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山月記》:真正的成熟,是不動聲色地做自己的擺渡人

文:樊登

讀書·

雷小小

《增廣賢文》說:

人生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人生就像棋局一樣,沒有既定的模式,而是變幻莫測。

日本作家中島敦,在其虛構短片小說《山月記》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小說主人公李徵,因文采出眾年少成名,但他內心孤傲,不甘心當一名小官吏,於是辭了官職回老家潛心作詩。

但詩作還未成名,現實生活卻變得窘迫不堪。

李徵為此常年鬱結而滋生心魔,最後變成了可悲的異類——虎獸,釀成人生悲劇。

讀完《山月記》,看盡世間冷暖,忍不住感慨一句:

人生的掌舵者,唯有自己。

李徵他“高開低走”的一生,歸根結底,是源於人性中的三重悲劇。

《山月記》:真正的成熟,是不動聲色地做自己的擺渡人

1

第一重悲劇:

高估了理想,低看了現實

《山月記》中的李徵,學問淵博、年少成名,他弱冠之年名登虎榜,被安排從小官做起。

這本來是件美事。

無奈李徵自視甚高,他認為頂頭上司有些庸碌,也看不起身邊的同僚,於是辭去了官職。

這意味他自斷了生活的來源,也為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現實中的很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對於眼前的工作,一味抱怨,消極應對;

安排的崗位,嫌棄太苦太累太沒勁;

分配的任務,吐槽太沒技術含量。

殊不知,這個世界的殘酷之處就在於,也許你以為的人生巔峰,不過是以夢為馬,稍有不慎,便會墜入深淵,讓你無處遁形。

很可能你吐槽的眼下,如若踏實勤懇,便可步步為營。

《山月記》:真正的成熟,是不動聲色地做自己的擺渡人

知乎網友“毒舌編劇林曼青”為了提升業務能力,多與同行交流,加了十來個編劇群。

但幾乎每一個群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那就是,在群裡探討業務的人不多,整天抱怨體制、抱怨製片人、抱怨價格低的人卻太多了。

後來她發現,在編劇群,但凡有點咖位,手頭的活太忙了,根本沒時間看群訊息,更沒有時間抱怨。

林曼青以自己的親生經歷舉例,作為一名小編劇,她從來不拒絕任何小的劇本定製工作。

因此從100元一篇的網路短影片劇本,到1000元一篇的電視臺小節目,或是5000到1萬元的網大、電影、短劇、電視劇,她都接。

時間一久,林曼青建立了自己的人脈,接到了人人嚮往的“大單”,而且還計劃2022年組建自己的工作室。

而那些喜歡抱怨的人,抱怨仍然沒有停止,事業也始終停留在了原點。

通常眼高手低,個個都指望著賺大錢,問題是,大錢真這麼好賺嗎?

如果沒有在那些所謂的“賺小錢”中積累人脈、攢下經驗、獲得口碑,又怎麼會讓人家放心地給你“賺大錢”的大單呢?

老子說:

“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與其終日抱怨,讓自己深陷困頓,不如踏踏實實,從小事做起。

畢竟,巨大的建築,都是從一木一石搭建起來的。

《山月記》:真正的成熟,是不動聲色地做自己的擺渡人

2

第二重悲劇:

錯把長修的人生,當成短行的當下

李徵年少成名,表面上看,是一件好事,但往深處想,卻未必。

有人說:“少年得志,是人生三大不幸之一。”

少年得志,得到的讚揚太多,這樣難免恃才傲物;

小小年紀,經歷不多,便站在了成功的高處,更意味著磨礪太少。

這樣的人,一旦遭遇挫折,便容易走向悲劇的極端。

李徵少年得志,因為過於年輕,故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又因為受的挫折較少,難免驕縱放肆,抗挫能力也較弱。

這也為他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還記得被無數人感嘆,“年少成名終成殤”的茅侃侃嗎?

茅侃侃1983年生於北京,小學五年級開始玩電腦,14歲開始在《大眾軟體》等雜誌發表數篇文章,並自行設計開發軟體。

2004年正式創業,不久被國內頂級媒體採訪,成為影響力頗大的風雲人物。

他的臉連續90分鐘出現在央視2套的螢幕上,被億萬觀眾觀看,當時他的手機響個不停,簡訊多達200餘條。

2011年,茅侃侃又出版《在那西天取經的路上》一書,風頭無兩。

茅侃侃的身上,帶有傳奇色彩的標籤:初中畢業、電腦天才、3億投資、京城IT四少。

然而,在2018年,一條“80後創業代表人物茅侃侃自殺身亡,享年35歲”的訊息,卻震驚了國人。

年少成名,對一個人的心理預期、成熟能力的影響,大到我們常人難以估量。

當一個人習慣了人們的超高期待,他將比常人更難接受自己的挫折和失敗。

因為他沒有學會承認自己的軟弱,也不懂得如何向身邊的親友求助。

茅侃侃如是,他年少成名,前半生順遂,就以為一生都會如此風光。

殊不知,人生路漫漫,沒有跌宕起伏,又如何駕馭風帆。

《山月記》:真正的成熟,是不動聲色地做自己的擺渡人

《山月記》中的李徵也是如此,他錯把長跑的人生,當成了短跑的眼下。

當一個人只看到眼前,無論是成功還是挫敗,都開始無限放大,這樣的聚焦很容易把人逼到絕境,那是天秤的兩個極端——要麼殺身,要麼成仁。

正所謂,“莫擁困獸之心,當懷伏櫪之志。”

如果我們只看到眼下的挫折,那勢必遭遇困獸之鬥;

如果我們放眼一生,在時間的漫長的積累和持續的努力中,哪怕是一匹老馬,只要堅持腳踏實地,也終有仰望星空的一天。

《山月記》:真正的成熟,是不動聲色地做自己的擺渡人

3

第三重悲劇:

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四本堂座右編》有言:

“思慮減則精神不耗。”

面對生活的困窘,李徵沒有迎難而上,而是患得患失、瞻前顧後。

在輾轉反側、左顧右盼中,消耗掉了自己所有的才情和意氣。

其實,一個人走向成功的最大“敵人”,往往不是糟糕的外部環境、不是身邊咄咄逼人的“小人”,而是不斷消耗心智、止步不前,遲遲無法付諸行動的自己。

主人公李徵時而擔心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全力以赴,刻苦琢磨;

時而又懷疑自己是半塊美玉,因此不願與庸碌之輩為伍,深怕近墨者黑。

在反反覆覆的糾結中,釀成了他的第三重悲劇——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山月記》:真正的成熟,是不動聲色地做自己的擺渡人

中國職業生涯教育專家、精英生涯創始人古典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名女生第一年考研,每天花4小時學習,學了3個月,考前一週突擊了一下,就差3分。

到了第二年,這個女孩出乎意料遇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於是她開始糾結了,今年還要不要繼續考研究生?

如果備考,她又害怕失敗,如果不備考,又害怕自己後悔。

因為這樣的糾結,這名女生足足浪費了半年的時間。

於是,古典老師給這名女生算了一筆時間的帳,根據這名女生提供的資訊;

她在過去的6個月,每天糾結的時間,前前後後加起來,差不多有5個小時,這樣一算,糾結的時間總共是900小時。

如果她這6個月像過去一年那樣,每天花4小時學習,那麼花費的時間就是500小時。

也就是說,這名女生的糾結的時間,是嘗試時間的1。8倍。

古典老師認為:

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

這個模式就是我們常說的“等死模式”。

如果我們停止糾結,而是把內在想法變成現實的行動力,試圖去追求對外部世界的可控感,這樣就可以避免進入“等死模式”的怪圈。

《山月記》:真正的成熟,是不動聲色地做自己的擺渡人

4

人生的掌舵者,唯有自己

古羅馬著名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做自己靈魂的隊長。

不斷地提醒自己,能控制什麼,不能控制什麼。

人生路漫漫,我們可能遭遇挫敗,可能失望,可能傷神。

但請永遠做好自己生命的舵手,時時警醒自己,避免《山月記》中李徵的三重悲劇:

高估理想,低看現實;

錯把長修的人生,當成短行的當下;

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人生的掌舵者,唯有自己。時時警醒,世事達觀,方能有所成就。

最後借19世紀的英國作家威廉·歐內斯特·亨利的詩句,和大家共勉:

無論命運之門多麼狹窄,無論我將肩承怎樣的懲罰。

我,是我命運的主宰,

我,是我靈魂的統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