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很多人都沒注意,故宮匾額上插著一支箭,200多年都無人敢拔下來

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居所和辦公用地,從朱棣建設紫禁城開始直到清帝退位,紫禁城大約走過了五百零五年的歷程,共計有明清兩朝二十四任皇帝在此居住,每一任皇帝都會對紫禁城進行一些修繕,有些是按照前朝模樣修葺,有些則是按照皇帝的心意來改建的。

很多人都沒注意,故宮匾額上插著一支箭,200多年都無人敢拔下來

因此,紫禁城才有了這樣的規模,但是紫禁城的房間數一直都是一致的,也許自建立以後就從未改變,共計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為什麼是這個數字呢?因為皇帝是“萬歲”,自然是為了要避諱皇帝的“萬歲”中的“萬”字而琢磨出來的。因此說故宮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房間。

很多人都沒注意,故宮匾額上插著一支箭,200多年都無人敢拔下來

故宮匾額上插著一支箭

清朝末期,在1911年清帝溥儀退位後,按照當時對皇室成員的優待條件,退位的皇室及其他成員仍然住在紫禁城,直到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這才將溥儀趕出紫禁城。在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第二年,也就是1925年紫禁城才有了新的名字“故宮博物院”。在此之前都是皇宮大內,由士兵重重把守,不要說是人了,就是連鳥飛進紫禁城都是要費些力氣的。遊人可以隨便出入故宮,但不知遊客們是否注意到在故宮宗隆門的匾額上有一支箭,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有什麼寓意嗎?還是在故宮曾經發生過什麼?圍繞這些謎團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很多人都沒注意,故宮匾額上插著一支箭,200多年都無人敢拔下來

根據史料記載這支箭不是人為安放在牌匾上的,自然也就不存在特殊的寓意了,那就只能是說,這支箭是被人射在故宮的牌匾上的。到這裡就更疑惑了,誰有這麼大的膽子,敢在皇宮大內把箭射在牌匾上,在當時情況下,除了皇帝自己把玩箭術有可能會把箭射在牌匾上,但這是解釋不通的,皇帝自己射箭,事後自然會把箭頭取下來,怎麼會一直留在牌匾上呢!難道這事還有其他解釋?果不其然,這箭還真不是皇帝自己射上去了,而是一群“反清復明”的“義士”射上去的,這就不明白了,作為保護及其森嚴的皇宮怎麼會讓一些“反清”人士進入呢?

很多人都沒注意,故宮匾額上插著一支箭,200多年都無人敢拔下來

此事還要從嘉慶皇帝說起

嘉慶十八年即1813年,作為清朝皇帝因是建州女真後裔,自然對祖先那種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不能夠遺忘的,也許是祖先遺訓吧,每一位清朝皇帝都要學會騎馬射箭,來吊念祖先打下江山的不易和自己的民族傳統。就是在這一年,嘉慶皇帝出宮狩獵,但是皇家圍場一般都會設在離京都較遠的地方,因為京都附近沒有好的牧場供皇帝圍獵。

很多人都沒注意,故宮匾額上插著一支箭,200多年都無人敢拔下來

這次嘉慶就是去了承德皇家獵場,走的時候把精銳的御林軍和拱衛京師的大部分軍隊都調走了,因為皇帝在封建社會是核心,皇帝在那裡,那裡就是核心,自然為保護皇帝的安全,大部分軍隊都要去獵場。

雖然走了大部分御林軍和守衛,但紫禁城依然把守得很是嚴密,畢竟皇帝的家眷還在紫禁城居住。但就是這次去承德圍獵,給當時一些“反清復明”的人帶來了機會,他們認為皇帝外出圍獵,京師守衛空虛,想要偷襲皇帝居住的紫禁城,來強有力地打擊清朝。

很多人都沒注意,故宮匾額上插著一支箭,200多年都無人敢拔下來

皇城內亂

但這些想法談何容易,清朝入關後,嘉慶已經是第五代皇帝了,且清朝在前期都因治理國家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當時的“反清復明”運動已經發展成了一股宗教勢力,取名為白蓮教,就是這些白蓮教的教徒在嘉慶皇帝去承德圍獵時發起了起義,雖然只有兩百餘人,但是一路上勢如破竹,他們很快就攻入了紫禁城,也許是起義軍一路攻打得很輕鬆吧,對紫禁城內部的守衛過於放鬆。待起義軍一部分人進入紫禁城內,皇宮守衛關閉宮門,將起義軍部分成員(大約幾十人)全部鎖在皇宮內城中。

很多人都沒注意,故宮匾額上插著一支箭,200多年都無人敢拔下來

起義軍在宮中大肆屠殺,想要攻佔太和殿,但就是因為起義軍對宮廷內部守衛力量錯誤的估計,導致他們在佔領宮殿時明顯感到自己力量的不足。待起義軍攻打到宗隆門時,宮廷守衛緊閉宮門,起義軍面對夯實笨重的宮門沒有了辦法,只能拿宗隆門出口惡氣,隨即拿起手中的弓箭射向宗隆門,剛好有一支箭射到了宗隆門的匾額上。這時候宮外的援軍也開始向皇宮支援,起義軍見情況不妙,但此時已經迴天無力了,起義軍就像甕中捉鱉一樣被援軍消滅殆盡。

很多人都沒注意,故宮匾額上插著一支箭,200多年都無人敢拔下來

嘉慶皇帝得知此事,也是儘快趕回了京城,面對紫禁城內的廝殺和插在宗隆門上的箭頭,嘉慶皇帝下令清理了廝殺的“戰場”,但對宗隆門上的那支箭卻格外的關心,告訴身邊的人不要拔這支箭,嘉慶皇帝是想借這支箭來提醒自己,也是為了警醒後人,時刻要想著勤政愛民,不要激怒民怨。就這樣,宗隆門上的箭保留到了現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