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寒衣節: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寒衣節:

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作者:枯木

寒衣節: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十月初一

,是中國傳統祭祖三大節日的

“寒衣節”

,這幾天夜晚,小區道路旁隔不遠處時不時就有人在給逝去的親人

“燒包袱”、“送寒衣”

,並默默祝願,隨著火光,透漏出虔誠的光輝。

寒衣節: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關於寒衣節的起源來歷,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神靈信仰。古人出於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祖先的崇拜,因而產生了各種祭祀活動,其中神靈大致分為

天神、地祇(qí)和人神

天神

包括主宰宇宙、日月星辰、風雨雷電、人畜生命等天上諸神;

地祇

包括山川河谷、江海湖泊、生活資料等所有地面上自然物神靈;

人神

則為聖賢聞達、先祖先師等功德彪炳的祖先神靈化身。

寒衣節: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而祭祀,在古代有著嚴格等級,

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

。《左傳•僖公十年》有

“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

,天神地祇由君主祭,諸侯大夫祭山川江河,士庶祭祖先和一般鬼神。後來發展為全民多神崇拜,祭祀就合在一起,意為崇敬鬼神,祈福禳災,祭拜祖先。

寒衣節: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祭祀的日期,因神靈不同,場所和日期也各不相同。

就拿祭祀祖先來説,最早有

“四時祭”

,《禮記•王制》說:

“春曰礿(禴yuè]),夏曰褅(tì),秋曰嘗,冬曰烝(zhēng)。”

,到了周朝以後,則改為春曰祠,夏曰礿,秋冬不變,稱為“

禴祠烝嘗

”,亦作“禴祀蒸嘗”和“礿祀蒸嘗”(典出《詩經•小雅•天保》之“禴祠烝嘗,於公先王”)。關於祭祀日期,古代一般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個節氣之日正時祭祀。

寒衣節: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諸侯國之間的割據爭霸與相互交流,思想異常活躍,文化倍加繁榮,各種祭祀活動層出不窮。

於是在上古時期的祭祀基礎上,又演變出眾多的神靈崇拜和祖先崇拜。毫不誇張的說,在生活中任何一件事物和行為都有神靈,日月變幻、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以及人們生老病死、勞作收穫、出行遊獵等等,都要進行祭祀活動,在祭祖活動中,規模隆重的諸如

“四時八節”

,其他的諸如先祖和帝王先賢誕辰忌日祭祀等,而寒衣節就是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寒衣節: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首先,十月初一,也就是十月朔,是秦朝的歲首。

歲首祭祀是古代規模隆重的全員祭祀,由於諸侯國不同,歲首也各不相同,秦朝統一六國後,統一頒佈曆法

“顓頊歷”

,此曆法以十月為每年的首月,但不稱為“正月”,仍稱

“十月”

,而第四個月(即正月)因避秦始皇嬴政名諱,稱為

“端月”

,九月為一年的終止之月。南北朝宗懍編撰的《荊楚歲時記》記載:

“十月朔日,黍臛,俗謂之秦歲首。”

,因而十月初一作為歲首,一直到漢代初期都沒有改變,直到漢武帝時才改到正月為歲首。而歲首是朝廷隆重的祭祀節日,因而歲首祭祀習俗逐漸演變成正月初一和十月初一兩種祭祀並存,並且以正月初一最為隆重。

寒衣節: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其次,寒衣節最早源自古代的“授衣節”,《詩經•國風•豳風》: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本意是因為節氣變冷而添換厚衣裳,九月又是秋冬交匯之際,因而要進行祭祀活動。授衣最早是給活著的人們更換衣裳,出於神靈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而然的也會給祖先

“送寒衣”

《荀子•禮論》:“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然而在先秦時期一直到唐代,都是在九月授衣。

寒衣節: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然而在唐朝以前,授衣和祭祀日期並沒有明確確定,把授衣和祭祀結合起來變為律令,是在唐朝天寶二年八月。

《唐大詔令集》卷77記載唐玄宗下詔《九月薦衣陵寢制》

,其中有:

“禋祀者,所以展誠敬之心,薦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禮,蓋緣情而感時。”

“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陵寢,貽範千載,庶展孝思。”

。自此以後,九月一日授衣作為正式頒佈的皇帝詔令頒佈,隨之成為慣例。這在唐代許多詩人的詩詞當中,都有關於授寒衣的記載傳世,諸如詩佛王維的《送崔九興宗遊蜀》也有

“出門當旅食,中路授寒衣。”

,白居易的《贈康叟》有:

“八十秦翁老不歸,南賓太守乞寒衣。”

等等,而朝廷的授寒衣直接影響了民間祭祀的習俗,以至於民間也在此日拜墓送寒衣。

寒衣節: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由於北方九月份尚在秋天,天氣適宜,而十月份才真正變得寒冷,並且十月朔是傳統歲首祭祀的延續,因而到了宋代,朝廷把授衣改到十月朔,並把十月朔祭祀和授衣結合變更。

北宋呂希哲《歲時雜記》記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衛以上,並賜錦袍。皆服之以謝。”

,在宋代朱敦儒的詩詞《十二時》中有:“連雲衰草,連天晚照,連山紅葉。西風正搖落,更前溪嗚咽。燕去鴻歸音信絕。問黃花、又共誰折。

徵人最愁處,送寒衣時節。

”,可以看出,在北宋人們就把十月初一變成

“送寒衣節”

。授衣的改變,民俗也隨之改變,於是十月初一便正式成為換衣祭祖的節日。

寒衣節: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宋以後,元明清都延續慣例,在十月一日祭祀祖先,祭掃陵墓,焚燒寒衣,在宋代周密《武林舊事》中這樣記載:

“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類。

。元代崇文監熊夢祥撰寫的《析津志輯佚•歲紀》有記載:

“是月,都城自一日(十月朔)之後,時令謂之送寒衣節。祭先上墳,為之掃黃葉。”

。可以看出,宋元時期,由於人們珍惜紙張,祭掃只是焚燒舊的衣物,很少有焚燒紙質衣物。

寒衣節: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到了明代,開始有專門售賣寒衣的紙店。明代劉侗、於奕正所著

《帝京景物略•春場》

有當時寒衣節的詳細記載:“

十月一日

,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

曰送寒衣

。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可以看出,寒衣有的在墳上焚燒,也有的在家中燒寄,北方也稱之為

“燒包袱”

其中根據亡人不同,有五彩衣和白紙的素衣兩種。

寒衣節: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清朝以後延續送寒衣的習俗,一直到現在依然在民間流行,寒衣節也成為民間三大鬼節(寒食節、中元節、寒衣節)之一。

關於送寒衣各地風俗略有差異,比如山西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裡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北京地區則大多在夜晚人靜的時候,在路旁畫圈寫名,焚燒彩色蠟花紙製作的五彩衣等;南方不少地區則白天祭掃墳塋,夜晚燒紙。

寒衣節: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綜上所述,寒衣節是古老習俗,是華人的優秀民俗傳統,代表了對祖先的尊崇和崇拜,寄託了對親人的哀思,尋找心裡的寧靜。

透過祭奠,人神交流,心靈溝通,達到某種心裡平靜的精神安慰和道德感悟,這是一種精神世界的信仰,莊重肅穆,純潔樸素,天人合一,對現實世界的人們起到精神的規整和文化的寄託,從而實現人神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慾念,值得繼承和保留。

寒衣節: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寒衣節:青煙日落更黃昏,路火千堆處處痕

2019/10/28榆木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