側加寬,類似今天衛生巾的防側漏護翼,兩頭各有一條細長的繩子,用於將月事布系在身上,正中間通常會有一個小口袋,裡面填充草木灰(植物燃燒後的灰燼,有吸水、祛溼、殺菌的作用),也有貴族家庭用棉花或紙張代替草木灰。月事布用完一次,就將裡面的草木灰換掉,並用清水洗淨然後晾乾,以備下次再用。講究一點的人家,洗月事布的時候還會在水裡加些明礬,同樣起殺菌消毒的作用。

唐代詩人王建寫過一首月經題材的詩,描繪的物件是宮女:“御池水色春來好,處處分流白玉渠。密奏君王知入月,喚人相伴洗裙裾。”

●   到了近代,衛生巾開始從西方傳入我國。1920年,美國的金佰利克拉克公司用纖維棉和細薄紗批次生產出最早的衛生巾。衛生巾在我國普及,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

看完古人的生活,還是忍不住要感嘆一下現在生活的便利呀,上廁所這種日常小事,在古時還真挺不容易的,想想晉景公的事故,再想想幾年前在川藏線上某條湍急的河上旱廁裡如廁的心有餘悸,以及小時候山裡的日子……

現如今,真的很幸福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