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上海有孩子從方艙出來後,父母都不要?當事人發聲

“上海網路闢謠”微信公眾號訊息,“網路報道中的所謂‘爸爸不要,媽媽也不要孩子’的文字,是作者的主觀臆斷。而且,經過網路傳播以後,給孩子學習和生活帶來嚴重干擾……我們已經聯絡發文的人,進行了刪除,但是朋友圈裡的轉發,無法消除和阻止。為了還原事實真相,消除對孩子心理的傷害,希望貴平臺幫助闢謠。”5月6日晚間,上海闢謠平臺收到一則求助資訊,傳送者陳先生(化名)表示,他是前段時間網帖“上海有孩子從方艙出來後,父母都不要”中的父親,由於網傳訊息不實,給孩子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希望澄清。5月7日,上海闢謠平臺聯絡了陳先生,他在還原事件經過的同時表示,“本來我們想忍一忍,可如果不澄清,很多不明真相者仍在傳播謠言,我們只能把事情說一下,請停止對孩子的傷害。”

上海有孩子從方艙出來後,父母都不要?當事人發聲

陳先生說,孩子小A(化名)今年12歲,一直與家人相處和睦,他和前妻B女士(化名)的交流也很順暢。通常,小A週一至週五與父親一起生活,休息日與母親住在一起。本次封控啟動後,小A原本與父親在一起,4月19日核酸檢測結果異常,4月20日轉運至方艙醫院,4月23日被告知兩次核酸檢測陰性,可以出艙,4月24日收到方艙醫院的“解除隔離醫學證明”。

4月23日接到孩子能出艙的通知後,陳先生考慮到當時包括自己在內的家中5人作為密接者,仍在隔離觀察期,而且很難為小A提供“獨立房間、獨立衛浴”的居家隔離條件,就與B女士商量,是否讓小A前往B女士處進行居家隔離。

B女士認可這一方案,但表示要社群同意,就向居委會諮詢。經過微信溝通,居委會表示小A可以回到母親家居家隔離,但要承諾嚴格遵守7天足不出戶的居家隔離要求,並安裝門磁。B女士表示了同意,也根據居委會幹部要求,向樓組長進行了報備。

但陳先生和B女士不知道的是,23日晚上,B女士小區部分居民獲悉此事後,意見較大,反對小A進入小區居家隔離。次日上午,社群通知了B女士這一結果,可此時小A已經在前往B女士社群的轉運車上了。

“出艙是方艙醫院安排統一轉運的,我們沒法讓孩子臨時更改目的地。在獲悉有部分小區居民不同意孩子居家隔離後,他媽媽一直和社群溝通,希望有合適的處理結果。我們一直和孩子保持聯絡,安慰他不用擔心,爸爸媽媽會安排好,不論去爸爸家還是媽媽家,都可以。”陳先生還提供了三人當時的聊天記錄,顯示他們一直在安慰孩子。

不過,直到小A被送到B女士小區門口,小A的去向仍無定論。當時,B李女士希望去門口接回孩子,考慮到孩子早上離開方艙醫院後就沒有飲食,她還隨身攜帶了一些食物。但是,反對小A進入小區的居民堵在小區門口,不讓B女士出門。“我和孩子媽媽一直保持聯絡,我們不希望當著孩子的面與其他居民發生衝突,而是希望儘快解決問題,所以在當時的場景下,他媽媽退回了小區。”陳先生說,“但這並不是說我們不關心孩子,我們全程都和孩子保持聯絡,安撫他。”

上海有孩子從方艙出來後,父母都不要?當事人發聲

他也迴應了網傳資訊稱“父母拒絕支付隔離酒店費用”的說法,覺得存在誤解。“孩子已經解除隔離了,根據上海的相關規定,社群不能拒絕孩子回家。所以我們不太願意再把孩子送去酒店隔離。如果還要支付費用,是不是不太合理?但社群當時就主動表示,會解決費用問題,所以沒有就費用產生過糾紛。”

最後,經過社群和民警協調,陳先生和B女士還是同意了讓小A前往社群附近的隔離酒店進行7天隔離觀察。B女士本想陪兒子一起隔離,但經和孩子協商,“孩子說,讓媽媽在家,經常做點好吃的託社群工作者送給他,等他回家。”

眼下,小A在酒店的7天隔離觀察期已滿,回到母親家中正常生活。但陳先生說,此前回家時發生的事被斷章取義寫成帖子在網上傳播後,給孩子和家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帖子雖然給孩子的照片打了碼,可孩子還是被身邊的熟人認了出來。有人或是出於好奇打聽,這讓孩子和我們都承受了不小的壓力。我聯絡了較早的發帖者澄清,已經刪帖了,可網上還有類似的文章,我們很難阻止。所以希望請上海闢謠平臺澄清一下,不要再傳播謠言,傷害孩子。”

陳先生說,能夠理解部分鄰居的顧慮,事後也有鄰居私信B女士表示,拒絕孩子居家隔離是有些誤解,希望她不要介意,“我們不會責怪鄰居,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再傳播不實資訊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