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印象七夕,最美的節日

印象七夕,最美的節日

印象七夕,最美的節日

印象七夕,最美的節日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印象七夕,最美的節日

今天是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也稱“乞巧節”。

記憶中,七夕節和愛情是無關的,它是孩子們的節日。七夕節在閩南被稱為“七孃媽生”。因閩南人認為“七孃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孩子帶來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有小孩的人家都要買七孃媽轎和亭,並準備一些貢品敬奉“七孃媽”。供品還必須取“七”數,意為七個仙女,人人有份。祭祀的果品七樣,香花和化妝品七份, 擺供的筷七

雙、 酒杯七隻,“七娘橋”七頂,“七娘亭”內佈置七個坐位等等。這樣的習俗雖然繁瑣,大人們卻十分重視,絲毫不敢馬虎——還有什麼比孩子能在神佛庇護下健康成長更重要的事嗎?

印象七夕,最美的節日

孩童時喜歡七夕節,其實是因為喜歡七夕節的美食。儘管過“七孃媽生”有很多儀式,孩子們都要拜“七孃媽”,不過在磕頭拜拜之中,心裡念想著最多的,卻是拜完可以吃糖粿。糖粿,用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麵糰,部分還要加入紅色素。然後搓成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輕輕一按,使之成扁圓形。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壓,即成中間下凹的糖粿了。糖粿做好之後,把水燒開煮片刻即成。煮好之後,在上邊撒上一層花生仁。糖粿中間凹的那個小孔,人們說那是織女臉上的酒窩,因為牛郎織女相會時笑容滿面。那一顆顆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拌上白糖和花生粉,裝在白瓷盤裡,看起來如玉般玲瓏,吃起來軟Q香甜,令人回味無窮。

還記得童年時讀到《牛郎織女》的故事,於是有一年七夕的晚上,就真的鑽到老家古厝前的那株茂盛的葡萄架下,等著天上的星星出來,去聽那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的情話。情話還沒聽到,身上就被蚊子咬出很多疙瘩,受不了就跑了,回家後心裡想最多的,就是抱怨書上的故事是騙人的。多年以後,想到這一幕還會忍不住笑自己當年的傻勁。

印象七夕,最美的節日

印象七夕,最美的節日

印象七夕,最美的節日

印象七夕,最美的節日

初中時,老師上《迢迢牽牛星》,我聽著聽著,就將這個故事幻化成一幅美妙的畫面——皎潔的月光下,美麗的織女飄然而至,牛郎在老黃牛的幫助下見到織女,並留住了她,過上了男耕女織的生活……那時候,這成了心中對男女愛情的最好樣子。

現在,七夕節被慣以“情人節”的稱謂。中國的七夕節真的是情人節嗎?其實根本不是。那麼,這個所謂“情人節”是怎麼來的呢?其實,主要原因是商家為獲取利益最大化而“造”出來的,就像“11。11”硬生生被商人們弄出個購物節來一樣。商家們的舉動讓七夕節多了些銅臭味。在市場化的今天,追逐經濟利益無可厚非,但是,不要讓銅臭味泯滅了我們傳統的文化才好。

印象七夕,最美的節日

印象七夕,最美的節日

印象七夕,最美的節日

在七夕節裡,我們可以給孩子講講牛郎織女的故事。如果天氣好,還可以帶著孩子站在夜空下,讓他們看看哪裡是銀河,哪顆是織女星,哪顆是牛郎星。雖然可能已無處尋一株葡萄架去聽悄悄話,但是聽故事,看星星,卻可以將一份傳統文化進行傳承,還可以激發好奇心,啟發創造性思維,在心中埋藏下追尋幸福美好生活的種子。

印象七夕,最美的節日

END

作者:陳志勇(筆名:東方),男,1980年4月出生於泉州,現定居於海滄,中共黨員,小學語文教師,泉州市校園文學研究會理事,廈門市海滄區作協成員。1996年開始在《初中生》《師範生報》等報刊雜誌發表文學作品。在《泉州文學》《東南早報》等發表三十餘篇作品,教育類文章一百餘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多次在區、市級以上徵文比賽中獲獎。

印象七夕,最美的節日

編審|雨儒

出品|海滄區作協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