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家電行業寒冬來但這不代表沒機會

家電行業寒冬來但這不代表沒機會

如今,還有哪個行業可以躺著就能賺錢的?家電也不例外。但,這並不代表家電市場未來就沒有機會、家電產業未來就不值得留戀。

文劍||撰稿

最近,中國家電行業的生存、發展和經營艱難,因為頭部企業負責人的一句話再度被推向了產業熱搜。五一過後,在與投資機構的內部交流會上,這位頭部家電企業負責人直言,“未來三年行業會面臨比較大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寒冬”。

對於這句話,不能簡單的“望文生義”繼續誇張誇大渲染,也不能“盲目樂觀”無視產業已經發生劇變的時代背景和產業現實,必須要回歸產業本位理解其內涵價值點。對此,家電圈認為,家電行業目前的發展與過去10年、20年相比,確實很難,但是這並不代表行業沒有機會,更不代表行業沒有未來。

可以肯定,這句話既是說給自家企業的員工聽的,發出全面的預警和告知,提醒公司團隊和員工只有加快轉型一條路可以走了,既要堅定步伐也要加快速度;同時也是說給外部的市場投資者和研究人士聽的,中國家電在經歷40多年的發展後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週期,想繼續高利潤、大規模高速增長,完全沒戲了;還是說給家電行業的所有同行聽的,在這樣一個市場環境和競爭格局下想要繼續混下去、投機或者忽悠著生存,基本沒有空間了。

未來三年前所未有的寒冬,只說了一半

家電產業的困難,這是不爭的事實。未來三年,家電市場的困難,也是肉眼可見的真相和趨勢。但是,家電圈認為,這句話只說了一半,還隱藏著另一半“面對困難怎麼辦”。

那就是在經歷未來3年前所未有的寒冬之後,家電產業和市場又會怎麼樣?這才是眾多廠商應該關注、把握和研究的重點。也就是說,大家都知道市場很難,但是如何在這麼困難的市場上生存與發展?在經歷未來三年困難時期之後,家電產業又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走勢和品牌裂變?

在家電圈看來,所有家電廠商在原有的老路上繼續行走,肯定是會很難。但是新的路徑對於不同廠商來說,卻又不是統一的標準答案。有的企業可以在國內和海外兩個市場左右輪迴,形成“東方不亮西方亮”的經營新格局;而有的企業只能在國內市場上,以價格為手段、以成本為優勢應對變化;還有的企業只能跟在大企業的後面撿一些他們看不上、顧不到的邊緣或縫隙市場。

所以,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走老路不是說馬上就會變成“死路”,只會會很難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解決不了實際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和挑戰;那麼新的出路,眾多廠商並沒有完全找到、建立和形成。此前,家電圈梳理6大千億家電巨頭最近幾年的發展發現,他們無一例外都建立了“C端與B端”兩條賽道,那麼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橫跨多個行業和領域,人力、物力等資源都難以匹配和支撐。

由此,未來三年是家電行業的寒冬,但對於大企業已經形成了多體系、多業務的市場經營格局,最難的還是市場上那些中小企業們:如果遲遲找不到最好的“投入產出比”業務和資源專案,三年小考之後又會怎樣?大家心裡都清楚,卻無法給出最精準的答案。

家電產業未來仍然可期,但可以走的路不多

拋開未來三年的“寒冬論”,回到家電產業的原點,以及這個產業未來的發展和機會來看,外界其實對於家電產業的未來商業空間和機會不用過度擔心,只是對於那些一直要謀求單靠家電業務來持續發展和增長的企業來說,卻需要反思這個賽道的成長性和增長動力等問題。

作為家庭品質生活的標配,家電已經成為所有家庭的常態化產品。但受制於耐用消費品的屬性,導致其更新迭代慢。對於很多謀求希望透過家電業務實現“做大規模、做厚利潤、做強實力”的企業來說,家電早就不是一條優秀的賽道了。這也是近年來不少企業和商家紛紛在家電主業之外,建立第二、第三賽道的原因所在。

但是中國企業在家電產業的競爭實力,卻是穩步提升,而且步步為營。在中國家電產業40年的市場化發展變革程序中,大家目前可以清楚看到的是,中國企業不只是在中國家電市場上實現了全面的崛起,還在全球家電市場上實現了的階段性突破。未來3年,大家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放在40年的時間長河中,並不算什麼。

在中國市場上,這些年,包括海爾、美的、海信、格力、TCL、長虹等企業,成功從松下、東芝、三洋,以及惠而浦、三星、LG、伊萊克斯、博世西門子等外資企業手中,搶到了市場份額,還搶奪了產業競爭、產品創新和消費引領的話語權、定義權。同樣,如今在全球市場上,眾多中國企業則開始透過整合歐洲、日本等國傳統家電巨頭的資源和力量,與韓國三星、德國博世西門子等少數對手展開正面搶奪。

對於眾多企業來說,家電產業的這些事實和趨勢都不容忽視。所以,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在家電行業發展與生存不只是有中國市場,還有海外市場,不只是有代工市場,還有品牌市場,不只是有規模化價格型市場,還有高階化品質型市場。機會不少,但是屬於所有企業的出路卻不多。

家電作為一條傳統的商業賽道,好好經營、好好發展、穩紮穩打沒有問題。但是,要想繼續在這個賽道上想“掘金”難度就不小了。畢竟,包括松下、西門子、飛利浦,以及三星等外資企業,早在過去很多年前就已經尋找並拓展新的業務賽道了。所以,做好應對變化的準備,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路,才是眾多廠商在家電業務上的應有姿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