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每日一詩 1153】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每日一詩 1153】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每日一詩 1153】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每日一詩 1153】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陰一半開,曉雲含雨卻低徊。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註釋】

秋陰:秋天的陰雲。

曉雲:一作“晚雲”。

低徊:指濃厚的烏雲緩慢移動。徊,一作“回”。

繚繞:因為重重青山迴旋盤結,致使江流曲折彎繞,迴環旋轉。

隱映:時隱時現。

【背景】

王安石的詩歌具有極高成就,尤其是晚年退居江寧後的作品更為人稱道。王安石晚年辭官閒居於江寧府(南京)城東門與鐘山之間的“半山園”,飽覽山光水色,寫了不少精緻淡雅的山水絕句。連黃庭堅也稱讚:“

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

。”這首詩詩便是其晚年所作,寫遊江所見,卻含蘊幽遠。

【每日一詩 1153】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賞析】

這首詩透過描寫泛舟江上所見景物,表達了蕭散恬淡的心緒。詩人從遠處落筆,寫的都是遠景,選取的意象也都帶有一種開闊、雄偉的特點,可是卻用巧妙的構思、奇特的想象、生動的筆調,營造出空淡飄逸的風格,顯示出朦朧含蓄之美。

首句“江北秋陰一半開”,勾勒出一片開闊境界。大江的陰雲被秋風吹開,“開”與“一半”相接,可以看到王安石用字的琢煉。不是吹散,而僅是讓陰雲裂開。雖寫雨過天晴,卻非陽光明媚,而依舊是朦朧模糊的,整個詩境帶有一種水墨畫般的飄渺、淡遠之感。

次句“曉雲含雨卻低徊”,則將黃昏時的雲霧寫活了。“低徊”本指人的徘徊沉思,這裡卻用來表現含雨的暮雲低垂而緩慢地移動,情趣橫生,靜中有動。詩人在這兩句中勾勒了一幅秋江暮雲圖。景物描寫悠然靜穆,幽遠淡雅便成了這幅畫的基調。

後兩句“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從雲轉到江邊的青山,寫出了江行的特殊感受,不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蘊深邃的哲理於尋常景物之中,啟人遐思,耐人尋味。青山高大、靜止、肅穆,恰恰用了“繚繞”來形容。讓穩重的青山變得調皮、輕盈、鮮活起來。青山彷彿是故意立在那裡,擋住了去路,活潑得像個孩童。只是片刻猶疑,轉眼便是一片開闊無盡的景象。“忽見”兩字不僅形容時間之速,與“疑無路”相呼應,表達的更是豁然開朗的感受,與之後陸游的“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異曲同工之妙。與陸游鄉村生活氣息不同,這裡展示的卻是一幅更為開闊的畫面。千帆隱映在水天迷濛的深處漸漸行來。“千帆”以數量之多,展示出視野的開闊壯大,但是又用“隱映”兩個字來塗染底色,與前句中的“秋陰”“晚雲”等意象相結合,自然帶上一種煙水朦朧之感。

吟誦“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兩句詩時,不單是欣賞難以言狀的美妙的江上風光,而是從中領悟到所蘊含的哲理啟示,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冷靜等待中積極進取,那麼,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每日一詩 1153】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END  —

歡迎關注

↓↓↓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