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熱點丨水利部三招保“三夏”生產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童彤

水利興則天下定。水利工程關係水旱災害防禦,助力經濟社會受災減損,更與糧食生產密切相關。

全國各地即將全面進入汛期,水利防災減災需求日益迫切。水利部日前舉行汛情會商會議,要求各地加強雨情、水情監測預報,特別是區域性地區短歷時強降雨和中小河流洪水監測預報,及時發出預警。

及時的預警和預報對於農業生產尤其是入汛以來的糧食生產至關重要。水利部統計資料顯示,截至5月中旬,大中型灌區春灌供水已超過364億立方米,灌溉面積達到2。6億畝。接下來,為做好“三夏”(夏收、夏種、夏管)農業生產,水利部將提出三“實招”做好水利保障工作。

一是加強水旱災害防禦。加強雨情、水情、工情監測預警,精準排程運用各類水工程,發揮水利工程防洪效益;密切關注旱情發展動態,提早安排部署,努力保障灌溉排水需求;加快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等防洪減災專案建設。

二是加強灌溉用水管理。根據“三夏”農業生產推進情況,科學制定灌區供水計劃,合理排程水源,保障用水需求;加強旱情監測,動態完善水量排程預案和抗旱保供水預案,實施全流域水資源統一排程,加快抗旱應急工程建設。

三是加快大中型灌區建設和改造。推進一批重點水源工程前期工作,提升農業用水水源保障能力;正在實施改造的500多處大中型灌區要加強工程建設和排程管理,已完成改造的大中型灌區要做好工程試執行、儘早發揮效益。

按照往年慣例,“三夏”生產一般從每年5月下旬開始,至6月中旬結束,這一時期與全國普遍入汛時期重疊,客觀上提升了進一步激發水利設施作用的需要。畢竟,水利工程透過蓄洪調節應對“枯水旱期”及“豐水澇期”,對糧食生產形成科學有效引導的作用不容小覷。

“提高農田灌溉用水效率灌溉更多的農作物,既是解決水資源匱乏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尤其對於處於生產關鍵期的糧食生產而言尤重要。”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介紹,我國整體上是水資源短缺國家,強化水利設施作用既是客觀需要,更是主動而為。

“我們用全球6%的淡水、9%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1%的人口,水土資源短缺也制約了糧食生產,因此,注重水利工程建設和科學利用,激發其對於糧食生產的積極作用,對糧食增產和糧食安全都十分重要。”他說。

水利工程對糧食增產的作用也可謂立竿見影。據預計,透過今年內新增的灌溉面積影響糧食生產的正面作用,可實現今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36億公斤。

來自水利部的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以來,我國水利部門加強水旱災害防禦,8800多處水毀工程修復完成率目前達93%,開工建設了一批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同時,啟動新建25處大型灌區,實施101處大型灌區和485處中型灌區改造,灌區改造專案完成後,預計可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5300多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36億公斤。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

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丨水利部三招保“三夏”生產

相關文章

頂部